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腦出血微創外科治療領域,手術死亡率已從30%降至19.3%,人均醫療費下降7981元,達35.4%。中國神經外科能夠達到新的水平,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系主任趙繼宗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
有資料顯示,中國出血性腦卒中占全部中風病人的21%~48%,死亡率和致殘率居各類卒中首位,發病后1個月內,病死率高達30%~50%,每年因高血壓腦出血死亡的病人約120萬,存活者中超過30%遺留嚴重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
為提高治療效率,“十五”期間,科技部在國家攻關計劃中設立了“腦卒中規范化外科治療推廣研究”。由趙繼宗牽頭,組織了全國135家醫院神經外科多中心單盲臨床病例對照試驗,完成了腦卒中規范化外科治療的推廣研究,病人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
“這一項目是解放后我國首次大規模推廣出血性腦卒中,即高血壓腦出血規范化外科臨床治療多中心大樣本單盲臨床病例對照臨床研究”。趙繼宗說。
2009年5月,美國圣地亞哥舉辦2009年神經外科年會。開幕式上,趙繼宗應邀作了“2464例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學術報告。
報告中,他介紹了國家攻關計劃項目所取得的成效和進展。該項目主要采用微創手術治療方案,研究結果顯示,微創手術組手術效果優于傳統手術組,微創手術組使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死亡率降到了13.9%,植物生存低于10%。
通過這一研究,課題組規范了3種手術方法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我國建立了集臨床、科研、教學和咨詢服務于一體的6個腦卒中外科治療示范基地,以及以此為核心逐步擴大范圍,完善和推廣了我國規范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為繼續推廣普及腦卒中外科規范化治療奠定了基礎。
美國神經外科專家Mendelow教授評價說:“趙繼宗教授的報告展示了中國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方面的成就,是近年國際上少有的大宗病例的研究之一”。
趙繼宗介紹,世界神經外科史上經歷了經典神經外科、顯微神經外科和微創神經外科3個發展階段。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神經外科學開始逐漸步入微創神經外科時代。神經外科醫師在處理神經系統病患時,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病人體表和體內組織的創傷,盡最大努力追求手術的“微創”。
在這個新的發展時期, 趙繼宗做了什么?
據了解,趙繼宗在國內率先建立了以“腦病灶解剖與腦認知功能精確定位系統”和“腦認知功能保護預警系統”為基礎的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
趙繼宗介紹,前者如同三維立體GPS導航系統,可以精確定位患者大腦內病灶。這無疑是實施微創的基本前提條件。而后者則整合了超聲波、腦血流、血管熒光造影及神經電生理等系列監測技術,保障麻醉狀態中的病人認知功能免于受損。
他說,“這兩個系統的建立,得益于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陳霖院士領導的腦科學研究中心的密切合作”。
談到這里,他拿出了兩張腦成像膠片對比,使用過去的技術拍攝的圖像,根本找不到問題所在,解釋不了病人的臨床觀察,而與陳霖實驗室合作應用先進的7.0T磁共振拍攝的圖像,患者腦內多處呈現白色斑點,問題所在也就一清二楚了。
2004年,香港大學教授譚力海等在《自然》上發表文章認為,中國人的大腦語言區與西方人不盡相同。這可能是文字差異使然。西方人使用拼音文字,語言功能由左腦控制;而中國人使用象形文字,語言功能不僅需要動用左腦的力量,而且必須有右腦的參與。
譚力海認為,這一發現對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如果中國人完全照搬西方人的腦外科手術方案,很可能給接受手術的中國人帶來失語等后遺癥。該項成果為中國神經外科醫生設定了有中國特色手術的腦語言區。
趙繼宗是中國特色手術的腦語言這一推論的實踐者和驗證人。他帶領課題組,應用這一理論,開展了200余例腦部疾患的手術,保護病人的語言和肢體功能。
一個典型案例是一名患上左側腦室三角區海綿狀血管瘤的36歲患者。因病灶位于左側大腦內,向腦室內生長,術前行功能磁共振(fMR)及神經傳導束(DTI)檢查,發現病灶累及中國人的大腦語言功能區及運動神經纖維,在功能磁共振及DTI導航指導下,手術中雖然盡量避開大腦語言功能區,全切除約3.0cm海綿狀血管瘤,但術后患者出現運動性失語伴右側肢體輕偏癱,5天后運動性失語逐漸恢復,出院時語言基本恢復,右側肢體恢復到Ⅱ~Ⅲ級。
這個案例從臨床角度證實了中國人的大腦語言區有別于拼音文字語言區的基礎研究的推論,是我國轉化醫學基礎與臨床雙向通道最好的一次實踐,使基礎研究成果及時造福于病人,成為人人能享用的公共產品。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是根據自己的經歷數量來感知時間的流逝,而不是某種內部時鐘。圖片來源: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你有沒有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老話: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許多人認為,大腦本質上與人造時鐘同......
科技日報記者張佳欣大多數人都知道臉紅是什么感覺。臉變得微微發燙,人會感到尷尬、害羞、羞恥或自豪等情緒。但人們為什么會臉紅,臉紅的潛在機制是什么?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和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
朱建堃教授廣醫二院微信公眾號圖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簡稱“廣醫二院”)消息,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廣醫二院神經外科奠基人朱建堃教授于2024年4月18日12時36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18歲以前,楊婉男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科學家。原因是,她從小酷愛哲學,高中學的是文科,父母輩中也沒有一個從事與科學沾邊的工作。高中畢業后,楊婉男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生物學;大三時她對神經科學產生了濃......
“開了!”隨著一句響亮的發聲,坐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以下簡稱南方醫院)神經外科遠程程控室椅子上形同雕塑的劉先生(化名)突然興奮地站了起來,他激動地說身體像解封了一樣,并不停地在房間里走來走去。這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顱腦創傷中心主任馮軍峰聯合科普漫畫工作室編著的《大腦環游記》正式出版發行。圖片來源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該書以原創漫畫為載體,通過醫生與孩子生......
日前,華大智造宣布腦科學領域首座DCSLab在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上海腦中心”)正式落成。華大智造先進的生命科技工具將全面助力上海腦中心引領神經科學基礎研究,為構建以上海為核心、協同長......
基因組與健康全球聯盟(GA4GH)和國際神經信息學協調中心(INCF)周五宣布,它們已合作建立了被稱為神經科學社區的項目,旨在連接全球神經科學和基因組數據。作為近年來由GA4GH創建的幾個......
《自然》一篇最新論文描述了小鼠母親響應幼崽呼喚背后的神經回路。科學家認為,這一機制對于隨時間推移維持小鼠的母性照料很重要。催產素(oxytocin)已知對母體生理和行為很重要,例如,它在分娩和哺乳期間......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神外所4D高通量高深度蛋白質組學平臺建設項目-3質譜儀采購項目公開招標,預算金額790萬元,現北京融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標,詳細內容如下:公告信息:采購項目名稱神外所4D高通量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