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作為科技國家隊,中科院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推動中國科技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漸成為一個融合與開放的重要樞紐。從今天起,本報將連續推出系列報道,介紹中科院在參與并引領國際研究計劃、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會議、增強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組織話語權,以及引進國外智力、提升大型科學裝置引智與研究水平、探索國際化研究所運行機制等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
隨著國力的提升,當代中國的科學家日益活躍在國際合作的世界大舞臺上。“要以科學彰顯國家的軟實力”,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的數據印證了這一大趨勢。
統計顯示,目前已有若干國際組織掛靠中科院成立。2010年,中科院舉辦的國際會議達到393個,中科院在各類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達900余人。
數量的增長,只是中科院在國際合作方面所取得成就的一個直觀體現,在數量變化的同時,中科院的國際合作也正經歷著質的升華。
國際研究計劃:從參與到引領
以往,中國科學界大多是參與他國發起的國際研究組織和計劃,但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表明,中國科學界發起、引領的國際組織和計劃已經不再“特別”,而且數量逐漸增多,并向著更深遠影響力的目標邁進。
2009年,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正式批復,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項目辦公室在北京成立。這是亞洲承辦的第一個國際科學理事會體系的國際計劃。
2010年,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國際合作計劃,正式獲得“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國際科學組織批準,納入其國際合作計劃,辦公室設立在中科院海洋所。
2011年7月,美國宇航局土地利用/變化研究計劃(NASA/LULCC)在中國開封召開國際會議,商討《東亞干旱半干旱區氣候變化綜述》一書出版計劃。
2011年8月29日,第三屆“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TPE)學術研討會將在冰島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和冰島總統辦公室共同主辦。“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于2009年正式啟動,這個由中國科學院發起、中國科學家主導、聯合有地緣優勢的周邊國家和有知識與技術優勢的西方國家的科研計劃,其成果將影響15億人口。
一個個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合作計劃由中科院設立,除了數量上的變化外,也從一個側面闡釋了中科院的國際合作步入了新境界。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呂永龍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中科院國際合作的重點之一是支持我國科學家牽頭發起、能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廣泛共鳴和參與的大型科學研究計劃。
由我國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啟動一年多以來,不僅有尼泊爾等有地緣優勢的周邊國家參與,同時還聯合了美國、德國、冰島等有技術優勢的發達國家參與。該計劃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列為旗艦科學計劃,同時還得到了國際山地綜合中心(ICIMOD)等國際組織的響應,其國際影響力正快速增長。
國際會議:從量到質的升華
在中科院科學家發起的國際科學計劃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國際會議也向著深化合作、引領國際前沿的新境界升華。目前中科院舉辦的國際會議主要圍繞兩大目標,一是關注國際熱點問題,二是推進國際合作。
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是一個國際熱點問題,2010年,中科院舉辦的“第七屆中澳科技研討會”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并通過研討確定了雙方共同合作的科學目標和方案。在這次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為應對糧食安全的重大挑戰,中澳雙方應該在食品營養及人類健康等領域開展合作。未來雙方將圍繞食品安全和營養科學等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將合作意向變成切實可行的合作方案。
這類圍繞國際熱點問題展開的國際研討會,加深了國家間為應對共同問題而開展的合作,并為從科學合作向共同行動邁進,提供了契機。
另一類國際會議則更集中在科學問題上。這類國際會議對擴大我國科學在國際上的影響,有著重大的意義。
國際侏羅系大會,是全球地質科學界最高規格的會議,被譽為全球侏羅系地球科學界的“奧林匹克大會”。2010年在中國舉辦的第八屆國際侏羅系大會,是該會議創辦以來首次在亞洲舉行。大會吸引了來自33個國家的近300名專家學者參與,在進一步增強該領域學者間交流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我國侏羅系研究的國際地位。
據統計,2010年中科院舉辦的國際會議達到了393個,在數量上比1998年增加了好幾倍,國際會議已經成為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之一。呂永龍強調,國際會議應重在質量,要培育若干在國際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的品牌會議。
據悉,2011年9月,第四屆“納米·中國”國際會議又將在北京召開。該會議由國家納米中心發起,自2005年發起至今,這個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學術會議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同行參與。呂永龍說,“納米·中國”代表了中科院在主辦國際會議方面高質量、高水平,以及引領國際的未來方向。
國際組織任職:向高端突破
從量向質的突破、升華,也體現在國際組織任職方面。多年來,中科院一直把增強我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組織話語權,看做擴大我國科技界在國際發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近年來,中科院啟動了國際組織人才梯隊的建設計劃,支持一批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的科學家參與和組織國際活動,并積極推薦青年科技和管理專家到國際組織工作。在這一計劃的推動下,中科院國際組織人才梯隊建設已初具成效。
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27屆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大會上,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研究員郭華東當選為該組織第7任主席。這是該組織成立44年來,中國科學家首次擔任主席一職。
在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第38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期間,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當選為該組織副主席。這是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成立50多年來,首次由歐美以外的科學家出任副主席一職。
在國際組織擔任高端職務,對科學家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較高的科學水平和聲望外,還要求科學家掌握國際學術組織的運作機制、組織功能、工作方式,掌握如何制定行動目標、如何運作國際組織辦公室、如何進行跨國談判等管理技能。
為了培養更多符合這些條件的科學家,中科院國際合作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2010年起合作舉辦了“中國科學院國際組織任職及后備人員培訓班”。如今該培訓班已經舉辦了兩屆,組織了一批像呂永龍、張侃這樣在國際組織的高端職位上,有著豐富、成功的任職經驗,并受到國際認可的科學家授課。
兩年來,該培訓班已培訓了任職及后備人員數十人,呂永龍說,這個培訓班模擬國際組織的工作環境,按國際組織任職的基本素質要求,培養學員未來參與國際組織的實際運作能力以實現把更多科學家或管理專家推向國際組織前沿的目標。
以科學為依托,在國際政治、經濟等焦點問題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以科學彰顯國家的軟實力,是中科院在國際合作上面對我國在國際上地位與角色變化,正努力追求的一種全面升華。
10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十月天宇大片將扎堆“上映”:水星西大距、獵戶座流星雨、日偏食等將接連登場。此外,本月的“星空路標”飛馬座四邊形與璀璨星河將為假期夜游帶來更多樂趣。9日,水星西大......
吉林西部是中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長久以來,大風將鹽堿向東部搬運,威脅著中部典型黑土區。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綠色柵欄”,守護黑土平原大糧倉的安全。今秋,中國科學院東北......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組研究員陳慶安團隊與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麻生明團隊合作,通過雙聯烯中間體實現了反芳香性丁富烯的合成,解決了傳統方法中對稱丁富烯的合成挑戰。此外,合......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預測組為中國氣象局提供了我國汛期降水形勢(6-8月)的預測意見。由監測實況可見,大氣所的預測意見很好地把握了全國降水形勢。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預測意見準確......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侯廣進團隊利用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表面上金屬—氫(M-H)活性物種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M-H是一類特殊的物種,已有......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員潘秀蓮、副研究員焦峰團隊在合成氣催化轉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合成氣轉化中分子篩動態限域作用,并揭示了其對產物選擇性的調控原理。相......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陳廣浩出講話。周琨攝聘書頒發現場。周琨攝參會人員合影。周琨攝9月5日,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廣州分會(以下簡稱青促會廣州分會)第四屆委員會換屆選舉會議采取“線上+線......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并結合其他地面和空間望遠鏡的數據,針對太陽大氣中準周期快摸波列的產生過程以及運動學特征進行研究,進一步揭示了準周......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陸曉偉、研究員姜鵬、包信和院士團隊在高靈敏、低功耗人體紅外熱輻射探測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觸人機交互系統中的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人體自......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深海所獲悉,由“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組成的聯合航次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發現文物標本66件。科研人員介紹,本次科考在2000-3000米深度的海底發現1處水下文物點和3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