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具有多樣的環境,但缺乏宏觀對地觀測監測能力,用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對地觀測技術應用的領先國家之一,可以并已經為這些國家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持,服務于他們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的構想正在變成現實。12月6日,第二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在香港召開,會上,《數字絲路科學規劃書》正式向全球發布,這一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有了明確的實施方向。
數據的威力
2016年5月,郭華東在綜合評估中國對地觀測發展水平及“一帶一路”科技需求的基礎上,正式提出“數字絲路(DBAR)”國際科學計劃倡議,并推動其在全球的發展與實施。
該計劃旨在通過跨國界的空間觀測科技創新合作,更快、更準、更廣地認知“一帶一路”,推動“一帶一路”空間大數據建設和發展。計劃共設立了空間大數據、農業和糧食安全、海岸帶、環境變化、世界遺產、自然災害和水資源等7個工作組以及城市環境、高山和寒區2個任務組,共同為“一帶一路”的科學實施提供科技支持。
各個工作組很快開始分頭行動。
例如,農業和糧食安全工作組致力于推動“一帶一路”農情信息命運共同體,先后為多個國家開發、移植了符合區域農業特點的農情速報系統,提高“一帶一路”糧食不安全國家的農情監測、決策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11月,伊朗、伊拉克邊境地區附近發生7.8級左右地震,DBAR空間大數據工作組和其他項目合作,第一時間向全球科學家和減災機構開放和共享震區數據和災情信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重視。這也是全球第一個針對此次地震的數據應急行動。
同盟的加入
這些已經取得重要進展的“先行者”,讓國際專家和管理者的信心更足了。該計劃自2016年由中國發起,由郭華東擔任主席。一年多來,計劃得到了國際科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球觀測組織和俄羅斯、芬蘭、中亞國家、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等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廣泛認可與支持。目前,已有 26個國家和10余個國際組織參與了該計劃。
在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外籍院士瓦力里·邦杜看來,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現代社會治理手段,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活躍的空間大國之一,為國際對地觀測領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說,“一帶一路”作為中俄合作的共贏之路,不僅應加強在經貿間的合作,也應加強在科技領域的合作。DBAR為中俄兩國對地觀測領域的科學家搭建了平臺,為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方法,相信在廣大科學家的共同合作下,DBAR將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卓越貢獻。
此次會議上發布的《數字絲路科學規劃書》更是涉及來自4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300余位專家,經歷一年的論證研討整理編纂而成。
規劃書指出,這一為期十年的科學計劃期將實現三個目標:解決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知識缺陷;推動先進的科學和決策支持服務;加強伙伴關系和科研網絡體系內的能力建設和技術轉讓。
“DBAR向前推進,需要有清晰的目標和使命。”郭華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規劃書的發布,標志著計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我們希望在成員國合作者們的共同努力下,讓‘一帶一路’不僅造福于中國,更造福于沿線國家,造福于全球。”
共享的魅力
實際上,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由中國發起、中國科學家擔任重要角色的國際科學計劃并不多。為了讓這一“Made in China”的計劃能為更多國家和科學家接受,郭華東動了很多腦筋。
“我們主要是‘給予’,而非‘索取’。”他說,“我們要切實發掘我們的能力幫助其他成員國開展能力建設,讓成員國的科學家和決策者逐漸認識到‘數字絲路’的意義和好處,讓大多數參與者樂意分享數據和信息。”
世界遺產工作組利用空間技術,研究了近40年來環境要素變化對吳哥遺產地的影響,發現了諸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城市無序擴張等諸多問題,為當地提供了全面、充分、及時的信息保障。“我們在當地開展了吳哥遺產地遙感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建成了吳哥遺產工作站,為吳哥遺產管理局培養了20余名遙感技術人才。”DBAR秘書長劉潔說。
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也面臨干旱帶來的巨大挑戰。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的專家認識到DBAR的地球大數據資源是其應對這些挑戰和探測資源的有效手段,主動邀請DBAR在他們國家組織會議。在環境工作組的支持下,他們學習中科院模式建立了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中心”,建立了可以接收和處理空間數據的實驗室。而環境工作組也為他們提供了所需數據并進行人員培訓。
本次會議上,DBAR計劃批準成立了首批8個國際卓越中心,分布在俄羅斯、巴基斯坦、美國、意大利、摩洛哥、贊比亞、泰國、芬蘭。這些卓越中心將在基礎設施改善、環境保護、災害風險控制、水資源管理、城市發展、食品安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自然和文化遺產管理、高山寒區和北極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形成科技合作的開放基地,并將以此為支點,形成具有區域優勢和研究特色、輻射周邊地區的國際合作網絡。
“服務于國家美麗中國建設,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服務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是DBAR的優先目標。”借助地球大數據這一引擎,在一條看不見的道路上,為“一帶一路”帶去看得見的實惠,郭華東和他的科技界同盟,對此充滿信心。
12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亞歐大陸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本底數據整編與空間化處理”項目(以下簡稱項目)2023年度工作總結會和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
記者從商務部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我國與其它20個APEC經濟體不斷深化經貿合作,為建設亞太經濟持續貢獻中國力量。2022年,我國與APEC成員進出口總額為37390.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9......
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將于11月6日到7日在重慶舉行。10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以“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為主題,圍繞政府間科技合......
10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關于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說,中方將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同更多國家商......
10月17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中車旗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與塞爾維亞建設、交通和基礎設施部正式簽署了塞爾維亞高速動車組車輛采購商務合同,這......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就關于全面深化長三角計量一體化發展的問題征求意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市場監管局,華東國家計量測試中心: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
10月10日上午10時,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此前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有130多個國家代表確......
9月4日,第七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在京開幕。作為科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全球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大會以“數字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來自芬蘭、德國、英國、巴基斯坦等20余個國家約250......
8月21日至22日,“一帶一路”大健康論壇暨重組膠原蛋白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聯合主辦,并得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生物工程學會生物基材......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在北極亞馬爾,中國石油會同道達爾能源等合作伙伴,升級打造LNG超級工程,“冰上絲綢之路”愈發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