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書賢到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就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調查技術與裝備等進行調研。
孫書賢先后深入北海分局所屬北海標準計量中心、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北海海洋技術保障中心實驗室了解情況。他表示,國家海洋局高度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體形勢依然嚴峻。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必須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從發展道路、經濟結構、增長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切入,堅持陸海統籌,切實做好海洋環境保護工作。
孫書賢強調,作為國家海洋局派駐青島的海洋行政管理機構,北海分局要以“注重海洋開發利用與海洋生態保護相協調,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為目標,聚焦主業,不斷提升海洋調查、海洋監測、海洋預報的業務化能力,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有所作為。要將海洋各項工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謀劃開展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海洋監測、海洋觀測預報、海洋調查、海洋標準化計量等方面的服務。抓好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全球16個研究單位的24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涵蓋2022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變化研究報告。該報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16.shtm為了獲得海洋環境預報數據,趁著大風天氣出海做實驗;深海探礦試驗成功,激動地喝了一口......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和智利南方大學的研究人員拉瓦特等人,最近通過嚴格的控制實驗,揭示了非綠色植物紅藻,竟然可在水生環境中傳粉“生殖”,刷新了人們的認知。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英國北安普頓大學杰夫......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國議在導師宋之光研究員指導下,聯合南寧師范大學和廣東海洋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研究闡釋了南海北部灣全新世以來的海洋環境變化。相關......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讓海洋生態保護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
12月10日,由我國提出編制的ISO23040:2021《海洋環境影響評估(MEIA)—海底區海洋沉積物調查規范—間隙生物調查》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批準正式發布。該標準由我國與美國、英國、俄羅斯......
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環境中生物污損問題日益嚴重。近幾年來,以半導體為基礎的新型綠色光催化防污技術得到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段繼周課題組研究員張杰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構建出一種新穎的P摻雜M......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研發并布放在海南島東部海域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成功抵御12級臺風“圓規”的直接影響,第一時間回傳了臺風經過期間的海流資料。潛標是深遠海海洋環境......
安捷倫科技公司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為加強長期合作,宣布共建合作實驗室。雙方將依托該實驗室,深入生態海洋新污染物分析等環境熱點領域,開發更前沿解決方案,助力實現“十四五”中“美麗海灣”的目標。國家海洋......
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編寫《2020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海洋公報》)。《海洋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