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南京市與東南大學舉行校地融合對接項目簽約活動,13個“兩落地一融合” (新型研發機構落地、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校地融合發展)項目分別落戶南京玄武區、江寧區和江北新區。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出席。
今年以來,南京市與東南大學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深化合作,南京市科委與東南大學以項目為牽引主動服務、細化對接,取得了階段性良好成效。這次簽約的13個項目,包括環東南大學知識創新圈核心圈層、東南大學玄武設計產業園、生物醫學大數據新型研發機構、智慧城市研究院、未來地下空間研究院、健康建筑研究院、智能網聯交通研究院、南京低功耗設計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雙創基地、量子通信與測量新型研發機構、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東南大學—雷恩研究生學院項目。
張敬華在講話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強調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南京建設創新名城,東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全面貫徹總書記“三個面向”的要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校地合作的重點,把握科技前沿、面向實體經濟、體現雙方需求,以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為突破口,既讓南京的創新需求有效走進去,又讓東大的創新成果加快走出來,有效實現供需對接、推動校地融合發展。
張敬華在講話中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向東南大學積極支持參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表示感謝。他強調,校地融合發展項目的簽約,僅僅是一個開始,推動項目落地見效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雙方要建立高效管用的工作機制,相關板塊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有關方面要主動做好跟蹤服務,確保項目持續推進、早出成果。要進一步加大南京市委1號文件的宣講力度,送政策進校園,真正讓高校師生知曉政策、用好用足政策。要繼續深化校地合作,挖掘潛在項目,培育新的項目,做到梯次建設、滾動發展、常態推進。要不斷提升校地融合發展水平,南京大力支持東南大學“雙一流”建設、高端人才引進和畢業生在寧創業就業,東南大學深度參與南京綜合性科學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和“兩落地一融合”工作,真正形成名城滋養名校、名校支撐名城的良好局面。
張廣軍表示,南京一系列具有戰略性、精準性、引領性的舉措,體現了舉全市之力做好創新大文章的鮮明態度和力度,堅定了廣大高校積極投身創新名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東南大學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務實的行動,參與南京“兩落地一融合”,協同推進創新名城和“雙一流”建設,為加快南京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東大智慧、作出東大貢獻。
東南大學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素有“學府圣地”和“東南學府第一流”之美譽,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學校是國家教育部直屬并與江蘇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
近日由IEEEFellow、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首席教授程明牽頭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高品質伺服電機系統磁場調制理論與設計方法”舉行啟動會。受疫情影響,本次啟動會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召開。其......
9月12日上午,東南大學“雙一流”建設中期評估會在九龍湖校區舉行,南京大學鄭有炓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副校長AibingYu(余艾冰)院士、南京醫科大學......
日前,2019年度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AIMBEFellow)受聘儀式在美國科學院舉行,來自全球的156名科學家當選。彭漢川教授是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1991級校友,也是新成立的“東大......
北京時間3月15日,Science在線發表南昌大學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和東南大學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分子壓電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通過固溶體準同型相界的概念,將分子晶體d33壓......
12月27日下午,“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新聞發布會在東南大學九龍湖賓館召開,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黨委副書記任利劍、副校長吳剛、副校長周佑勇以及黨委宣傳部、科研院等部門和學院負責人,十大問題建議......
9月15日,由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美國國家儀器有限公司(NationalInstruments)中國大學計劃部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卓越工程師培養暑期學校”順利結束。暑期學校自8月20日開始,面向......
7月2日,“東南大學-聯想”穿戴式心臟-睡眠-情緒智能監控聯合實驗室一周年年會暨學術委員會成立儀式在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禮東二樓會議室舉行。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王保平、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芮勇、......
6月26日,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祝雪芬、實驗中心主任祝學云、院長助理王慧青一行3人訪問天津大學精儀學院。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精儀學院院長曾周末、精儀學院副院長胡曉東......
5月9日,東南大學和南師附中江寧分校簽訂戰略合作框架,今后,兩校將建立緊密融合的合作關系,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為對方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撐,雙方形成教育共同體,深度探索基礎教育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