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最近刊登了一篇題為《持續的能量爆發引發大質量恒星形成獨特的富氫爆炸》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報道了一顆奇特的超新星,對現有超新星形成和演化理論及爆發機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一研究成果由國際合作團隊共同完成,中方團隊由清華大學教授王曉鋒領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天萌等參與其中。在該超新星的觀測研究中,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2.16米望遠鏡貢獻了最早的兩條光譜,興隆觀測基地80厘米TNT望遠鏡貢獻了多色測光數據,在該項發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1月,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2.16米光學望遠鏡觀測到了迄今為止爆發最劇烈、爆發方式最奇特的超新星,該超新星爆發后隨即被該望遠鏡首先證認為一顆富氫的核塌縮超新星。奇特的是,與一般超新星只有一個能量峰不同,這顆超新星被發現后的近600天時間內,一共產生了連續5次的大規模能量釋放,總爆發能量是一般超新星的上百倍。
研究人員對該超新星所在位置進行了歷史圖像分析,結果表明,該超新星甚至有可能在1954年就產生了一次非常劇烈的爆發。多次能量峰的爆發表明,該超新星有可能源于一顆質量為太陽95~130倍的超大質量恒星的脈動對不穩定性爆發,但該模型無法解釋該超新星的光譜觀測特征,如持續存在的富氫特征。
王曉鋒團隊從2011年開始利用2.16米望遠鏡系統獲得各類超新星的光譜數據,已經證認了近100顆新爆發超新星的光譜類型,累計獲得了近700條超新星光譜數據。研究人員希望,這些光譜數據結合80厘米望遠鏡的測光數據,能夠對理解各類超新星、前身星以及恒星演化物理提供重要限制。據透露,這些數據將在1~2年內釋放,預計將在超新星研究領域產生較大的影響。
據了解,2.16米望遠鏡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兩米級光學望遠鏡,于1989年投入使用,在運行早期已取得過豐碩的科研成果。近年來,通過天文觀測者和興隆觀測基地運行團隊的不懈努力,2.16米光學望遠鏡的科研成果不斷創佳績。近期,為提升望遠鏡的觀測效率和數據質量,2.16米望遠鏡時間分配委員會組織了重點課題甄選并每天設置了兩小時針對超新星等突發天象的機會源觀測時間;隆觀測基地部署完成了基地內外6臺望遠鏡的集中控制,有效地提高了各望遠鏡的協同觀測能力,提高了觀測的質量和效率,尤其在機會源的觀測中能發揮更大作用。
每個人都需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阻止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這種病毒被稱為SARS-CoV-2。但是,在不確定的時候,很容易犯錯誤。最大的問題是,如果你把病毒傳播給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免疫系統受損的人,會......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機體衰老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該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
在中國氣象局12月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透露,我國已經為2022北京冬奧會建立了較完備的冬奧立體氣象觀測網。按照國際雪聯和北京冬奧組委要求,京冀氣......
地球觀測組織(GEO)第十六屆全會6日在澳大利亞堪培拉開幕,中國在大會上正式接任2020年地球觀測組織輪值主席。開幕式上,GEO中國首席代表、中國聯合主席執行代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
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那些打破人們傳統認知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1】SciAdv:打破傳統認知!適度的壓力或會讓你更加長壽!doi......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屬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就科學數據收集與管理工作開展調研。青藏所作為國內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專業機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依托野......
1.Science:靶向白細胞中的IRE1α–XBP1信號通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改善疼痛治療doi:10.1126/science.aau6499;doi:10.1126/science.aay272......
【1】eLife:前列腺癌標志物PSA會激活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促進癌癥轉移DOI:10.7554/eLife.44478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是一種前列腺癌標志物,是激活血管......
【1】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doi:10.1016/j.cell.2019.04.035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B,EV-B)包括埃可病毒(Ech......
近日,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1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多譜段集成紅外探測器為核心器件的高分五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國家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中最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