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8-09 09:14 原文鏈接: 胡敦欣:繼續向西太平洋進軍

       科考隊員在考察船上

      “上世紀50年代末,全國海洋普查,當時的船只和儀器設備條件與現在遠遠不能相比,中科院僅擁有一艘科考船‘金星號’,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艘專業科考船。”在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順利返航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對記者回顧了中國海洋科考的發展變化。

    “中美赤道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聯合調查研究”正式啟動,中國第一次參加大型國際海洋合作調查研究

      “上世紀50~70年代,中國的海洋科學考察基本上都是在陸架上100多米水深進行的。當時出海考察,沒有現在這些精密儀器;把溫度表掛到顛倒采水器上,然后放下去,沒有壓力傳感器,在鋼絲繩因海流而傾斜的情況下,儀器放到多深并無準確的記錄,只能估計;水溫也只能憑肉眼從溫度表上去讀取。現在,我們可以利用 CTD(溫鹽深儀),溫度、鹽度隨深度的變化,一測便知。再比如測海流,過去是厄克曼(Ekman)海流計,用小球計數換算流速;現在使用安德拉海流計、聲學剖面海流計(ADCP),可自動獲取連續一年以上的流速、流向記錄,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胡敦欣對記者細數著50多年來海洋科考中一些明顯的變化。

      直到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才開始深海大洋觀測。鑒于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對氣候的重要性,1985年,“中美赤道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聯合調查研究”正式啟動。“那是中國第一次參加大型國際海洋合作調查研究,當時牽頭的是美國海洋大氣局和中國國家海洋局,主要參加部門有美國國家基金委員會(相關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還有其他部門,如中國氣象局和教育部等。”胡敦欣回憶說。此外,由中國科學院6個研究所共同合作的項目“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與短期氣候研究”也在同期進行。針對兩個項目的不同,胡敦欣說:“雖然都在西太平洋海域,但中美合作的項目主要注重在緯向過程(東西方向)上,而中國科學院6所合作項目主要是注重經向(南北方向)過程。這是中國真正從近海走向大洋開展科學調查的初級階段。”

      當時,有人曾質疑這種科研調查是“跟著外國人跑”,有不少非議。胡敦欣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他強調:“中國改革開放,對國外先進的就應該學習;即使我們出船,那是我們在出學費。和現在不一樣。”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種種原因,國際大規模西太平洋調查研究熱潮歸于平靜,中國也隨之停止了相關調查研究,一直停止了大約15年的時間。對此,胡敦欣表示,這對我國來說是一次失誤。“因為美國與中國都有各自的戰略布局,不能因為美國不做了,我們也不做,我們應該繼續向西太平洋進軍”。

    進入21世紀,“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國際合作計劃正在執行

      胡敦欣持續呼吁西北太平洋環流和暖池對ENSO(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循環、東亞季風和副熱帶高壓有著重要的調制作用,影響著全球乃至中國近海海洋環境與氣候,應該加強研究。美國科學家也對此表示贊同。但美國因資助方向的變化,一直沒有采取相關行動。在此背景下,進入21世紀,以胡敦欣院士為首的中國科學家倡導發起的“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NPOCE)”國際合作計劃,經過7年的多次研討、醞釀和籌備,于2010年4月獲國際批準為國際合作計劃,當年5月正式啟動,有中、美、日、韓、澳、菲、印尼、德等8個國家19個單位參加。

      “這是對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的認可。如果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在國際上要提出這樣一項國際合作計劃是不可能的。當時不管是科研能力,還是經濟實力都不具備基本條件。當然,我們不能驕傲,總體上我們和先進國家還有相當差距,還得努力!”胡敦欣自豪地說,“改革開放后,跟蹤世界前沿,向國外學習是對的;但總是一味跟著別人走,就不對了,那樣會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我們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自主創新嘛。”

      談到自主創新,胡敦欣認為:“如果沒有新的觀測試驗數據,海洋科學的發展就沒有了根基,就難有原始創新。這就需要不斷提高觀測試驗技術能力。目前,我國的科考技術條件仍存在很多不足,最嚴重的問題是,幾乎所有的先進設備都是進口的,自己研制的極少,最多是仿制,但仿制成功的不多。目前,我國海洋儀器研制太差,需要國家大力支持,投入足夠經費保障,加強研究改變這種狀態。不過,自主創新的關鍵問題還是人才問題,這就需要改革培養和使用人才的政策,改革研究生培養制度,提高培養質量,使年輕人有足夠的時間用于鉆研科學。”

      談及2010年秋季和2011年夏季兩次國家基金委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的“科學一號”遠洋綜合科學考察時,胡敦欣頗多感慨:“我們的‘科學一號’,船的條件差,沒有動力定位;另外,地處水深(6000~10000米)、流急、海底地形陡峭,自然條件復雜。在這種情況下,要準確布設和回收6000米測流潛標,可以想象,難度確實是非常大啊!2011年8月剛剛結束的航次,成功回收了2010年成功布放的2套深海測流潛標(6100米和3400米),又成功布設了3套深海潛標。取得了非常珍貴的科學數據,圓滿完成了科學調查試驗任務,在6100米深的地方成功布設和回收潛標,這在國際上,至少在西太平洋還是第一次,體現了我國海洋科學調查研究能力的巨大進步。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兩大關鍵任務之一。”

      “目前我們面臨著一個重要機遇和巨大挑戰。對我國物理海洋研究走出大洋來說,西太平洋僅僅是大洋考察研究的一個切入點,是第一步;要以此為基礎,經過5~10年的努力,不斷向中東太平洋、印度洋,直至向大西洋、南太平洋拓展,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二三十年之后,能拓展至全球海洋。這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預報、國家安全等方面都是迫切的需要。”

      據悉,我國“科學號”遠洋考察船將于明年7月1日前交船投入使用;屆時整個海洋科研能力建設將上一個新的臺階。對此,胡敦欣激動地對其團隊成員說:“明年我與你們一起出海!”

    相關文章

    我國科考隊成功登頂卓奧友峰

    記者從“巔峰使命”卓奧友峰科考大本營指揮現場獲悉,2023年10月1日上午,第二次青藏科考卓奧友峰極高海拔綜合科考隊成功登頂8201米頂峰,18名科考登頂隊員將在峰頂完成自動氣象站架設、冰雪測厚、采集......

    凌晨,“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頂科考隊開始沖頂

    5月23日凌晨3時03分,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頂科考隊一行11人從海拔8300米的科考突擊營地出發開始沖頂。本次登頂科考隊隊長是邊巴頓珠,扎西平措和普布次仁因身體原因在目前在6500米營地休......

    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氣”的綜合觀測站?

    根據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關任務需求,從提出規劃到野外選址、從洽談確定到站點建設、從設備安裝到測試運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亟需新建的一個重......

    國外科考船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此次科學考察航行為期7周,團隊成員由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人......

    男子因襲擊女同事被捕,性攻擊在該基地并不罕見

    根據一份法庭文件顯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南極洲基地搜救隊一男子在被指控攻擊一名女同事后,被抓捕并送往夏威夷。據12月12日的一份刑事申訴書顯示,男子名為比恩曼(StephenTylerBie......

    “雪龍”號今日啟航赴南極科考

      10月31日10時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它將緊跟本月26日出征的“雪龍2”號的腳步,共同譜寫我國第三次“雙龍探極”的......

    秦嶺綜合科考:多領域、多學科進行系統性研究

    秦嶺山脈,位于我國中部,地跨甘肅、四川、陜西、重慶、河南、湖北六個省份,它既是我國南方和北方地理、氣候的分界線,也是長江黃河水系的分水嶺,有“中央水塔”之稱。一直以來,我國對于秦嶺的科學研究從未止步。......

    80后教授一作: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在旁人眼里,祁第是一個很“瘋狂”的人,從不按常理出牌。從小不好好讀書,后來隨便讀了個地方普通大學。就在親戚朋友都以為他畢業后會接手家里的生意時,他突然“覺醒”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985高校,并拿下了博......

    長江江豚科考:首批發現的江豚群中有“小朋友”

    2022長江全流域江豚科學考察已進入第二天。科考隊在宜昌葛洲壩附近江面,發現了此次考察的首批江豚群。20日中午,中國漁政020科考船行駛至宜昌葛洲壩附近江面。觀察員在船體左側發現了江豚的身影,多頭江豚......

    2022年度南海大深度聯合科考取得重大成果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深海所獲悉,由“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組成的聯合航次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發現文物標本66件。科研人員介紹,本次科考在2000-3000米深度的海底發現1處水下文物點和3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