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30 09:49 原文鏈接: 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耦合機制淺析

      當前,面對“主要以科技創新指標為導向”的“雙一流”建設,處理好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構建科學研究支撐人才培養的現代大學制度,是中國高校無法回避,又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是實現大學“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根本保證。

      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始終是世界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各國學者為此創建了多種理論體系和結構模型。最早提出耦合關系的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維克,他在深入分析學校組織成員之間相互聯系卻又彼此保持獨立的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松散耦合系統”理論。自2010年以來,國內一些學者在探索和倡導“科教融合”過程中,也引申提出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是一種耦合關系”。

      “耦合”最早提出并應用在物理學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個事物之間的動態聯系成為多學科交叉的基本動因,耦合關系研究也就成為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與應用范疇,用來反映系統之間物質、信息、能量等要素的循環轉換和動態平衡狀態。盡管影響大學存在發展的內部事物很多,但影響大學發展的最大因素還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同時,在高校由四大職能形成的四大子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互動”更多體現為各合作方為完成任務目標而發生的交互作用,更多地強調各自的行為和過程。在大學開放系統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則通過耦合互動,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動態關系。

      作為一種自然科學和人文領域既常見又復雜的現象,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運用耦合概念的多,但真正理解耦合“物理”意義的并不多見。即研究兩個事物相互作用時,需要明確定義二者之間是一種什么形式的耦合關系,二者之間的作用點、作用力、作用方向等,得出的結論要經得起實驗的驗證。如果二者之間存在著耦合關系,它們就應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獨立性,即一個事物可以完全不依附另外一個獨立存在。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具有獨立的發展理念、組織模式、運行機制等,完全可以不依靠對方而存在。

      二是關聯性,盡管兩個事物獨立存在,但它們之間一定具有某種關聯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共性”。相對于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絕大多數需要大學培養,而且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了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同時,二者都具有學術性、研究性、知識性等。

      三是有共性要素,兩個事物如果存在著耦合關系,決定耦合形式的是聯結它們的關聯要素。耦合的關聯要素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隨著子系統的增加,共同的關聯要素就會減少。大學是多系統構成的學術共同體,單就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而言,它們之間的關聯要素很多,但考慮到服務社會、文化發展等,大學系統內的關聯要素就會減少。大學各職能體系的共同關聯要素是知識創新,通過知識創新,大學與政府、社會、企業等才能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正確理解“耦合”三大特征,就會防止在研究大學發展問題中,使問題研究視角單一、問題簡單化。“耦合關系”研究的是某兩個事物或兩個系統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體現了系統的關系特征和動態特征,強調“契合性”。耦合形式是多樣性的,有直接耦合、間接耦合、內容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數據耦合等,它們會產生干擾、共振等效果。理想的教學、科研耦合形式應該能夠產生共振的效果,形成1+1≥2的效應。處理好事物間的耦合關系,取決于找準事物間的關聯要素,兩個事物能否實現協調、共贏發展,則取決于處理各系統耦合過程中所建立的反饋機制和適合機制。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可以斷定,大學組織是在科學研究的支撐和引領的框架下,通過四項職能形成的某種耦合關系,形成的一個新的學術共同體。依據這種邏輯設計大學理論與制度,具有復雜性、整體性、系統性和一致性的特點。

      如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縱觀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矛盾,就是快速發展的大學與相對滯后的教育理論研究之間的矛盾。依據耦合的特征,現代大學基層學術組織是多元化的組織機構,其中如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組織等是完全可以獨立存在的,教師可以自由地在這些組織中工作,在這些組織中,教師享受不同的評價、薪酬等激勵政策。關于教師的晉升等政策的制定,各類學校根據各自的定位應有很大的分別,如以教學為主的學校、以應用為主的學校,還有“雙一流”建設高校將會采取不同的政策導向。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體系中執行著相互關聯、又不相同的用人和評價制度,在一定的規范下,教師根據各自教學與研究的需要在兩個組織內自由轉換。以往設計的大學基層組織,往往不加區分地將二者簡單地融合在一起考量,沒有考慮二者的獨立性,容易造成教學、科研的顧此失彼。

    相關文章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2022年4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我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

    記者日前從教育部獲悉:目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穩步提高。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據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

    “等級化”困擾高教內部競爭與創新

    打開中國大學的網頁,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原“211工程”大學、原“985工程”大學,以及如今的“雙一流”大學,都強調自己在這方面的身份。即便是沒有這些頭銜的大學,也會說明自己是省重點大學或市重點大學等。大......

    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17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N+1”系列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發布會上介紹高等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時表示,我國高等教育實力強起來了。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

    教育部:高等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顯著

    教育部今天(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有關情況。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不斷優化。中國特色的高校學位授予體系、專業目錄體系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

    本科專業調整關鍵詞匯總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2022年,全國高校新增1961個專業點、撤銷804個專業點,31種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相比以往,此次調整力度大,......

    兩會簡訊|要想西部好,教育要趁早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就“打造西部高等教育戰略支點”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嚴純華表示,為實現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推進西部大......

    兩會簡訊|如何合理調整學科設置與布局?

    高等教育的學科體系和結構滯后于科技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是高校學科建設中較為普遍的痛點和難點。如何合理調整學科設置與布局?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錢鋒建議,......

    辦“雙一流”大學還需“四大計劃”和“兩大獎勵體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高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高等......

    今年本科招生計劃有變化涉及2765個專業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其中新增專業點1961個、撤銷專業點804個,31種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本次備案、審批和調整的專業點,將列入相關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