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因療法不斷加速的進程中,最近研究者們在《ACS Nano》雜志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類似于針尖的納米載體,能夠刺破細胞膜進而將DNA運送到細胞中。他們認為這一新技術有助于精確運送生物材料,從而打破現有基因療法的阻礙。
根據基因修飾的細胞進行治療時干細胞領域以及癌癥免疫治療領域的新突破。目前能夠將DNA運送到細胞中的方法包括病毒,外界電廠刺激或者特定的化學試劑等等,但這些方法成本較高,效率較低而且對細胞會有負面的影響。研究者們發現通過將銳利的納米顆粒上包裹生物材料,能夠將其運送到細胞中,但卻難以將運送完成后的納米顆粒與細胞分離,從而難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自驅動的納米顆粒能夠將材料運送到機體的細胞中,但這些設備卻難以精確控制,而且容易產生負面的效應。為了克服這些問題,作者等人希望創造一種生物可降解型的納米“針”,進而能夠通過外界的刺傷將DNA運送到細胞中,而不會對細胞產生損傷。
研究者們以聚苯乙烯珠子作為模板。他們將珠子放在硅板上,進而蝕刻形成微型的尖銳形狀。之后,這些尖銳的硅板表面涂上了鎳金薄層。這些薄層接受了特殊處理,因此能夠粘附生物分子,例如DNA。之后,研究者們通過機械的手段將納米尖狀物從硅板上刮下。由于鎳圖層具有磁性,因此顆粒能夠受到磁場的調控進行運動。在實驗室環境下,作者通過施加磁場能夠使得大腦細胞表達綠色熒光蛋白。其中90%的細胞在接受處理后保持存活,而且80%以上的細胞均能夠產生綠色熒光。研究者們認為該技術有助于大量細胞的遺傳修飾操作。
骨骼肌重塑是維持肌肉內環境平衡和運動能力的關鍵。在小鼠和人類中,肌肉重塑反應在體育鍛煉后迅速開始,從而產生ROS,而線粒體是骨骼肌收縮期間ROS的主要來源之一。體育運動導致的ROS氧化蛋白質、脂肪和核......
美國密歇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顯示,由納米顆粒自組裝而成的微米大小的“蝴蝶結領結”,可形成各種不同的扭曲形狀,并能被精確控制。這一進展為輕松生產與扭曲光相互作用的材料開辟了道路,為機器視覺和藥物生產......
美國密歇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顯示,由納米顆粒自組裝而成的微米大小的“蝴蝶結領結”,可形成各種不同的扭曲形狀,并能被精確控制。這一進展為輕松生產與扭曲光相互作用的材料開辟了道路,為機器視覺和藥物生產......
記者15日獲悉,中國專家攜手研制了一種仿生納米遞氧系統(MFP),可用于促進腦卒中患者缺血再灌注治療,有望延長血管再通治療的時間窗。復旦大學藥學院沙先誼教授團隊、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主任團隊和復旦......
圖納米孔道單分子檢測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酶串擾效應示意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027806、21834001)資助下,南京大學龍億濤教授團隊基于精準設計的生物納米孔道單分子界面、單分子......
2023年3月1日,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指導,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主辦,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
在應對新冠肺炎的鏖戰中,脂質納米顆粒(LNP)發揮了重要作用且引發極大關注。英國《自然》雜志網站2月22日報道指出,除用于研制新冠疫苗,LNP還可應用于治療癌癥等疾病,不過科學家們仍面臨著降低其毒性,......
不論是體育賽事還是科學探索,挑戰極限一直是人們的夢想。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龔旗煌團隊長期致力于挑戰科學前沿的“時空極限”研究,助力人們不斷拓寬認知的邊界。“我們就是......
再過幾天就是DNA雙螺旋模型發現70周年。70年前,1953年2月28日,25歲的美國生物學博士沃森和正在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的37歲英國學者克里克跨界合作,優勢互補,在倫敦卡文迪許實驗室里用鐵板、鐵棍......
在好萊塢電影《奇妙旅程》中,為了救治病人,外科醫生可以縮小為一百萬分之一,進入人體內進行血管手術。如今,科幻照進現實,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能在微觀尺度執行任務的微納機器人因其在藥物輸送、微創手術、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