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12 11:00 原文鏈接: 為什么你吃的食物變了味道

      為什么小時候愛吃的東西長大后味道卻變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食物正在發生變化。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農作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在不斷增加;而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左右夾擊,也改變了農作物和海產品的營養成分。人們正在認識到,生態環境的改變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盤中餐。

      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植物蛋白質就減少

      1998年,美國科學家發現了光照影響浮游動物的生長秘密。海洋和湖泊中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科學家本想通過提供更多的光照來提高藻類的生長速度,從而增加浮游動物的食物供給。但事實并非如此。增加的光線雖然使藻類生長得更快,但卻減少了浮游動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研究人員最終把藻類變成了“垃圾食品”。浮游動物雖然有足夠的食物,但這些食物缺乏營養,所以它們經歷著另外一種形式的“挨餓”。

      在這一結果的觸動下,生物學家將研究延伸到人類社會:人類的食物是否也有類似的“遭遇”?“垃圾食品效應”是否也會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農田和森林中?

      2014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Samuel Myers在Nature發文稱,未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能會超過當前水平,在這種大氣條件下,地球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中所包含的一些關鍵營養成分可能會降低。2017年,Myers等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也顯示,如果不加以遏制,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會嚴重損害小麥、水稻和其他主要作物的營養價值,使全世界數百萬人面臨蛋白質缺乏的危險。

      據該研究估計,世界上76%的人口每天從植物中獲取大部分的蛋白質。如果二氧化碳水平持續上升,到2050年,18個國家的人口可能會減少超過5%的膳食蛋白質。他們計算了當前和未來蛋白質缺乏的風險,結果發現,在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情況下,大米、小麥、大麥和土豆的蛋白質含量減少了6%—14%。目前全球已經有數億人患有蛋白質缺乏癥,在此基礎上,還會新增1.5億人遭受這種“營養損失”。

      “15年前如果我們坐在一起討論關于二氧化碳排放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問題時,是決不會預想到二氧化碳會讓我們的食物變得‘營養不足’。但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環境問題。如果不加遏制地繼續破壞和‘改造’地球自然系統,人類將會遇到更多這樣的‘驚喜’。”Myers說。

      二氧化碳增多還使植物碳水化合物“增產”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會刺激光合作用,幫助植物將陽光轉化為食物,促進植物生長,但也導致植物產生多于其自身生長和代謝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大量碳水化合物的存在“稀釋”了植物中其他營養物質,如蛋白質、鐵和鋅,而超量的淀粉和糖會存儲在植物的液泡中。地球上的每一片葉子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的“重壓”下,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糖,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碳水化合物注入正在植物中悄無聲息發生著。

      所以,一個更加艱難的挑戰擺在眼前:碳水化合物大大“增產”,肥胖或許會成為更加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的微小變化最終會發生什么變化?淀粉和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總體趨勢與肥胖和糖尿病等飲食相關疾病的增加是否有關?食品營養成分的轉變會在多大程度上導致這一變化?這些問題都有待一一解決。

      但不管潛在的機制是什么,農作物的變化可能不僅對低收入國家造成威脅,對發達國家也有風險。有研究表明在飲食中增加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與高血壓和心臟病風險增高有關。雖然目前這一聯系仍然是推測性的,但它表明,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確實存在某種關聯。

      “潛入”人類餐桌的污染物

      環境改變增加了食源性疾病風險。氣候變化會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化學污染物潛入人類食物中的幾率:海洋表面溫度升高將導致海鮮中汞含量的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將會把污染物引入食物鏈;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濃度和氣候變化將改變害蟲、寄生蟲和微生物的發病率和分布。

      201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研究報告并警告稱,隨著氣候變暖,融化的冰河和冰蓋正在不斷地向空氣和海洋中釋放大量致癌污染物。科學家經長期研究發現,這些長效持久的化學物質將進入食物鏈,并最終在人體內積聚,進而導致癌癥、心臟病、不孕不育等嚴重疾病。

      2011年2月21日,斯德哥爾摩秘書處和北極監測和評估小組(AMAP)聯合發布了由12個國家的專家共同完成的“氣候變化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環境的預測和影響”的研究報告。報告稱,溫度的不斷上升以及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讓人類越來越多地暴露于全球的污染物之中。反常的氣候事件也將一些封存的殺蟲劑和其他污染物釋放出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釋放和暴露不僅改變了地球生態環境,同時也以不同形式和途徑影響著人類健康。

      近年來,海洋面臨前所未有的塑料污染。這些污染物不僅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也會客串人類餐桌的成員。大量科學數據證實它們最終會以不同形式擠進人類餐桌,無論美味的海鮮,還是眾多老饕熱衷的海鹽中都曾被檢測出微塑料的存在。

    相關文章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可提高光合作用固碳效率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太陽光、水、二氧化碳合成生物質。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到光照質量和二氧化碳捕集與傳輸方面因素的限制,制約了光合作用合成生物質的效率。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450萬!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采購高分辨液質聯用儀

          項目概況浙江省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能力提升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政府采購云平臺(https://www.zcygov......

    南開大學李磊教授:蛋白質周轉分析植物能量高效利用的新視角

    ——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磊教授光合蛋白質穩態研究-植物生長/逆境應答的能量基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礎,對植物的生長周期、結構、外觀和品質等都具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但是光逆境引起的光抑制會降低光合作......

    硫化氫二氧化碳高選擇性制合成氣和硫磺新技術通過成果評價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和國能包頭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發的硫化氫-二氧化碳混合酸氣高選擇性制合成氣和硫磺新技術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經質詢和討論,評價委員......

    人工智能助力應對科研大挑戰

    近年來,人工智能(AI)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ChatGPT橫空出世,引發生成式AI創業熱潮。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很多科研團隊和公司正在利用AI應對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大的科學挑戰:......

    廣州地化所科普基地獲頒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生態環境部在廣西桂林舉辦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科普工作交流會。會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科普基地獲頒第八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牌匾。據了解,此......

    我國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到糖精準全合成

    糖是人類生命活動及日常生活中重要物質,也是當今工業生物制造的關鍵原材料。迄今為止,人類對糖的獲取主要依賴于植物類生物質資源。然而,這種傳統的“二氧化碳-生物質資源-糖”的加工過程,受到植物光合作用能量......

    血檢有助揭示52種疾病風險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4日報道,英國科學家指出,血液中某些蛋白質水平升高或許預示著在未來十年內罹患癌癥、心臟病或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他們開發出了一款基于血液中蛋白質相關信息的模型,將這一模型......

    生態環境監管計量技術規范:9項征求意見通知發布

    近日,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計劃,全國生態環境監管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已順利完成《環境空氣二氧化碳高精度監測檢定系統表》等共計9項國家計量技術規范的初步起草工作。為確保國家......

    洪水災害后,應該如何確保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多地迎來了連續強降雨,除了降雨之后高溫濕熱天氣對水質的影響,伴隨強降雨而來的還有洪水造成的災區水源中的泥沙量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災區人民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如何保障洪澇災害后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