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動蕩的消極預期面前,杭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卻收到了一張價值3億美元的并購意向書。數日前,貝達的新藥“凱美納”,這種被跨國藥企巨頭壟斷多年,中國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剛剛在北京正式上市。
昨日,知名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面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不容樂觀,市場的不確定性,許多人都感受到由此帶來的投資熱度在減弱。“但危機中往往潛藏機遇。從近日媒體頻傳的國際大型企業并購案來看,又一輪的企業并購高潮已經掀起。”
畢馬威在最新的醫藥行業報告中指出,跨國公司現正設法收購非專利藥品公司來彌補專利期滿所帶來的收入損失。中國醫藥業并購正在興起。
同時,業內人士也指出,歐美經濟霧里看花,卻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海外并購的好時機。目前有很多機會可以供中國企業找到很好的目標公司進行收購。“這對尋求海外發展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份喜悅。”上述人士說。
專家分析
在這股醫藥企業掀起的新一輪并購熱潮中,專家分析有成績,也有不足和教訓。
●中小企業處于下風
“國內藥企的創新能力、規模、管理、市場等綜合實力,尚不具備與跨國藥企同等水平競爭的條件。”日前,溫州對外投資聯盟主席周德文對記者說。
在周德文看來,中小企業應該走向聯合,以自己的資金、品牌、銷售渠道去整合行業里的中小企業,凝成一個航空母艦式的巨型企業,才能更好地抵御風險,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可借鑒成功案例較少
“各行業都在積極探索走向世界的可行路徑,可借鑒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見,國內藥企如何借這股西進的東風,實現國際化夢想,業內正在期待。”唐要家說。
唐要家提醒,國內企業“出海”時,一定不能犯前幾年的錯誤,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最終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新一輪并購熱潮掀起
日前,面對記者的采訪,中國醫藥集團和武漢國資經營公司均保持低調,出言謹慎。但記者還是從知情者口中得到證實,原由武漢國資公司控股的武漢中聯藥業集團已經在此前被國藥集團并購。在武漢舉行的簽約儀式,當地媒體均惜墨如金,刻意低調報道了國藥集團重組武漢中聯藥業的消息。
出手的當然不止國藥。就在一個月前,華潤醫藥旗下的三九醫藥進軍遼寧鋼鐵重鎮本溪,投資數億元重新規劃本溪三藥,并建立東北生產、物流基地。
盡管與國藥、華潤等巨頭在醫藥商業領域大張旗鼓的并購重組相比,國內醫藥工業領域相對平靜。但有專家分析,這或許只是表面現象,新一輪制藥工業資源整合的高潮正在醞釀。
“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更強調低價,再加上成本、效益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藥企生存難度加大,通過手中充足的資本來完成品種結構調整,以免后期利潤增幅下滑,正在成為共識。”某醫藥經濟研究所負責人對記者說。
吊詭的是上游成本在增加,下游的價格卻在下降,“行業整體利益在減速,無疑將為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供有利契機。”分析了上半年中國醫藥經濟運行情況,上述負責人說。
跨國藥業躍躍欲試
與此同時,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同樣躍躍欲試。
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制藥行業負責人諾伯特說,藥品制造商失去了他們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的銷售漲勢,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制造商都正在轉移至新的目標市場。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中國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選擇。
“啟動新醫改以來,中國醫藥市場的潛在商業價值,已經引起世界制藥巨頭們的更大關注。”唐要家說,借助與國內企業合作,他們已經在這個迅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占得先機。
相關權威機構調查顯示,諾華與浙江天元、默克與先聲藥業、輝瑞與海正,多個中外藥企合作項目簽訂。諾伯特表示,世界頂級制藥商已擴大了在中國的運營,包括研發設備、設立合資公司及全資公司。
“從通用藥物乃至生物藥物,跨國藥企關注多元化培養和開發。甚至正考慮將網絡滲透至中國的鄉村地區。同國內公司的兼并已成為他們重要的戰略組成部分。”相關醫藥研究者說。
海外并購時機漸熟
“僅僅是去年一年,浙江就成立了399家跨國公司。經濟低迷時,恰恰是并購的最好時機。”國內并購研究資深專家唐要家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媒體報道,8月15日,在上海醫藥H股上市后首次業績發布會上,上藥副總裁葛劍秋透露,在6-12個月內實施對歐美中等規模創新藥物公司的并購。
“人民幣升值、現金儲備充裕,這都是國內藥企意圖海外并購的有力砝碼。”業內人士表示。
事實上,國內藥業的海外并購步伐已經落后于其他行業。日前,普華永道發布報告指出,2011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境外并購交易數量為107宗,創半年度新紀錄,同比增長14%。
這份名為《2011年上半年企業并購回顧與前瞻》的報告指出,上半年,境內戰略投資者并購交易總量達1616宗,同比增長10%,也創出半年度新紀錄。報告還指出,上半年,中國企業在工業和消費相關行業的境外并購交易數量翻番,而資源類并購交易占比有所下降。同時,中國投資者開始更多地關注對歐洲企業的投資并購。
“中國強大的外匯儲備及相關政策都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而且,國內企業沒有太多的成本之憂。海外并購能有效地與國內市場形成互補。”唐要家說,海外并購更多的是沖著知識產權、品牌優勢去的,不僅提升自身的影響力,還能進而力推自主品牌對市場的開發、滲透。
唐要家說,危機下公司的價值往往會被嚴重低估,無論是來自股東還是來自政府的障礙都較小,“像美國很多公司資不抵債,但產品有市場、品牌有影響力,”唐要家說,此時適度出擊重組這些廉價的殼資源是明智的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