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轉基因技術出現的那一天起,圍繞它的爭論就一直不絕于耳,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是力挺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專家之一,在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黃大昉又一次指出:“轉基因技術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的第一年開始至今,全球轉基因作物累計種植面積已達到10億公頃,相當于我國耕地面積的8倍;1996年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僅6個,而2010年已達到29個。”黃大昉給出了這樣的數據,他認為,轉基因技術是現代農業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作物技術,全球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已進入至關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
發展勢頭強勁
黃大昉在報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1.48億公頃,是1996年的87倍,轉基因作物推廣應用這一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創造了近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奇跡。
另外,在轉基因作物推廣的16年間,有29個國家批準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有53個國家批準了110多個轉基因產品進入市場。全球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雖未正式批準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但已經允許進行試驗研究或進口轉基因作物原料用于飼料和食品加工。
黃大昉認為,這些數據正是反映了世界各國對轉基因育種產業的重視,同時帶動數以萬計的農民對轉基因技術的認識逐步走向科學和理性。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研發最為成功的國家——美國,早在16年前,美國就批準商業化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和除草劑大豆,現在,這兩種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已分別占玉米、大豆總面積的86%和93%。目前,美國市場上70%的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
美國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美2009~2010年度用于食品加工的轉基因玉米為3440萬噸,占國內玉米總消耗量1.53億噸的22.4%。又據美國大豆協會(ASA)統計,2009~2010年度,大豆總產量為9142萬噸,國內轉基因大豆用量為4803萬噸,主要用于加工飼用豆粕和食用油,其中食用油內銷量高達776萬噸,人均用量高達28公斤。
除工業與飼用外,轉基因玉米和大豆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用作果糖糖漿、葡萄糖、淀粉、食用酒精、甜點、快餐、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食用油等。轉基因產品不僅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也被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從轉基因作物的性狀來講,耐除草劑依然是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狀,全球種植面積為8930萬公頃,占轉基因作物總面積的61%。除此之外,含抗蟲性狀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2630萬公頃,占轉基因作物總面積的17%;抗蟲抗除草劑3230萬公頃,占轉基因作物面積的22%。
黃大昉表示,除了耐除草劑及抗蟲等性狀外,含有復合功能基因、提高作物抗逆性狀、以及改善營養、增進健康、防病抗癌的新一代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已成為新的熱點。
“美國已批準含抗蟲、抗除草劑等8個復合基因玉米的種植;加拿大已準予轉cspB基因耐干旱玉米生產應用;ω-3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富含維生素A的轉基因‘金色大米’等產品將于今后兩年進入亞洲市場。” 黃大昉說。
黃大昉認為,種植轉基因作物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0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產品總收益超過1300億美元,其中70%的份額為跨國公司所占有。孟山都公司2009年研發投資高達10億美元,產值已超過110億美元,其中95%來自生物技術產品。
可以說,以轉基因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已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科技核心競爭力和產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始終沒有動搖過”
長期以來,歐盟對轉基因育種產業一直存在反對意見,然而,據黃大昉介紹,2010年,歐盟生物安全委員會宣布,各國可自主決定是否種植轉基因作物,其中有8個歐盟成員國已經批準種植抗蟲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瑞典首次批準種植轉基因優質淀粉馬鈴薯,這預示著歐盟對轉基因長期保守的政策開始轉變。
“我國發展轉基因技術的決心卻始終沒有動搖過。”黃大昉說。
針對新轉基因的管理,1996年,農業部發布《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開展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評價申報與審批;2001年,國務院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部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2002年,農業部發布與《條例》配套的4個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
2008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11月出臺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又明確提出“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2010年,生物育種被正式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與推動下,“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選育、安全評價、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黃大昉說,“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開發的整體水平已在發展中國家中居領先地位。”
黃大昉表示,盡管我國轉基因育種的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但目前我國在棉花、玉米和水稻轉基因技術的某些方面已居國際前列,并具有自己的特色與優勢。
值得強調的是,抗蟲棉的研究開發是我國獨立發展轉基因育種,打破跨國公司壟斷,搶占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范例。
抗蟲棉的應用,顯著降低了棉鈴蟲對棉花、玉米、大豆、蔬菜等多種作物的危害,農作物總受益面積達3.3億畝。“抗蟲棉產品不僅實現了國內市場占有率的逆轉并取得絕對優勢,還走出國門,向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國轉讓,在國際棉花種業市場上爭得了一席之地。”黃大昉說。
仍需加強監管與創新
針對公眾最關心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黃大昉一再強調:“經過嚴格科學評價依法批準生產應用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其風險是可以控制的。轉基因在國內外大規模應用16年以來,從未發現任何有實證的安全事故。”
不過,黃大昉認為,雖然至今未發現任何轉基因安全事故,但是,仍要繼續加強科學研究,不斷提高轉基因安全管理與評價水平,以便及時發現和消除潛在風險。
“若我國能充分利用在制度、資源、人才和技術上一定的優勢,抓住轉基因作物新品種發展的有利時機并大力推動其產業化,一定能夠增強我國轉基因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反之,如果我們猶豫不決甚至止步不前,就將失去這一難得機遇,不僅農業發展會受制于人,還將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黃大昉說。
最后,黃大昉對轉基因育種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加強戰略研究與部署,確保重大專項計劃目標實現。要下決心扭轉安全性評價與品種管理職能分離和程序繁復的現狀,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研發水平居國際前列、已獲得安全應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新品種應加快審定,爭取在3~5年內推廣應用。
第二,高度重視和大力開展轉基因技術的科學傳播。政府部門應及時進行安全管理與評價有關信息的權威發布,擴大與公眾交流、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科技工作者要有責任、有義務解疑釋惑,積極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認識和對待轉基因技術。
第三,以轉基因品種開發為動力,促進作物種業創新。要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級生物育種工程中心的建設、完善包括融資、并購、減免稅收等一系列扶植和鼓勵生物育種產業發展的政策并推進實施,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培育出擁有轉基因核心技術、形成較大生產規模、可與跨國公司抗衡的現代育種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
黃大昉
1965~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副所長
1986~1988年和1992年曾以訪問科學家身份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從事微生物分子遺傳研究
1995~2005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農業部農作物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一種轉基因香蕉首次獲準在農場種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監管機構已經批準了一種經過改造的卡文迪許香蕉,它可以抵抗一種已蔓延到全球許多國家的毀滅性真菌疾病。近日,澳大利亞基因技術監管辦公室頒發了許可證,允許......
發表在最新一期《柳葉刀》雜志的新研究揭示了首個轉基因豬心移植患者的致死原因。該手術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將轉基因豬心移植到人類患者體內,標志著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57歲的大衛·貝內特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
2月18日,農業農村部網站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鼓勵農業轉基因生物原始創新和規范生物材料轉移轉讓轉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強調,鼓勵原始創新,支持高水平研究。支持從事新基因、新性狀......
4日,從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豐生物)獲悉,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用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下發全國首個植物基因編輯安全證書,該證書由舜豐生物獲得。基因編輯是世界生物育種......
據澳新食品標準局(FSANZ)消息,2023年1月25日,澳新食品標準局發布227-23號通知,其中A1266號申請,申請將來自轉基因里氏木霉的木聚糖酶(xylanase)作為加工助劑。據通知,該木聚......
岡比亞按蚊可以攜帶瘧疾病原蟲。圖片來源:RealityImages/Shutterstock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對攜帶瘧疾病原蟲的蚊子進行基因改造,可以減緩其體內瘧疾寄生蟲的發育,也可以縮......
利用轉基因豬唾液腺生物反應器合成hNGF蛋白示意圖。研究團隊供圖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吳珍芳團隊在轉基因豬生物反應器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利......
7月12日,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成功將轉基因豬心臟移植到兩名靠生命維持設備延續生命的病人體內。這兩人在移植手術前被宣布腦死亡,在術前、術中和術后一直使用呼吸機并進行透析。直到去年,異種移植,即將......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2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在美國化學學會2022年春季會議上提交論文稱,他們培育出了一種能生成骨激素從而促進骨骼生長的轉基因萵苣,如果宇航員在太空培育出并食用這種萵苣,對他們在執......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2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在美國化學學會2022年春季會議上提交論文稱,他們培育出了一種能生成骨激素從而促進骨骼生長的轉基因萵苣,如果宇航員在太空培育出并食用這種萵苣,對他們在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