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索邦大學和智利南方大學的研究人員拉瓦特等人,最近通過嚴格的控制實驗,揭示了非綠色植物紅藻,竟然可在水生環境中傳粉“生殖”,刷新了人們的認知。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英國北安普頓大學杰夫......
生態環境部今天(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情況,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劃定283個海灣(灣區),“一灣一策”精準部署每個海......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國議在導師宋之光研究員指導下,聯合南寧師范大學和廣東海洋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研究闡釋了南海北部灣全新世以來的海洋環境變化。相關......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讓海洋生態保護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
5月12日,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綜合觀測研究站克服疫情和惡劣天氣等困難,圓滿完成了該站2022年春季航次觀測任務。據悉,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綜合觀測研究站由廣東省科技廳批準建設,每年開展春、夏......
12月10日,由我國提出編制的ISO23040:2021《海洋環境影響評估(MEIA)—海底區海洋沉積物調查規范—間隙生物調查》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批準正式發布。該標準由我國與美國、英國、俄羅斯......
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環境中生物污損問題日益嚴重。近幾年來,以半導體為基礎的新型綠色光催化防污技術得到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段繼周課題組研究員張杰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構建出一種新穎的P摻雜M......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的活性氮進入近岸海洋生態系統中,改變近岸區域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并引起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富營養化增加、低氧區擴大、藻華爆發、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等)。沉積物對海洋生態系統氮......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研發并布放在海南島東部海域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成功抵御12級臺風“圓規”的直接影響,第一時間回傳了臺風經過期間的海流資料。潛標是深遠海海洋環境......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封面發表生態學研究論文稱,世界上最大動物的胃口超出人們的想象——須鯨進食的獵物數量是此前估計的三倍。這項研究通過比較20世紀開始捕鯨前后的鯨捕食數量,有助于進一步了解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