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1月2日,由國際食品保護協會主辦的2017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會議專題講座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拉開帷幕,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國內外知名教授紛紛展示食品安全最新國際標準和最新研究進展。除了精彩的大會報告以外,會議還分為8個分會場的專題講座,包括:全球統一化學品于食品中風險評估原則與方法;食品過敏原:檢測、管理與預防;快速檢驗與檢測的新方法和解決方案/食品行業的快速檢測方法;食品摻假漏洞的評估、預防與分析檢測;下一代食品化學風險評估的方法;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更新與培訓;食品可持續發展,營養與食品安全挑戰全球論壇;預測微生物學和風險評估。分析測試百科網編輯參加并整理出以下特色報告。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一室主任 楊大進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一室主任楊大進主要圍繞“中國食源性過敏源監測設想”跟專家學者們分享了專題報告。報告分為國際監管現狀、國內監管現狀、監管工作需求、國內監管設想、國內監測設想五個方面。CAC涉及食品中過敏源原標識的標準主要有:《預包裝食品通用標簽規則》、《麩質不耐受人群特殊膳食標準》、《重組DNA植物食品安全評估準則》和《使用重組DNA微生物技術的食品安全評估技術準則》。全面分析了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關注的食源性過敏源品種、監管措施以及成效,中國當前在食源性過敏源研究和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中國應重點關注的過敏源品種,發現風險的手段以及適用的監管措施,同時提出今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在發現和控制過敏源方面應發揮的作用。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毒理室主任 賈旭東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毒理室主任賈旭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毒理學技術。在國內,對食品中的化學物質進行毒理學安全性評價主要是基于食品安全國際標準《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和方法》,共包括20個毒理學檢驗方法,其中只有5個體外試驗,也就是說,中國所有食品相關產品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都需要開展動物試驗。目前尚沒有任何新的替代方法獲準應用于評價食品。然而,賈旭東研究組正在開展一系列食品毒理學替代方法方面的研究,比如利用斑馬魚和線蟲建立模式動物模型,構建胚胎干細胞和其他人源性細胞模型,以及其他新的方法和理念如TTC,AOP和交叉參照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陳君石
陳君石是我國食品毒理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營養和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顧問針對發展中國家對于國際化學風險評估指導意見的看法展開了演講內容。化學物風險評估國際協調指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個及時而重要的問題,發展中國家:
努力改進和更新基于風險評估的國家法規和標準;
在食品法典委員會會議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面對更多的國際貿易問題。
化學物風險評估能力建設對于發展中國家應對上述需求和挑戰至關重要。國際協調指導對于能力建設非常重要,發達國家應在國際協調指導和組織培訓及信息交流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主任 鐘其頂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主任鐘其頂表示隨著我國生活消費水平提升,高附加值食用油得到快速發展,然而經濟利益驅動下食用油摻假屢見不鮮,尤其在高附加值橄欖油、花生油等。不同品種和產地的植物壓榨的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主體成分的碳(13C/12C)、氧(18O/16O)和氫(D/H)的穩定同位素比值存在一定差異;通過堿將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不同碳鏈的脂肪酸,采用穩定同位素質譜實現對食用油中的甘油的碳(13C/12C)和氧(18O/16O)穩定同位素比值準確測定;通過橄欖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系列食用油,采用食用油中碳(13C/12C)和氧(18O/16O)實現對來自木本和草本植物的食用油準備區分。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衛生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 吳永寧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介紹了EU-China Safe項目-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中歐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他表示中國已經加入歐盟地平線2020,中國政府間國家合作專項聯合資助項目。涉及合作協議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共同體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 《中歐科技合作指導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紀要》。領域方向:農業(含食品)、生物技術、信息通信技術、空間、航空、能源、健康、交通、水資源、節能減排先進制造、新材料、可持續城鎮化。擬支持項目數:40-60個。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陳穎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穎帶來了新形勢對跨境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的報告。其中包括“一帶一路”戰略,進口促進戰略,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對跨境食品安全提出了新挑戰。跨境電商的興起、自貿區的設立和新技術的應用幾個方面進行了展開闡述。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衛生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學術秘書 李敬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李敬光目前從事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問題,特別是在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以及POP膳食暴露的生物監測研發方面。作為主要研究者,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以及中國高新技術項目(863計劃)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現有一些方法,常用來評估實驗室的能力。自2005以來,超過十年了,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CFSA)每年都參加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國際實驗室間的研究。基于這些實驗室的研究結果令人滿意,中國已經成功地實現對二惡英和多氯聯苯的監測。
清華大學浙江長三角研究院博士后 吳頔
吳頔以大米欺詐作為重要研究內容,提出了在世界范圍內,大米的品種超過40000種,每年亞洲國家作為水稻的主產地,出產全世界超過97%的大米。而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大米消費市場,卻同時也是大米摻假的最大受害國,因此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刻不容緩。經討論商議后,決定由各方共同攜手進行開發,建立與完善方法工具箱,以使其能夠通過數據融合,獨立或聯合進行真實性篩選。該方法將兼顧基于實驗室操作和便捷式的需求,其中所應用的技術包擴如下:
DNA系列分析-由CAIQ完成
質譜檢測技術-由ZJTH和QUB協作完成
IRMS同位素比值質譜-由CNIF完成
光譜檢測方法(包括NIR與FT-IR)-由QUB完成
最終期望通過該工具箱與數據庫的建立,能夠為真實性篩選提供科學依據與數據支持,幫助管理部門制定相應政策的同時提振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
美國馬里蘭大學營養與食品科學系教授俞良莉(左)、清華大學浙江長三角研究院博士后吳頔(中)、衛生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永寧合影(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