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黑洞周圍吸積盤想象圖。黑洞的自轉形成強電波輻射源高速噴射流。日本國立天文臺提供
日本國立天文臺安德雷斯·舒爾茨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對多個超大質量黑洞研究發現,黑洞的自轉可能有助于形成高速噴射流,而高速噴射流是遠方宇宙傳來的電波之源。
多數星系的中心存在超過太陽質量數百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由于黑洞能吸收包括光在內的所有電磁波,因此無法直接觀看其真容。但是在黑洞周圍,有向中心聚集過程中超高溫物質形成的吸積盤,吸積盤可發出光線。天文學家可觀測到具有吸積盤的黑洞釋放的電波,這種釋放電波的天體被稱為類星體射電源,但其中具有強電波的類星體僅為10%左右。電波強烈的類星體,其吸積盤內的一部分物質沒有被吸引進黑洞,而是在黑洞的兩極形成高速射流向外噴出,但高速射流是如何形成的尚不了解。
研究小組調查了黑洞周圍和從吸積盤放射的氧離子光并測量了其強度,根據氧離子光強度計算了中心黑洞的自轉速度。他們通過對8000個類星體射電源進行分析,發現電波較強的類星體,即伴隨有高速射流的黑洞比電波較弱的類星體氧離子光平均強1.5倍左右。這意味著黑洞自轉是噴射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雜志》上。
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通過繪制黑洞的詳細結構圖,重新定義了黑洞的概念,新的見解可能會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物理中的黑洞微觀結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高能物理雜志》。該研究詳細介紹了名為“超迷宮......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黃樣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通過搜尋從球狀星團中被彈射的高速星,為“隱匿”已久的中等質量黑洞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與合作者一道,在日冕徑向較差自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這對弄清日冕自轉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性及其時間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
科技日報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張夢然 劉霞)新一期《自然》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一個黑洞噴射出的一對巨大噴流。這對噴流總長約2300萬光年,是迄今已知的最長黑洞噴流。超大質量黑洞會發射強大的......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天文學家研究檢測到一個黑洞噴射出的一對巨大噴流,這對噴流總長約7百萬秒差距,約合2300萬光年,是迄今所知最長、最大的黑洞噴流。超大質量黑洞會發射強大......
■本報記者張雙虎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對理解宇宙起源和結構有重要意義。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濤團隊揭示黑洞通過調制星系冷氣體含量影響星系的形成演化,解開了困擾天文學界半個世紀的謎題。該研究首......
科技日報成都8月12日電(劉俠記者滕繼濮)1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沉積地質研究院馬超教授帶領大數據沉積團隊結合地質記錄和天文計算,首次從地質記錄中重建出過去7億年至2億年前地球自轉減慢的過......
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記者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8月3日消息,該天文臺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數據,研究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分布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范一中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探測器陣列LIGO-Virgo-KAGRA的GWTC-3觀測數據研究了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形成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
本周,多國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趨勢引起的兩極冰雪加速消融正減緩地球自轉速度,地球上的一天也因此變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5日刊載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由于格陵蘭島和南極等地的冰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