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巴簽署科技、能源等多個領域合作文件;5月,中美舉行第三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雙方同意在科技創新等領域加強合作;6月,中德決定建立電動汽車戰略伙伴關系,擴大在新能源、節能環保、能效領域合作……
“十二五”開局的2011年,見證了中外國際科技合作風生水起。中國科技外交會駛向何方?值此第九屆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于8月28日召開之際,記者專訪了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靳曉明。
科技外交已處于我國外交戰線的前沿
靳曉明:談起外交,映入人們腦海的往往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近些年出現頻率高了起來。
“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外交進入重要發展階段,氣候變化、能源環保、糧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國際標準制定等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的全球性挑戰,日益成為外交領域的重要議題。科技外交已處于我國外交戰線的前沿。
目前,我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在46個國家的69個駐外機構派駐了141名科技外交官,加入了200多個政府間國際合作組織,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以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為主體的多元化合作格局。
例如,2009年11月,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CERC)成立,這是中美兩國政府首次共同制訂聯合研究計劃和共同出資支持產學研合作。“中非科技伙伴計劃”的啟動,是推進中非合作八項舉措之一。科技合作也已成為中歐戰略伙伴關系、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內容之一。科技合作有利于穩定推動雙邊、多邊關系發展。
我國已具備參與國際大科學合作能力
靳曉明:國際大科學工程歷來是發達國家的俱樂部。近年來,通過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等一系列大科學計劃,我國與美、歐、日、俄等主要科技大國開展平等合作,為參與制定國際標準、解決全球性重大問題作出了應有貢獻。
陸續建立起來的5個國家級國際創新園、33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22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成為我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隨著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增強,我國已具備參與國際大科學和大科學合作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機制與模式不斷創新,投入顯著增長,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高水平的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利用全球資源推動關鍵技術跨越發展
靳曉明:通過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我國一大批涉及民生、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也在近年來順利實施。
例如,山東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引入德國先進理念、英國產品設計以及日本專家管理,開發出世界首款前置前驅高端8AT自動變速器,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聯合研究實體“中國-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為研究海洋與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意合作西藏羊八井觀測站是至今世界上全覆蓋式最大、海拔最高(4300米)的宇宙線觀測站,取得多項國際宇宙線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這些重大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關鍵技術的跨越發展,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并使我國在一些前沿技術領域與世界領先國家處于同等發展水平,推動了創新型國家建設。
創新援外方式 樹立大國形象
靳曉明:國際科技合作,既要“引進來”,也需“走出去”。我國科技援外方式也在不斷地創新,如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高新區、國家實驗室、完善科研體系,以及舉辦國際培訓班、開展聯合研發項目、設立合作示范區等。
比如,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南非數據接收站建設項目建成,使衛星數據在非洲得以免費共享,并廣泛用于非洲農業估產、減災和環境監測等方面,成為南南合作的典范;2008年11月,科技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的《關于非洲環境技術與機制合作諒解備忘錄》,啟動了非洲水處理和環境監測若干重點項目。
多種科技援外方式滿足了發展中國家提高科技自生能力的迫切需求,增進了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互信和友誼,有利于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開放中創新 合作中共贏
靳曉明:雖然我國的國際科技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與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和科技發展的迫切需求相比,還有待進一步創新和突破。
當今世界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出現了新的形勢,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全球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變革時代。
面向“十二五”,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都對國際科技合作提出更高要求。國家科技發展需要制定更為明確和務實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現有國際科技合作的體制和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能力有待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投入規模亟待進一步擴大。
未來,我國將秉持“開放中創新,合作中共贏”的宗旨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明確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確定重點任務,加強政策保障,以更有效地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為開創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新局面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應有貢獻。
根據《2022年度省級科技計劃組織工作方案》的要求,湖北省科技廳組織開展了2022年度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的評審論證工作。共計55項擬立項清單如下:......
作者:本報記者詹媛《光明日報》(2022年07月20日01版)公民科學素質、科技期刊、全國學會等科學共同體的建設、與國外科技組織的合作交流等代表著一個國家科技“軟實力”的水平。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
中新網北京2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部長王志剛25日強調,在改革開放歷程中,科技開放始終走在前列。面向未來,中國科技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天在北京舉行科技創......
在今年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香港運動員李慧詩在場地自行車女子爭先賽中奪得一枚銅牌。“這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協作的力量。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天航空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欣借力位于廣州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的......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的引領帶動下,深入推動粵港澳科技合作和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成為粵港澳三地的強烈共識。這是12月11日至13日在廣州舉行的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發出的信息。2021年大灣區......
7日,由中國科技部主辦、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承辦的“中國科技創新及中俄科技合作成果展”在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隆重開幕。這是中俄科技創新年的重點活動之一。中方展區是“諾貝爾愿景·開放式創新2.0”論......
12月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經初步審查并與俄方協商,最終10項申請通過初審。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關于征集中國-斯洛文尼亞科技合作委員會第13屆例會人員交流項目的通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斯洛文尼亞共和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及《中華人民和共國和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科學技術合作委員......
11月7日,北京懷柔科學城迎來了一位新“客人”。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的見證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正式在此落戶。這一由中科院倡議并聯合40多個國家、地區的科教機......
近日,2019年度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已完成專家評審工作,有36家單位通過評審,擬認定為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現將評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2019年9月19日至9月25日。2019年度省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