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09 10:33 原文鏈接: 屠呦呦團隊科研新突破抗瘧名藥青蒿素著手對付腫瘤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這是黨的十九大賦予我們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更是中醫藥工作者的擔當。中醫藥人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8年,她和團隊將重點攻關青蒿素抗瘧機理及適應癥研究、建設青蒿素研發“國家隊”,盼望建立中醫藥國家實驗室。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接受記者專訪 新華社發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團隊研究人員在進行瘧原蟲相關藥物機理試驗 新華社發


      ★ 屠呦呦,1930年生,浙江寧波人。2015年10月,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為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 獲諾獎2年來,屠呦呦團隊正式發表15篇科研論文,其中包括2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重要論文,還有三項ZL正在申報中,針對青蒿素可能出現的耐藥機制研究也已啟動。

      ★ 屠呦呦團隊在深入研究中發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 研究人員還已證明,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顯焦急。

      在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在提醒她“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和記者談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

      發現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論文變成藥”

      自1969年正式接觸抗瘧藥,至今近50年的歲月中,屠呦呦與青蒿素結下不解之緣。

      她和研究團隊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深入到微觀世界,讓青蒿素更多的“秘密”顯現出來。

      對于普通人來說,從青蒿到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科學的進步讓更多人獲益;然而,對于科學家們來說,每一小步前進都顯得步履維艱。

      “青蒿素抗瘧的療效比較客觀,但是青蒿素是怎樣實現抗瘧、在人體中發揮藥用作用的機理是什么,以前我們做得不夠,現在要深入研究。”屠呦呦告訴記者,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這是她和科研團隊的攻關重點。

      “我們明白了青蒿素抗瘧機理,就能更充分地發揮藥效,更好地應用這種藥,這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環節。”弄清楚青蒿素的“秘密”,很可能不僅僅是發揮它抗瘧的作用,屠呦呦告訴記者,她已經看到青蒿素“在擴大適應癥方面的希望”。

      “科學要實事求是。藥物的關鍵是療效,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論文變成藥,讓藥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屠呦呦說。

      期望二

      建中醫藥國家實驗室,廣納海內外人才

      “幾十年前青蒿素剛被發現時,也有其他一些單位在進行研究,但因為沒得到足夠重視,很多東西發現了卻沒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憶,“我們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下,才有了后來的成就。”

      正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屠呦呦更加珍惜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這個研究平臺,并希望它能“升級”成為中醫藥研究領域的國家級實驗室:

      “現在黨和國家這么重視中醫藥事業,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高水平、高層次的中醫藥研究平臺,用最尖端的現代科學技術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實現真正意義的中西結合。”

      同時,高水平的研究平臺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內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們已引進一些青年才俊,他們為推動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人才還是感覺不夠,我們還想引進更多海內外人才。”

      屠呦呦看著團隊中共事數十年的姜廷良(出生于1933年)、廖福龍(出生于1942年),眼神復雜,“我們都已經七老八十了。”

      談及未來的研究,屠呦呦瞬間恢復了自信和篤定:“我們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也不是得了獎就完了,既然已經開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實際的成果來。”

      期望三

      用現代科技研發中醫藥,創新傳承發展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約一半人口仍受瘧疾威脅,當年發生2.12億瘧疾病例,死亡40多萬人,瘧疾仍是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

      但正是由于中國科學家從中醫典籍中獲得啟發、發現青蒿素,把更多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青蒿素實實在在的效果,讓國際承認了中醫藥療效。”屠呦呦說,“從青蒿里面找到青蒿素很難,但全國‘523’團隊證明了‘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的道理。”

      屠呦呦認為,從青蒿到青蒿素的研發過程只是中醫藥創新的一種途徑,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還有多種途徑和可能性。

      “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屠呦呦說,“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國’需要我們去踏踏實實地‘做’,讓更多醫學科研成果應用到人,讓更多患者遠離病痛,這是每一名中醫藥工作者的追求和擔當。”

      記者探秘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青蒿素帶來的驚喜還有很多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距離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兩年有余。

      兩年間,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在忙些什么,科研是否取得了新突破?對于以屠呦呦團隊為代表的中醫藥人,諾貝爾獎意味著什么?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中國中醫科學院,探訪屠呦呦團隊。

      青蒿素研究形成“國家隊”:從“幾個人”到“一群人”

      “幾年前在中藥所讀碩士時曾見過屠老師,感覺就是一個慈祥的老太太,后來她得了諾貝爾獎,越來越出名,我才知道生活在我身邊的老太太有這么高的學術成就。所以在報考博士時我義無反顧地‘投奔’了屠老師。”

      像博士生馬悅一樣,近兩年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走進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大門。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還記得曾經的“屠呦呦團隊”:“實際上主要是屠教授帶著兩位做化學工作的科研人員,團隊很小。”

      而現在,青蒿素研究中心已升級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這并非僅僅是名稱的改變,而意味著該中心正日益發展成為青蒿素研究的“國家隊”。

      “目前,屠呦呦團隊共20多人,這些研究人員并不局限于化學領域,而拓展到藥理、生物醫藥研究等多個學科,形成多學科協作的研究模式。”廖福龍說。

      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在逐步建成覆蓋國內外相關科研單位的研究平臺。

      青蒿素研發“驚喜”多:40歲的它顯出更廣泛作用

      青蒿素已被發現40年,但屠呦呦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青蒿的‘全貌’我仍不完全了解。”

      科學界公認的事實是,青蒿素進入患者體內后,在被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內濃度最高——達成這一共識已經40年,但為何會這樣,仍然沒有答案。

      類似的問題還有,青蒿素在人體內代謝后會變成雙氫青蒿素,藥效甚至強于青蒿素。“這也是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姜廷良說。

      隨著多學科、廣泛協作的模式初步成型,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廣度、深度也在不斷拓展,科學家們正一步步接近“謎底”。

      “在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研究方面,我們目前更傾向于‘多靶點學說’,并已取得一定研究進展。”廖福龍告訴記者,研究人員還發現,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某些成分雖然沒有抗瘧作用,但對于青蒿素的抗瘧作用有促進作用,能夠提高青蒿素的利用度。

      “我們現在進行的青蒿素與其他抗瘧藥聯合用藥的研發中,也借鑒了中醫藥理論,采取多藥物、多靶點辦法尋找更好的療效、克服耐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博士向麗說。

      更重要的是,通過科研人員不斷破解青蒿素的“密碼”,這種已被發現40年的藥物正顯露出它更廣泛的作用:

      在對雙氫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屠呦呦團隊發現該物質針對紅斑狼瘡的獨特效果。“紅斑狼瘡是多因素綜合導致的免疫系統異常,具有高變異性,傳統治療方法往往只能使用免疫制劑進行保守治療,難以根治,且長期服藥會造成感染、腫瘤等風險。”

      受訪專家告訴記者,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且在發生、發展到終結的整個病理過程均有明顯的療效。

      同時,研究數據顯示,青蒿素在固有免疫及獲得性免疫疾病的各個階段都可發揮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研究人員已證明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目前,青蒿素治療腫瘤等課題正在進行深入攻關,與此同時,我們正在制定青蒿素在制備過程中的工藝優化標準。”

      屠呦呦效應愈發強:期待出現中醫藥國家實驗室

      廖福龍介紹,近兩年,屠呦呦團隊正式發表15篇科研論文,其中包括兩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重要論文,還有三項ZL正在申報中,針對青蒿素可能出現的耐藥機制研究也已啟動。

      獲得諾貝爾獎后,多所西方知名大學邀請屠呦呦參與科研、授予其“榮譽博士”等各種稱號,甚至在經典的西醫教科書中也可能首次出現中醫藥的內容。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看來,“屠呦呦效應”對于中國科技界特別是中醫藥科研人員,是一劑“強心針”——“這證明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我國從事的原創科研成果一樣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對科技自信的巨大鼓舞。”

      但尷尬的是,截至目前,與西醫有關的國家實驗室已有近百個,而中醫還是空白。

      “中醫藥國家實驗室不是為了圖一個好聽的名字,而是沒有這樣更高規格的平臺,很難吸引高層次拔尖人才。”與屠呦呦一樣,張伯禮為此十分焦慮,“我們中藥研究所年均約有140篇SCI論文,誰說中醫不能登大雅之堂?”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