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25 15:27 原文鏈接: 劉雅鳴: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五大體系”

      日前,《中國氣象局關于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

      《意見》明確了各級氣象部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改革,做好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行動綱領。隨著《意見》的出臺,未來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將如何發展,發揮哪些作用,有何具體措施?為此,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接受記者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記者:國家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均作出針對性部署。氣象部門出臺《意見》是出于哪些方面考慮,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面臨哪些新要求?

      劉雅鳴: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等,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戰略指引作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強調“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將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上升到國家治理理念的新高度。

      國家如此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與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的基本國情密不可分。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占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各類自然災害交織發生、影響疊加,更加劇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可以說,從現實形勢到國家戰略,都要求我們必須以新理念、新目標、新舉措推動新時代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氣象部門需要在發展理念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做好氣象保障服務;在體制機制上推動統籌協調、屬地管理、綜合減災、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在能力建設上強化災害監測預報、突發災害預警、災害風險防范、災害救援服務保障、災害統籌管理等;在保障措施上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法治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強化人才保障。

      記者:踐行新發展理念,在建設“平安中國”“美麗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氣象部門能夠發揮怎樣的職能和作用?

      劉雅鳴:建設“平安中國”“美麗中國”,提升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重要基石。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公益性突出、科技性專業性強、關聯融合度高、支撐作用顯著,是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基本建成中國特色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但面對復雜嚴峻的氣象災害形勢,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當前仍存在能力建設、協調機制、平衡發展等諸多不相適應的問題。

      自然災害的防、抗、救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精準、高效、權威的氣象預報預警是綜合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著眼于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認為氣象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中可以充分發揮“六大作用”,即監測預報先導作用、預警發布樞紐作用、風險管理支撐作用、應急救援保障作用、統籌管理職能作用、國際減災示范作用。

      記者:在2020年、2035年等關鍵節點,黨的十九大已描繪出新時代中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與之相對應,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有何發展目標?

      劉雅鳴:我們的總體目標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建成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風險防范、災后救援保障、依法管理能力顯著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制度體系完備,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堅實保障。

      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安排,朝著建設現代化氣象強國的宏偉目標,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將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到2020年,我們要實現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明顯提升,建成新一代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5%以上,形成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地圖,城市、鄉村、海洋和重點區域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均衡發展,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人員傷亡明顯降低,全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綜合防范能力有效提升。到2035年,我們將推動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水平大幅躍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屆時,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球氣象災害治理的中國貢獻力和影響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

      記者:“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意見》提出構建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可否具體闡釋這一體系的內涵?

      劉雅鳴: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由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氣象災害風險防范體系、組織責任體系和法規標準體系等“五大體系”構成。這“五大體系”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是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的核心,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和風險防范體系是兩翼,組織責任體系和法規標準體系是制度保障。總的來看,該體系既體現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以及全社會共同參與、群策群防的防災減災救災理念,又考慮到智慧減災和綜合減災并重、能力建設和制度建設并重,還兼顧了城市、農村、海洋和重點區域的均衡發展。

      《意見》系統規劃了“五大體系”的建設重點,包括著力建設立體化全覆蓋的監測網絡,發展無縫隙智能化的網格預報、基于影響的預報預警;著力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健全發布機構;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推動全社會強化氣象災害風險防范意識;著力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統籌協調機制、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等。

      記者:您提到建設“五大體系”要將智慧減災和綜合減災并重,能否介紹一下,“智慧”元素在未來將如何融入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各環節?

      劉雅鳴:當前,氣象部門正在大力推動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推進氣象與多領域的深度融合。其成果將成為“五大體系”的重要支撐,廣泛惠及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各環節。

      氣象監測是基礎,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在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下,這張監測網將“越織越細”,實現對重點區域主要氣象災害的智能感知。在智能預報方面,目前氣象預報時效已精細到全國0-10天,空間分辨率達5公里,未來將進一步建立從分鐘到年的無縫隙、全覆蓋、智能化的預報業務,發展基于位置的全球格點化預報。

      發展基于影響的預報預警是氣象部門面向行業、緊貼用戶需求邁出的關鍵一步,也是智慧氣象的重要體現。氣象部門近年來針對航空、海洋、交通等多領域建立了影響評估模型和基于天氣發生概率的風險矩陣,在防災減災救災中已發揮重要作用,未來還將大力發展基于影響的預報預警,為減輕災害風險打出更多提前量。同時,發展以用戶為中心、面向全媒體的智慧氣象服務,力爭實現按需自動推送服務。

      記者:近些年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的考驗并不小,作為打響“發令槍”的關鍵一環,如何以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平臺,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劉雅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氣象部門扎實推進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國家、省、地、縣四級相互銜接、上下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已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國家級預警平臺已實現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的實時收集、共享和快速發布,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5.8%,氣象災害預警發布時效縮短到5至8分鐘。

      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是“五大體系”的重要一翼。我們將聚焦預警信息匯集與發布兩個關鍵環節,進一步強化部門合作,更加重視新技術、新媒體在預警發布中的應用,努力實現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第一聲音、權威聲音”,切實提升我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尤其是重點加強偏遠農村、牧區、山區、海區等區域的預警信息傳播和接收能力建設,發揮各類應急信息員隊伍作用,通過多途徑、多手段完善“叫應”機制,努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記者:圍繞國家戰略任務,推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五大體系”,我們將采取哪些具體舉措交出氣象答卷?

      劉雅鳴: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深入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七大行動”。包括城市、鄉村、海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行動,重點區域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示范計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人工影響天氣以及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等能力提升行動。

      “七大行動”的提出,是基于“五大體系”的框架設計和“強職能、補短板、建體系、能落實”的建設思路。真抓實干方能破解難題,我們將行動重點聚焦在上述七個領域,路徑更清晰、任務更聚焦、目標更明確。因此,“七大行動”是做好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抓手。

      記者: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及中央一號文件對這一戰略作出全面部署。落腳于氣象工作,未來將如何深入推動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行動?

      劉雅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一直以來,農村地區都是國家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當前,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不斷健全,氣象災害防御已基本實現防御規劃到縣、組織機構到鄉、應急預案到村,預警信息到戶、災害防御責任到人,但對照國家戰略發展需求,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仍待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優先發展氣象為農服務,堅持重中之重定位,服務現代農業生產,保障鄉村綠色發展,助力精準脫貧。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繪制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風險地圖,著力實現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組織責任體系全覆蓋、鄉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全覆蓋,實現鄉村氣象預警信息精準到人,努力推動預警傳播無盲區、無死角。

      記者:在雄安新區、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如何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做出貢獻?

      劉雅鳴:氣象部門長期以來緊跟國家戰略部署,積極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我們成立了京津冀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完善京津冀交通氣象監測網;在雄安新區建設過程中,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氣候適應性分析,為科學規劃提供支撐;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在數據共享、港珠澳大橋氣象服務、區域防災減災等方面開展了諸多合作。

      未來,以國家重點城市群為示范,我們將大力實施重點區域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示范計劃。在雄安新區籌建新區防災減災救災氣象中心,科學規劃建設綜合探測網絡,建立精細化預報預警系統,開展新區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服務。在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將建立協同立體觀測網和氣象云服務協同工作平臺,構建城市群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體系,形成氣象災害風險一張圖。此類示范建設還將覆蓋到災害高風險區域,例如實施東南沿海臺風災害監測預警工程、開展西北區域生態保障氣象服務等。

      記者: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氣象部門在海洋防災減災救災方面將有何作為?如何在國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提升國際影響力?

      劉雅鳴:中國正從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邁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有力促進海洋強國建設。圍繞“海洋強國”“走向深藍”等重大戰略需求,我們將實施海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行動。例如,強化海洋氣象預警服務,基本實現我國鄰近海域預警信息發布的有效覆蓋,為重要港口、海上漁業提供有特點的氣象保障服務等。氣象部門還將推動“一帶一路”氣象發展,提高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域的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在國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正在大幅提升。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臺風預報能力領跑全球,“風云”衛星惠及42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提升面向全球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推動我國精細化網格預報,氣候預測和專業氣象產品將逐漸向全球拓展,大力推進世界天氣中心、亞洲沙塵暴預報專業氣象中心等國際中心建設,參與國際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計劃、亞洲區域氣象預警系統建設等。作為氣象大國,我們有信心承擔起更重要的責任,為全球防范應對重大氣象災害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記者: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例如我國自主制造的首款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性能增雨飛機“新舟60”,“增”出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在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上,氣象部門未來還有什么行動?

      劉雅鳴:人工影響天氣是防災減災救災的有力手段。1958年我國第一次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就是在抗旱減災的強烈需求推動下開展的,到2018年人工影響天氣已經歷了60年發展。60年來,我國基本了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影天氣業務體系,科技水平明顯提高,作業規模居世界首位。近五年來,氣象部門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累計增加降水2335億立方米,防雹作業保護面積平均為58.6萬平方公里。

      未來,我們將繼續推進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建設,提升區域統籌能力,發展新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體系,并從業務流程、支撐保障和指揮水平等方面進行突破創新,確保每一次作業效益最大化。為提高科技支撐能力,我們將建設國家級試驗示范基地,系統性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研究,強化關鍵技術研發與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氣象部門在人工影響天氣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離不開各部門、全社會的力量,在匯聚合力方面,氣象部門是怎樣考慮的?在組織保障中,還需做好哪些工作?

      劉雅鳴:氣象部門歷來高度重視開放合作,與民政、國土、環保、住建、交通、水利、農業、安監等多部門在信息互聯互通、數據資源共用共享方面合作成效顯著,類似于此的開放合作力度在未來將進一步加大。不僅如此,我們還將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的機制,通過制定相關標準和準則、搭建服務平臺等多種方式,為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創造條件。我們還將不斷加強法律法規的頂層設計與修訂等,推動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更健全、更完善。

      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同樣離不開公眾的科學認知。氣象部門將通過實施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能力提升行動,提高科普宣傳業務服務能力,面向公眾推出更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科普宣傳作品。希望通過不懈努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的理念和意識真正扎根社會公眾,推動大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匯聚起防災減災救災的社會合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