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大規模災害性極端氣候頻發,加之汶川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影響,我國尤其是西南山區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具有加重趨勢。引導民眾了解泥石流基本概念、形成條件,提高泥石流防災意識有助于防治和減緩泥石流所帶來的災害。
■白露
泥石流通常發生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等險峻地區,因暴雨、洪水或其他原因引發物源啟動,從而形成攜帶大量泥沙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簡而言之,泥石流不屬于簡單的洪水或者山體滑坡災害,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挾帶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在什么條件下會發生
泥石流的活動強度主要和地形地貌、地質環境和水文氣象條件三方面的因素有關,對應而言,泥石流的形成也有3個條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流域和溝道內有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來水。
值得注意的是,泥石流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上3個條件,并不是所有的大規模洪水都會引發泥石流。通常泥石流往往伴隨大強度、短時間暴雨發生,其強度顯然與暴雨的強度密切相關。
此外,泥石流的產生和活動程度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一般來說,與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相比,在生態環境好的區域,泥石流發生的頻度低、影響范圍小。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的活動,如過度砍伐、不合理的采礦開發等,都可能使土地嚴重退化,在流域或溝道內留下大量松散物質,為泥石流的發生埋下隱患。
相反,提高小流域植被覆蓋率,在村莊附近營造一定規模的防護林,不僅可以減少泥石流發生的概率,而且即使發生了泥石流,也增加了一道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天然屏障。
對人類造成哪些危害
泥石流是一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其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個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鐘。泥石流暴發突然、來勢兇猛,可裹挾巨大的石塊高速前進,比一般的洪水有更嚴重的破壞力。其強大的能量如同百列火車向前推進的巨大沖力,摧毀途經的大部分障礙,甚至將所經之處夷為平地,造成物毀人亡的悲劇。
泥石流的巨大沖擊力會對人造成各種創傷、擠壓傷、骨折等損傷,可形成感染性傷口,容易引起破傷風等特殊的感染性疾病;還可使人因被埋壓或吸入泥漿水而發生呼吸道梗阻,出現氣促、胸悶、咽喉部不適、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導致死亡。
重大泥石流往往使道路、隧洞、橋梁等構筑物受到嚴重破壞,導致交通、電力、通訊中斷,或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顛覆,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泥石流還會對流經之處的水利工程、礦山等造成危害。有時候泥石流匯入河道,從而引起河道大幅度變遷,對道路及其他構筑物造成間接毀壞,甚至迫使道路改線。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加之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導致群發性重大泥石流地質災害時有發生。
比如,2014年廣東、廣西、海南、云南部分地區因強臺風“威馬遜”出現狂風暴雨天氣,引發洪澇、風雹、泥石流等災害,造成144個縣(市、區)996.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36.5億元。
如何逃生
我國泥石流溝數量多、分布廣,幾乎遍布于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其中西藏東南部山區、川滇山區、西北山區、黃土高原和冀西遼西山區是我國泥石流重災區,尤其是西南地區的四川、云南和西藏。當雨季穿越以上地區的溝道、山谷地帶時,一定要有預防泥石流災害意識,要特別留意當地的天氣預報,盡量避開強降雨期間進山。
一旦進入山谷后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確認安全后快速通過。山區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點,溝谷下游是晴天,溝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人們對山區氣候變化無常的最直觀描述。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樣也要提防泥石流災害。
泥石流來臨前,有一些特征可以幫助大家進行判斷。比如聽到遠處山谷傳來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清水瞬間變渾濁,這些都很可能是泥石流的征兆。
泥石流發生時,最重要的逃生原則是:逃生方向要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避開山谷和溝底,避開有滾石及大量堆積物、土層較厚的山坡地帶,盡量向樹木茂密或地質堅硬的地帶逃生,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躲避的營地。
一定要設法從房屋里跑出來,避免被泥石流掩埋。來不及逃離時,可就近找到相對更結實的障礙物躲避,保護好頭部。由于泥石流發生過程迅速,所以逃生的速度非常重要。逃生時盡量丟棄身上背著的沉重行李并選擇安全的路徑,但是通訊工具不能丟棄,以便達到安全地帶后與外界聯系求助。
滑坡、泥石流、崩塌滾石等地質災害往往會對人民生命財產、公共設施安全構成巨大威脅。但由于缺少對地質災害運動過程直接觀測,在分析地質災害動力特征時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目前,大型滑坡在高速運動中產生的長周期信......
7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復雜山區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與技術裝備研發”在西藏波密縣開展示范點建設,并成功監測到波密縣古鄉雪瓦卡村附近發生的泥石流......
團隊在泥石流溝進行現場調查測量實驗平臺立面示意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加上汶川地震后甘肅南部山區整體松動,重大、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開始頻頻光顧生態脆弱的西部,尤其是甘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
“網絡上有個梗--泥石流(意為畫風突變)。您聽過這個梗嗎?”“沒聽過。”“不過,研究泥石流的,不是更應該叫作來自科研界的‘泥石流’嗎?”“有點道理。”這是《中國科學報》記者與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
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19日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里范圍進行為期15天科學考察。本次科考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天、空、地相結合......
自然資源部的最新消息顯示,全國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8萬余處,潛在威脅1600萬人,受調查手段和精度限制,尚有大量地質災害隱患沒有發現。20年前,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
災害風險研究是當前國際減災領域的研究熱點與難點。此前在區域泥石流風險評價過程中,較少考慮承災體的暴露性,同時區域尺度的災害評價單元多采用網格單元、均質單元或行政單元,不能有效反映基本水文過程的綜合地貌......
2017年8月8日,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突發震級為Ms7.0的走滑型強震,震源深度為20km(33.20°N,103.82°E),造成25人遇難。地震誘發數以千計的同震滑坡,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松散固......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大規模災害性極端氣候頻發,加之汶川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影響,我國尤其是西南山區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具有加重趨勢。引導民眾了解泥石流基本概念、形成條件,提高泥石流防災意識有助于防治......
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弗吉尼亞”號油輪在美國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河口處拋錨,并且等待著將貨物卸到附近的新奧爾良。不過,它并沒有成功。3顆來自德國U-507潛艇的魚雷導致這艘船只被大火吞沒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