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SARS時期的“守望相助”到甲型N1H1、H7N9禽流感的“有效應對”,再到P4實驗室實現“積極防控”,我國成功構建全球最大的突發急性傳染病預警、監測、實驗研究體系,為維護人民身體健康、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類似2003年非典疫情再也沒有出現。同時,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走出國門,在援非抗埃等國際重大傳染病防控中取得了矚目成就。
3月27日,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司在京召開“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新聞發布會,專題介紹“我國流感防控科技創新能力進展”。專項技術副總師徐建國院士,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司監察專員劉登峰介紹專項實施相關情況,專項技術副總師李蘭娟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副局長賀青華,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國家流感中心王大燕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鐘武研究員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副主任楊哲主持會議。
流感病毒由于其易于變異,可導致每年的流感流行,更為重要的是新型動物流感病毒可跨種屬傳播,導致人的感染和死亡,甚至流感大流行,給人類健康、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威脅。專項自2008年實施以來,在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方面重點部署,投入28億元支持170項科研項目,大大提升了我國應對季節性流感及其他突發疫情防控中的監測預警、診斷和治療的科技創新能力。
監測網絡覆蓋全國 實時發布指導方案
自2000年開始我國流感監測網絡開始系統建立和完善,經過10余年的發展,該監測網絡已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所有地市及新疆建設兵團,共包括554家流感監測哨點醫院,408家流感監測網絡實驗室。項目組在傳染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課題的支持下,建立了各種亞型流感病毒的監測和檢測技術平臺、結合計算機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預測預警技術平臺,顯著地提高了我國應對各種新型流感的發現和防控的能力。
去冬今春,季節性流感活動水平較往年顯著增高,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專項通過對流行強度監測,及時分析流感病毒的變異,實時發布相關防護診療指導方案,科學指導避免社會恐慌,發揮了重要作用。”楊哲說。
72小時檢測確證 世衛組織高度肯定
劉登峰介紹,專項初步建立了72小時內鑒定300種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篩查技術體系,在病原監測預警、檢測、確證和患者應急救治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實現從被動應付疫情到主動應對威脅的轉變,為維護社會穩定與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徐建國舉了H7N9禽流感的例子。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能突破種屬屏障導致人的感染和死亡,病原發現后兩天內成功研發 H7N9 禽流感病毒快速檢測試劑,檢測試劑研發成功之后72小時內下發到全國各級疾控中心和臨床機構,使我國迅速具備了H7N9禽流感檢測能力,為及時采取有效的臨床治療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技術保障。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與全球共享H7N9禽流感檢測技術,為全球流感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世界衛生組織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聯合考察報告》中評述:“中國對H7N9禽流感疫情的風險評估和循證應對可作為今后類似事件應急響應的典范”。
優化臨床救治方案 顯著降低病死率
徐建國介紹,在專項支持下,開展了突發急性傳染病病例臨床救治技術研究,尤其針對嚴重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建立了病例重癥化預測指標體系、臨床救治新技術、救治路徑和指南。探索了“李氏人工肝”、抗病毒治療技術應用于重癥甲型流感治療;建成臨床電子數據采集系統,納入突發嚴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例,建成突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樣本管理系統庫,搭建了多學科的聯合診治平臺,培訓了臨床救治專家隊伍,提高了突發急性傳染病重癥病例臨床救治水平,以H7N9禽流感為例,病死率從最初的39.4%下降到5.5%。衛生健康領域另一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支持研發的奧司他韋(口服)、帕拉米韋(靜脈輸液)、扎那米韋(吸入)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成為流感的有效治療藥物,患病早期尤其是發病48小時之內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能顯著降低流感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率。
疫苗應急研發:四價流感疫苗有望今年上市
專項在新發傳染病疫苗應急儲備技術方面也一直有部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國家流感中心成為WHO任命的全球第五家、也是發展中國家首家流感參比和研究合作中心。2009年,在“程序不減少、標準不降低”的原則下,從WHO獲得可直接用于疫苗生產用毒種到正式獲得生產批準,僅用了87天,為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提供了快速研發疫苗新技術平臺,使我國成為全球最早批準生產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國家。2017年通過分離季節性流感病毒并進行抗原性分析、全基因組序列分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流感疫苗株提供了科學依據,成功研制我國首個H7N9病毒疫苗種子株,打破了我國流感疫苗株必須依賴國際提供的歷史,提升了我國流感疫苗研發能力和水平。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單一抗體通過五種不同的抗病毒機制發揮作用,為研制治療乙型流感全新特效藥和通用流感疫苗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近年來,新藥專項還投入近億元用于流感疫苗佐劑、四價流感疫苗、多價聯合疫苗、H7N9相關疫苗及流感疫苗應急研發體系能力建設。目前已有新型流感疫苗成功上市,四價流感疫苗正在進行相關申報審批,有望于2018年上市。
劉登峰表示,目前重大專項已進入“十三五”時期的最后攻堅階段,我們將按照“十三五”實施計劃要求,聚焦民生保障與疾病防控急需,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和現實需求,到2020年使我國重大傳染病防控能力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確保有力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和有效防控重大傳染病國家目標的實現。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四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utermembranevesiclesfromamosquit......
按照中國疾控中心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和大興調查研究的部署要求,5月至7月期間,李群副主任帶隊先后赴浙江、山東、上海等地專題調研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多渠道監測預警等早期監......
海關總署物資裝備采購中心就“大連海關2023年口岸傳染病快速檢測設備采購項目”進行國內公開招標采購,現邀請符合資格條件的投標人前來投標。本項目招標活動將嚴格落實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扶持不發達地區和少數......
意向公示遼陽市傳染病醫院2023年4(至)8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遼陽市傳染病醫院2......
作為常見中藥材之一的黃連常發根腐病,一度令人頭疼。湖北省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游景茂、唐濤團隊研究發現根腐病感染嚴重破壞了黃連根際土壤、根莖、葉片的微生態平衡,感染根腐病顯著抑制黃連內生真菌和細菌的相互作......
近日,隨著“二陽”的陸續出現,新冠感染相關話題再次引發關注。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疫情周報顯示,2023年第17周(4月24日-30日)以來,新冠感染連續兩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傳染病病種排名第一......
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疫苗研究中心(VRC)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實驗性通用流感疫苗的臨床試驗已經開始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杜克大學招募志愿者。這項1期試驗將測試被稱為H1ssF-3......
近日,OxfordNanopore公司和BioMérieux宣布合作開發傳染病體外診斷(IVD)檢測。本次交易的財務條款沒有披露。該公司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將納米孔測序引入傳染病診斷市場的機會,初步合作......
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3月16日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常昭瑞表示,我國已初步形成多渠道傳染病監測體系,有助于及時有效地掌握疫情走勢。常昭瑞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密切配合,加強......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衛生研究所(以下簡稱動衛所)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在傳染病新型分子現場快速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SensorsandActuatorsB:Chemical。動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