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猴子能被克隆,那么人也能被克隆嗎?
北京時間25日,國際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體細胞克隆猴的重大突破,由此引發一系列倫理討論:克隆猴子,是倫理上的進步還是退步?既然猴子能被克隆,那么人也能被克隆嗎?如何預防克隆技術飛速發展所導致的社會倫理問題?對此,新華社記者采訪了科研團隊。
“克隆猴是倫理上的重大進展,可以大大減少世界范圍內對實驗動物的使用量。”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說,每年美國、歐洲等大型醫藥巨頭都會進口數萬只猴子,用于開展藥物檢測實驗。由于每只猴子的遺傳背景不同,所以只能通過增加猴子數量,篩選關鍵基因,最終確定藥物是否有用。“體細胞克隆猴的重大意義在于,人類能夠在一年內產生大批基因、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模型猴。這就再也不用為了完成幾個藥物的檢測,每年犧牲數萬只猴子。”
克隆技術的突破還有望加強瀕危動物的保護。“例如,金絲猴是瀕危珍稀保護動物。掌握了克隆猴技術,我們只要能夠找到合適的母體接受金絲猴克隆胚胎,就可以為世界各地動物園提供來自中國的珍貴金絲猴。”蒲慕明說。
猴子能被克隆,那人類呢?蒲慕明說:“人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克隆靈長類動物的障礙和瓶頸基本上已被攻破,從原理上講克隆人可以實現。但我們開展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克隆猴,更好理解人類大腦的基本原理,弄懂阿爾茨海默癥、自閉癥等腦疾病的發病機制并找到有效治療方法。我們沒有任何計劃克隆人,社會倫理也堅決不允許克隆人。”
如何預防克隆技術導致的一系列危險、確保這項技術得到積極應用?文章通訊作者、中科院神經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說:“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克隆猴的成功實現必將引發國際倫理學界的重視和討論,我們呼吁國際社會團結起來,盡早制定國際倫理標準和法律法規細則,預防和禁止克隆技術的不正當使用。”
導讀:本文報道了由倡導組織1DaySooner推動的人體挑戰試驗,這是一種讓健康人自愿感染病原體以加速疫苗研發的方法。文章探討了該組織在COVID-19挑戰試驗中的經驗,并介紹了他們目前對丙型肝炎病毒......
2023年4月7日,《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科技倫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衛平與同事宋利璞的一篇題為“涉及科技倫理問題的撤稿論文研究”的文章。該論文從文獻計量學角度系統梳理了有撤稿記錄以來所有因涉......
一、為什么出臺《辦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為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格尊嚴,尊重和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健康發展,規范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旨在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格尊嚴,尊重和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健......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科(感染科)和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感染疾病科相關科研人員撤回兩年前發表的一篇肝癌研究論文。當地時間2022年9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病理學研究與實踐》(PathologyR......
由人民智庫與曠視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度全球十大人工智能治理事件”中,數據、算法、倫理是核心關鍵詞。過去一年,數據安全法與個人信息保護法先后生效,《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審議通......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成為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的科技倫理治理指導性文件。醫學、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是3個在文件中被重點提及的學科。這3個學科有個共同的特點......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成為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的科技倫理治理指導性文件。醫學、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是3個在文件中被重點提及的學科。這3個學科有個共同的特點......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中央多次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四個最嚴”“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強調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糧食與食品安全中,種子安全問題、合成生物技術對生態的影響問題、非食品......
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覺醒、異種器官移植、個人網絡信息安全……科學技術不斷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同時可能引發一些前所未有的倫理挑戰。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