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8-16 08:05 原文鏈接: 渤海灣漏油事故:國家海洋局擬發起上億索賠

      國家海洋局及地方分局多位人士15日向《經濟參考報》獨家透露“溢油類型在國內屬于首例”的渤海灣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正逐步由海上清污階段轉向對中海油-康菲的追責索賠階段“近日將有重大政策出臺”。

      “即便不考慮沿海養殖場的漁業損失以及受污染海濱浴場的旅游業損失,僅就海洋生態損失賠償而言,國家海洋局將發起上億元的索賠計劃,隨著污染范圍的逐步擴大,索賠額度也可能逐步提高。”上述人士中的一位稱,“目前正處在與中海油與康菲中國的溝通階段,究竟是法律訴訟或者庭外調解,尚未最終確定。”

      “上述索賠金額是比照最近10年發生在國內的‘天津塔斯曼海輪相撞漏油’和‘大連中石油7?16爆炸漏油’等事件得出的初步結論,不可能只處以最高二十萬的罰款。”上述人士也承認,不應該對最終理賠金額期望太高,中國不可能像發生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美國一樣采取“懲罰性賠償機制”,迫使責任方英國石油向美國受影響居民提供200億美元的賠償。

      上述人士還稱,如果走的是法律訴訟的路子,盡管在海洋環保領域有“舉證責任倒置”條款的支持,也就是從“誰主張權利誰舉證”變為“被告方須證明自己免責”,但如果國家海洋局在證據上稍有閃失,甚至連訴訟請求都不能獲得通過“比如海水樣本在幾時幾分在哪個經度和緯度的海域抽取,為什么抽取這里的而不抽取那里的,這里面的要求非常非常高。”該人士稱。

      現行涉及海洋生態損失賠償的最高層級法律為《海洋環境保護法》,該法規定,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也就是說,該法對國家海洋局實施國家級索賠提供法律依據。

      但國家海洋局前局長孫志輝曾向本報表示,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相應的技術標準,許多海洋環境污染事件所導致的海洋生態損害,最終只能由國家負擔。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海洋生態損害國家索賠條例(草案建議稿)》已完成,該條例作為國務院級別的法規,將對海洋生態損害索賠的定義、主體、流程以及權責劃分等進行細化。

      上述多位專家和官員都提及“天津塔斯曼海輪溢油事故”,該案被視為中國第一起由政府出面、運用本土法律成功進行海洋生態損害索賠的案例。2002年,馬耳他籍油輪“塔斯曼海輪”與中國大連“順凱一號輪”在天津渤海海域碰撞,前者所載大量原油泄漏。天津市海洋局向肇事油輪索賠9479.25萬元,天津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索賠1784.8萬元。

      然而,上述海洋局人士承認,天津市有關部門耗時7年,花費了600多萬元的調查、監測和評估費用和80多萬元的訴訟費用,卻僅在庭外的調解協議中,獲賠數百萬元的調查費用。“不要說生態修復,連天津市花的錢都收不回來”但該人士稱,“此舉也迫使應訴方按照將近2000元人民幣/小時的標準請大律師,而由眾多大律師組成的律師團耗費甚巨,應該說對排污企業起到震懾作用。”

    相關文章

    《科學》:揭示了紅藻竟然可在水生環境中傳粉“生殖”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和智利南方大學的研究人員拉瓦特等人,最近通過嚴格的控制實驗,揭示了非綠色植物紅藻,竟然可在水生環境中傳粉“生殖”,刷新了人們的認知。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英國北安普頓大學杰夫......

    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

    生態環境部今天(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情況,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劃定283個海灣(灣區),“一灣一策”精準部署每個海......

    研究闡釋南海北部灣全新世以來的海洋環境變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國議在導師宋之光研究員指導下,聯合南寧師范大學和廣東海洋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研究闡釋了南海北部灣全新世以來的海洋環境變化。相關......

    “珊瑚媽媽”黃暉:種出一片“海底森林”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讓海洋生態保護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

    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觀測站首航圓滿完成

    5月12日,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綜合觀測研究站克服疫情和惡劣天氣等困難,圓滿完成了該站2022年春季航次觀測任務。據悉,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綜合觀測研究站由廣東省科技廳批準建設,每年開展春、夏......

    我國主持制定首項海洋調查國際標準發布

    12月10日,由我國提出編制的ISO23040:2021《海洋環境影響評估(MEIA)—海底區海洋沉積物調查規范—間隙生物調查》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批準正式發布。該標準由我國與美國、英國、俄羅斯......

    海洋所在新穎P摻雜MoS2/gC3N4光催化殺菌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環境中生物污損問題日益嚴重。近幾年來,以半導體為基礎的新型綠色光催化防污技術得到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段繼周課題組研究員張杰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構建出一種新穎的P摻雜M......

    沈陽生態所在中國海岸帶底泥氮氣排放研究中獲進展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的活性氮進入近岸海洋生態系統中,改變近岸區域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并引起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富營養化增加、低氧區擴大、藻華爆發、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等)。沉積物對海洋生態系統氮......

    我國自主研制的準實時潛標觀測技術應用取得突破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研發并布放在海南島東部海域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成功抵御12級臺風“圓規”的直接影響,第一時間回傳了臺風經過期間的海流資料。潛標是深遠海海洋環境......

    《自然》封面:估計世界最大動物須鯨“飯量”是于之前三倍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封面發表生態學研究論文稱,世界上最大動物的胃口超出人們的想象——須鯨進食的獵物數量是此前估計的三倍。這項研究通過比較20世紀開始捕鯨前后的鯨捕食數量,有助于進一步了解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