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7-15 09:04 原文鏈接: 7月7日《自然》雜志內容精選

      封面故事:土星的第六個“大白斑”

      自1876年以來,已在土星大氣層中觀測到六個“大白斑”(GWS)事件。這些巨大的對流風暴大約每土星年(等于29.5個地球年)出現一次。第六個GWS在2010年12月爆發,并且一直是人們深入觀測的對象。本期Nature上兩篇論文介紹了這些觀測工作的一些詳細情況。Sanchez-Lavega等人報告,這個風暴是在土星北半球春天早期當一個弱的西向噴射流處在峰值時在土星北緯度區域形成的。該風暴的頭部運動速度快于噴射流,觸發了一個圍繞土星的擾動。數值模擬表明,土星的風向“天氣層”的深層延伸而不發生衰減。Fischer等人報告,該風暴在三個星期內達到10000公里的寬度。

      乙醛在“范科尼貧血”中的損害作用

      “范科尼貧血”患者有發育缺陷、干細胞失敗和易患白血病的強烈傾向等特征。來自“范科尼貧血”患者的細胞易發生由DNA交聯藥物如“順鉑”(cisplatin)和“絲裂霉素-C”等所造成的DNA損傷。這些都是癌癥的化療藥物,所以細胞正常情況下并不會暴露于它們,這便提出一個問題:由這個通道修復的DNA損傷的自然來源是什么?用缺失Fancd2(幾個“范科尼貧血”基因之一)和Aldh2(它編碼一個使醛類失去毒性的酶)的小鼠所做實驗表明,乙醛是“范科尼貧血”中DNA損傷的一個內生來源,對癌癥的患病傾向和造血失敗有貢獻。有趣的是,這些小鼠模型還為懷孕期間酒精對胎兒的損害效應提出了一個可能的機制。

      一個與Seebeck電子自旋很不相同的現象

      相當于著名Seebeck效應的一種自旋已知存在于金屬鐵磁體、絕緣鐵磁體和半導體鐵磁體中,在該現象中,一塊鐵磁片上的溫度差別產生一個自旋電壓,其中“上旋”電子在鐵磁片的一邊積累,“下旋”電子在另一邊積累。現在,Le Breton等人報告了一個很不相同的現象:一個鐵磁器件/氧化物器件/硅器件上的熱梯度驅動Seebeck電子自旋穿過一個氧化物障礙。這個發現為將自旋注入一種非磁性半導體中、也為熱在自旋電子裝置中的功能性應用指出一個新機制。

      對海洋頂級捕食者的電子跟蹤研究

      在為期10年的“太平洋捕食者標記”(TOPP)研究項目(該項目是“海洋生物普查”合作項目的一部分)中收集的有關23種海洋物種的電子跟蹤數據,顯示了大型海洋捕食者的熱點分布區域、覓食模式和遷徙走廊。頂級捕食者被發現能以可預測的方式來利用它們的環境,從而為大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空間管理提供了基礎。一個主要發現是,北美洲西海岸能夠長期保持的海洋條件形成了一個海洋荒漠,在那里大型捕食者相對來說沒有受到擾動。

      H1R/“多塞平”復合物的結構被確定

      普通抗組胺藥是“組胺H1受體”(H1R)的對抗劑。H1R是一種“G-蛋白耦合的受體”(GPCR),表達在包括氣管、小腸平滑肌和腦在內的各種不同組織中。現在,人H1R在“多塞平”(一種第一代H1R對抗劑)存在時的X射線晶體結構已被確定。該結構表明,這種藥物所處袋狀區域要比在其他“胺能”類GPCR結構中深得多。對藥物—蛋白相互作用進行分析,應能幫助比現有抗組胺藥物選擇性更強、引起副作用可能性更小的抗組胺藥物的開發。

      對固體中所釋放出電子的阿秒級觀測

      阿秒技術利用飛秒激光脈沖的電場來引導電子,被廣泛應用于氣相中的原子或分子。人們還預測,被超短周期激光脈沖從固體中釋放出的電子對光的相位會非常敏感,但這一效應一直難以觀測到。Krüger等人在被激光從一個納米尺度的鎢絲尖部所釋放出的電子的譜圖中觀測到了這一現象;根據激光的“載波包絡相”的不同,他們觀測到了高達100%的電流調制及干涉。這項工作應能推動對在一系列固態系統中的集體電子動態進行亞飛秒級、亞納米級的探測。

      “艾芬地爾”作用機理的研究

      “艾芬地爾”(一種苯基乙醇胺,最初是作為一種腎上腺素能對抗藥物開發的,現在廣泛用作一種抗高血壓藥物)還能通過受體產生一種神經保護效應。對這種相互作用所作的一項研究表明,NMDAR亞單元GluN1和GluN2B形成“異質二聚體”,它們在GluN1/GluN2B界面上結合“艾芬地爾”。GluN2B氨基端部區域中的構形移動性是由“艾芬地爾”調控的對NMDAR類藥物的抑制作用所必需的。這些發現可能有助于以特定NMDAR亞型為目標、用在神經疾病治療中的藥物的設計。

    相關文章

    《自然》:自身免疫性疾病治愈曙光初現

    去年底,在圣迭戈舉行的美國血液學學會年會上,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法比安·繆勒博士報告了一組最新研究數據:15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在接受CAR-T細胞療法后重獲新生,其中第一批接受治療的患者已保持了......

    室溫下可充鈣氧電池,復旦大學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主刊

    鈣金屬具有低氧化還原電位和多價性等特性,結合我國豐富的鈣資源,基于金屬鈣的電池體系在未來的能源應用中具有廣闊前景。近日,復旦大學纖維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國......

    阿爾茨海默病可感染?《自然》發文展示其傳播證據

    磁共振和淀粉樣蛋白PET圖像。圖片來源:《自然·醫學》1月29日,《自然·醫學》再次發表重磅研究:五名兒童時期曾經接受尸體來源人類腦垂體生長激素治療的人,出現了早發的進行性認知障礙,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的......

    陜西省擬提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候選通用項目公告

    近日,已有部分省市及中國農學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陸續公示了擬提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另外還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化工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公示了擬推薦項目,以下是項目情況列表(截止......

    激活癌細胞自毀的“開關”發現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CD95受體上一個可導致細胞死亡的關鍵表位。這種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新能力可能會為改進癌癥治療打開大門。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期《自然》雜志旗下的《細胞......

    STTT:GPCR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近日,深圳大學吳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杜洋教授等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期刊發表了題為:Gprotein-coupledreceptorsinneuro......

    “雙非”高校姜昱丞一作發首篇Nature!凝聚態物理新突破

    前不久,37歲的姜昱丞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論文,這也是他所在的蘇州科技大學首次在Nature亮相。這篇論文澄清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20余年來的誤區,并構建了全新理論模型和判定標準。“其實......

    跟蹤Nature室溫超導論文:8位作者指控導師要求編輯撤稿

      在多項重復性研究不支持其結論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迪亞斯團隊3月的《Nature》論文再遇危機:該論文11位作者中的8位給《Nature》高級編輯托比亞斯·羅德爾寫信稱,迪亞斯歪......

    Cell:科學家識別出異常的自然殺傷性細胞亞型

    自然殺傷性細胞(NKcells)在機體抵御腫瘤進展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Apan-cancersingle-cellpanoramaofhum......

    《自然》(20230824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Nature, 24August2023,Volume620Issue7975, 《自然》2023年8月24日,第620卷,7975期物理學PhysicsPotontranspor......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