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后,舞臺更大,更有歸屬感。”走進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欣的辦公室時,她正埋頭工作。
張欣2012年7月從哈佛大學醫學院回國,從事磁場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她和同事的最新研究發現,磁場可以改變腫瘤細胞中一種蛋白質的排列,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相關發現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
同樣從哈佛歸國的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帶領研究團隊利用“以激酶為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針對白血病、肺癌、淋巴癌等開發了20多種一類靶向藥物,進度最快的已準備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國內科研領域得天獨厚的優勢密不可分。”劉青松說,進行基因測序需要大量的人力、資金和設備,如今他的團隊已經組建了完備的基因測序平臺,“在產業化前景尚不明確的情況下,政府仍愿意給予大量支持。國家對于科技發展和人才的重視讓我們感動,唯有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職工作。”
這也是強磁場科學中心海歸博士共同的感受。“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因為經濟下滑而大量縮減科研經費,給項目制的科研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難,但國內情況恰恰相反。”張欣說。
今年,張欣與中國科技大學的團隊合作申請了一個關于穩態強磁場對細胞分裂的影響的項目。“中科大在細胞成像方面有優勢,而中科院在強磁場方面有強大的設備支撐,目前國家通過聯合基金等多方面措施,鼓勵多個科研機構聯合申請項目,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取得成果。”
在劉青松看來,現在的科學研究需要整合越來越多的資源、學科和人才,集中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叉研究,而中國有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能從國家層面集中統籌各方面的資源和人才,參與到同一個大型科研項目當中。
目前,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囊括了近70種癌癥激酶靶點,細胞種類達150余種,幾乎覆蓋目前已知的與腫瘤發生發展相關的全部激酶及激酶突變細胞。
對即將勝利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劉青松充滿期待。“如今國內的研究條件越來越好,國家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舞臺已經搭建好,我們科研工作者更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研究員蘇士成團隊發現了補體調控腫瘤B細胞雙向作用的機制,深入挖掘了腫瘤相關B細胞的表型、功能及形成機制,為判斷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及患者的療效預后提供了有應用前景的標志物。相關研......
B細胞是腫瘤微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往多項重要研究發現,B細胞具有促進腫瘤發生發展的作用。但近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B細胞在抗腫瘤免疫的產生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臨床研究發現針對B細胞的利妥昔單抗在......
癌細胞快速改變其基因組的能力能被用作對抗惡性腫瘤的武器嗎?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物質,在動物模型和人類癌細胞的實驗中都顯示出了有希望的結果。這項研究發表......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研究員團隊研制出一款微納機器人,通過以微藻作為活體支架,“穿上”磁性涂層外衣,靶向輸送至腫瘤組織,成功改善腫瘤乏氧微環境并有效實現磁共振/熒光/光聲......
癌基因cMyc是一個重要的轉錄因子,調控約15%的人類基因表達,在腫瘤細胞的增殖、凋亡以及代謝重編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cMyc是否通過轉錄以外的機制,來廣泛地調控基因的表達以及腫......
加拿大幾個研究機構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15個腫瘤抑制基因,當它們發生突變時,可以引發人類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的快速生長。在他們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的反向遺......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最早用來處理器官組織疤痕而開發的藥物或能幫助明顯改善癌癥免疫療法的成功率。圖片來源......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南醫學中心和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或會在腫瘤中積累并改善小鼠......
3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Redox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營養代謝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尹慧勇研究組的研究論文“Yeastβ-D-glucanexertsanti-tumou......
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通常與慢性炎癥有關,某些癌癥治療方法已被證明可以引起急性炎癥。一旦引發炎癥,中性粒細胞就是關鍵的細胞類型,它能夠主動歸巢到組織損傷或感染的部位,沿著趨化因子的濃度梯度,穿過內皮襯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