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深圳6月5日電 (記者 王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5日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表示,引起歐洲疫情爆發的病原菌或起源于2001年在德國分離到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該院研究小組通過多位點測序分型,發現引起此次爆發的菌株與2001年德國分離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離株55989有高度相似性。這三株菌具有7個完全相同的“看家基因”,(“看家基因”是維持細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少的基因,被廣泛用于細菌分類),從而得出結論該三類大腸桿菌為同一類型(ST678)。
根據這個發現,研究小組對這三株菌展開進一步調查,以追溯此次爆發的源頭。通過對大腸桿菌的12個毒力基因/適應基因分析發現,2001年德國分離株與今年的爆發菌株完全吻合,而中非菌株與兩株德國菌株相比,缺少了志賀毒素基因和抗亞碲酸鹽基因。
研究人員據此推斷,德國2001年分離株很有可能是這次爆發菌株的直接祖先。抗生素抗性試驗結果表明,經過10年的進化,2011年的菌株可能獲得了一些新的基因,從而具有耐更多種抗生素的能力。
研究小組表示,通過對2001年與今年爆發菌株的基因組比較分析,將極大地助于進一步闡明為什么導致這次疫情的菌株致病能力如此之強;并將為疾病的起源、傳播和來源提供線索。這將為一線醫護人員應對和控制全球疫情擴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研究小組表示,研究人員目前仍在聯系尋找2001年德國菌株的樣品及相關信息,并繼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排序和研究中心。5月22日以來,該研究院和其他中國研究單位一起,聯手德國醫學研究機構共同對歐洲大腸桿菌疫情進行研究并不斷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科研團隊揭示了大腸桿菌O88通過氧化磷酸化和核糖體途徑誘導肉鴨腸道損傷和炎癥反應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肉鴨的大腸桿菌病提供理論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細胞與感染微生物學......
一項研究發現,珀椿象與一個大腸桿菌實驗菌株之間的互惠(或稱共生)相互作用能通過大腸桿菌的一個單一突變進行快速改造。研究結果或有助理解有益微生物如何與它們的宿主共同生長,以及驅動這種關系的分子機制。相關......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將基因工程細菌引入腸道來治療疾病。在過去,這些嘗試主要集中于改造常見的實驗室大腸桿菌菌株,這種菌株無法與適應宿主的本地腸道細菌競爭,從而大幅度地降低了療法的效果。現在,來自美國......
本報訊《自然—微生物學》8月4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珀椿象與一個大腸桿菌實驗菌株之間的互惠(或共生)作用能通過大腸桿菌的一個單一突變進行快速改造。研究結果或幫助科學家理解有益微生物如何與它們的宿主共同......
24日,華大基因尹燁在個人公眾號“尹哥聊基因”發文配圖“謝謝指教”。這是對23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公眾號“饒議科學”上發表一篇文章的回應。【以下是原文】:25日,饒毅在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了文章......
2022年畢業季,2018級(首屆)華大基因創新班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全班29名同學中,有24人保研或考研成功。其中20人分別保研至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
近期,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陳堅院士課題組張娟教授團隊在提高大腸桿菌耐受性以增長D-乳酸生產能力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NiFe]HydrogenaseAccessoryProteinsHypB?......
近日,在香港馬鞍山體育館,多個氣膜棚頂正在搭建中,現場還可見許多印有“華大”字樣的儀器設備。據悉,為應對近來的新冠疫情,香港“火眼”實驗室正在重啟中。搭建完成后,全香港單日核酸測量可增加至30萬人次。......
由Darfeuille-Michaud首次報道的一種具有侵襲性的大腸桿菌(E.coli),被稱為黏附性侵襲性大腸桿菌(AIEC),在一半以上的克羅恩病(CD)患者中普遍存在,提示這些細菌可能參與了CD......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卓君和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游凌沖等,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可模塊化、多樣化融合蛋白組分的活體semi-IPN的構建思路,通過微凝膠包裹植入基因線路的兩種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