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學研究從傳統封閉的實驗室搬到開放的互聯網上進行,會取得怎樣的效果?英美國家一批年輕科學工作者對這種科研方式予以肯定。他們在網上征召合作者和志愿者,在博客里發表科學設想并征求意見,令互聯網成為科研新場所。
集思廣益
對劍橋大學教授蒂莫西·高爾斯而言,能難倒自己的數學題并不多,他曾獲得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茨獎。然而,一旦遇到難題,數學大師也得求助于人。
在如何用數學方法論證多維物體的屬性這一問題上,高爾斯屢遭“滑鐵盧”。最后,他把這個難題和自己的一些設想放到了網絡博客上。
有沒有其他人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別人會不會提供好點子?平日里暗自較勁的數學家們是否愿意協同合作?帶著一絲好奇,高爾斯展開了一場網上試驗。
“這就是一次試驗。我覺得值得一試,”他說。
這個被高爾斯稱為“博學計劃”的試驗在互聯網上迅速“躥紅”,幾天之內吸引多名專業人士關注并為之出謀劃策。幾個星期后,已經有超過40人參與解題,答案呼之欲出。
高爾斯將大家的貢獻整理成多篇論文,以“DHJ博學”的筆名發表在學術刊物上。“博學項目”試驗大獲成功。
“一個人想要單獨解決難題,往往很難確保成功。而不同的人可以提供不同的才智和竅門,博采眾長能更快地接近成功,”高爾斯說。
轉變思維
英國《衛報》報道認為,這種依靠互聯網集思廣益的開放性科研方式方興未艾,其高效、透明的優勢已吸引不少支持者。
28歲的生物學家約瑟夫·杰克遜和同事早就發現,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過去那些只有資金雄厚的實驗室才能開展的昂貴實驗,如今在自家車庫里也能搞定。如果科研人員愿意在互聯網上共享實驗結果和數據,必將加速科研進展,彌補傳統科研方式的不足。
為此,杰克遜和同事開展了一項名為“生物學家DIY”的運動。去年夏天,他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辦首屆“開放科學峰會”,鼓勵研究人員轉變思維,推廣利用網絡共享科學設想和研究方法的新潮流。
同樣身在加州的基因學研究人員梅拉妮·斯旺也支持開放性科研方式。她在網上召集合作者,共同研究維生素B對人體MTHFR基因的影響,以探尋維生素藥物對癌癥和血管疾病是否有療效。
她說,自己和其余7名合作伙伴既是基因學領域專家也是實驗的志愿者。他們獲取并了解自身基因信息,在實驗過程中各自觀察并記錄自身狀況,然后通過網絡共享實驗結果。
斯旺認為,這種合作方式將極大減少科研工作的時間和成本。
“傳統模式非常緩慢:不同的研究機構建立各自的樣本數據庫,試驗耗時數年,投資成本高昂,而研究結果最終既不共享也不公開。為什么我們就不能發展一種‘2.0版本’的科研方式呢?”斯旺說。
挑戰傳統
以斯旺為代表的青年科學工作者認為,傳統研究所在某些方面“進展速度慢、靈活性差、技術嚴重滯后”,有礙科研進程。
這聽起來似乎是對傳統科學工作的極大挑釁。批評者指出,真正的科學研究須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資金;研究所需要管理大量預算和龐大的實驗室,召集大批高校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實驗數據中艱難捕捉有用信息。
開放性科研方式只可能惠及科研鏈條兩端的群體——即德高望重的知名科學家和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年輕科研者。然而,對為數眾多、位于“中間層”的科研者,這種研究方式卻會造成致命沖擊,因為大量專業科研人員仍需依靠現行體制獲取資金和聲譽。
對此,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解釋,他們無意徹底否定或顛覆傳統科研方式,只是希望嘗試改變和突破,探尋如何利用網絡令科研更高效、公開、透明。
他們列舉了網絡改變科研的優勢。首先,網絡可以迅速在不同的人之間建立起聯系,網聚各研究領域的專家和最新數據。研究人員可選擇及時在線公布科學設想或成果,無需等候數月發表在學術期刊上。這些因素都有望極大縮短科研項目的時間跨度。
其次,利用網絡資源還能降低科研成本。生物物理學家卡梅倫·奈伊隆說,經濟危機迫使各國政府削減科研投入,全世界的研究所和實驗室如今或許都面臨共同壓力,即如何既降成本又出成果。利用網絡資源降低成本,可以讓科研機構“對得起納稅人的錢”。
第三,網絡有助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讓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科研成果,促使科研成果真正造福于民而非利益集團。支持開放性科研的魯弗斯·波洛克博士提出,一個科研項目公開與否,檢測“試紙”是公眾能否掌握獲取數據的途徑。“我們如今身處一條奇怪的死胡同,”他說,大量科研項目得到公共基金資助,卻通常不向公眾公布結果。
他舉例說,迄今最成功的開放性科研項目當屬“人類基因組計劃”。在多國科學家努力下,該項目成功繪制并公布人類基因組序列框架圖,避免理應屬于全人類的科學知識成為個人或制藥集團牟取名利的工具。
相關鏈接: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一計劃由美國科學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啟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數十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解密計劃。
計劃核心內容是測定人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揭開組成人體4萬個基因的30億個堿基對的秘密,從而獲得人類全面認識自我最重要的生物學信息。
參與計劃的科學家必須遵守“共有、共享、共為”的原則。所有大于2000個堿基對的序列都必須在24小時內遞交到國際基因數據庫中,公開共享。
2001年,六國科學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人類基因序列框架圖正式發表;2003年,科學家宣布繪制完成更加精準的人類基因組序列圖。
基因組序列圖首次在分子層面上為人類提供了一份生命“說明書”,不僅奠定人類認識自我的基石,更推動生命科學、醫學等領域的革命性進展。
2006年10月,人類基因組計劃總協調人弗朗西斯·柯林斯在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表示,該計劃參與國將繼續致力于研究數據的免費共享。
他說,這一共享原則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可以充分利用數據開展研究。這也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最終目的所在。
8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
8月24日,工業互聯網一體化進園區活動(大同站)啟動儀式在大同市舉辦。山西省工信廳副廳長李鑫、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長劉紅雨、山西大同市副市長孟維君出席啟動儀式。來自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專家學者和技術......
《參考消息》日前刊登法新社報道《報告顯示:全球社交網絡用戶近50億》。報道摘要如下:根據每季度發布的互聯網狀況統計報告,近50億人(48.8億)活躍在社交網絡上,占世界總人口的60.6%。“我們擅長社......
工信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網絡安全保險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在建立健全網絡安全保險政策標準體系、加強網絡安全保險產品服務創新、強化網絡安全技術賦能保險發展、促進網絡安全產業需求......
日前舉辦的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發布《中國網絡文明發展報告2023》顯示,我國網絡空間生態環境日益清朗,基本建成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各類問題亂象得到有效整治,網絡辟謠、網絡舉報等工作機制不斷健全,網......
近日,在全球邊緣計算大會上,網宿科技攜網宿邊緣智能平臺重磅亮相,并分享了網宿邊緣計算對于大模型時代的思考與探索。網宿科技邊緣智能平臺資深架構師陳云輝表示,在未來大模型將成為一種基礎設施,每個行業甚至每......
遇到頭疼腦熱,手機一鍵下單,藥品很快送到家……當前,一些藥店開展網上藥品銷售業務并配備快捷的物流服務,讓網絡購藥像網絡購物一樣便捷,“互聯網+藥品流通”的新業態打開了廣闊市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
7月18日,2023(第二十二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云明出席開幕式并作主旨發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行業實現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產......
搭平臺、聚資源、引人才、促發展。7月18日-20日,由中國互聯網協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共同聯合主辦的2023(第二十二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以下簡稱......
在日前舉辦的2023年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5G在個人消費以及礦山、港口、工廠等行業領域的應用獲得集中展示。專家認為,我國5G發展已迎來規模化發展關鍵期,將步入下半場,還需通過適度超前部署夯實基礎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