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9-20 08:18 原文鏈接: 石元春院士回應“學術腐敗”舉報

    李季倫

    石元春

      編者按

      8月23日,《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揭露、控告原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學術腐敗》一文出現在網絡上,這篇9000多字的舉報材料落款日期為2011年8月15日,由李季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陶益壽(中國農業大學土壤改良專業教授)、林培(中國農業大學土地資源學教授)、祖康祺(中國農業大學土壤學教授)、楊智泉(曾任京農公司副總經理)、田向榮(中國農業大學助理研究員)共同署名。文章分五大部分,列舉了對石元春“學術腐敗”問題的觀點和論據,并在附錄“反映石元春學術問題的材料目錄”中列出25份相關資料。

      此后,有多家網站和媒體進行了轉載或報道,此事件迅速在科技界引起軒然大波。

      9月19日,石元春院士致函本報,正式回應此事,授權獨家刊發。

      □石元春

      最近互聯網上流傳一篇署名網文,《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揭露、控告原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學術腐敗》(以下簡稱“舉報文”)。石元春是“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嗎?為維護我個人的人格與尊嚴,維護“院士”的光榮稱號和國內學術界的一方凈土,我應當給關心我的朋友、同行、學生和社會公眾一個交待。用事實與真相以正視聽。

      “舉報文”的第一條是在我的院士推薦書中提到的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理論“是前人的成果并非石元春的發明創造”。這是毫無事實根據的指責。

      先對我們水鹽運動研究的背景作些簡單介紹。

      上世紀50年代,我在參加中科院新疆綜合科學考察時接觸到新疆的多種鹽漬土并發表過論文:《塔里木盆地北部鹽分的集聚規律和鹽堿土的利用改良問題》。1959年回到學校教學崗位后,正值黃淮海平原因灌溉不當而土壤大面積次生鹽漬化。在參加有關會議和閱讀資料中,認為黃淮海平原的500~1000毫米年降水量以及春旱夏澇的自然條件與新疆干旱荒漠地帶的土壤鹽漬化很不相同,土壤中的水鹽運動非常復雜。要防治黃淮海平原的土壤鹽漬化,必須摸清這里的水鹽運動規律。

      為此,我自選課題,在京郊大興縣鹿城公社設置了一塊水鹽運動觀測區,1961~1964年間每月獨自一人前往采取土樣、水樣和畫鹽斑圖,進行土壤水鹽運動觀測。可惜所取得的大量數據資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丟失了。

      1973年6月,原北農大老校長王觀瀾(時任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分管農業)指示北京農大在邯鄲地區搞一個鹽堿土改良示范點。學校派我先去曲周縣張莊村一帶考察,秋后我就與辛德惠等幾位老師到曲周建立了張莊試驗區,并參加到當時由河北省主持的黑龍港地區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的國家科技大會戰項目,是其中旱澇鹽堿綜合治理試驗區課題中的曲周試驗區。

      張莊試驗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水鹽運動的機會和現場,我們連續多年進行打鉆取土取水和繪制鹽斑圖,取得了以萬計的數據,這是進一步科學分析與理論概括的基礎。我們出版了3部專著(《黃淮海平原的水鹽運動和旱澇鹽堿綜合治理》,1983年;《鹽漬土的水鹽運動》,1986年;《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1991年)和發表了數十篇水鹽運動方面的論文。

      水鹽運動的地理學研究系統闡述了全球性季風現象、中國東部季風區降水特征、黃淮海平原水鹽運動、易溶鹽“古地球化學過程”和“近代易溶鹽的地球化學分異”,以及“半濕潤季風區的水鹽平衡”等的研究。將“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理論”概括為“春旱夏澇、土壤鹽漬化和地下水礦化是在半濕潤季風氣候和泛濫平原地學條件下,區域水鹽運動表現出的一組自然現象,是一個統一的系統和有機的整體”等四項內容。

      此外,進行了水鹽運動的長期定位觀測;運用了現代的水鹽動力學原理和數學模型研究揭示水鹽運動過程及內在機理;區域地下水埋深、水質和土壤水鹽動態的系統預報模型PWS和一維土壤水鹽數值模型。這是我和我們團隊20年的系統研究成果。

      下面是1979年12月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將我的講話錄音整理成文的一段編者按:“本文是北京農大講師石元春同志在欒城召開的全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工作會議上的發言。他總結了多年對治理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的寶貴經驗,同時還指出了尚需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和具體措施。他們在我省曲周縣搞的綜合治理大樣板成果顯著,所采用的綜合治理的理論觀點有普遍意義,尤其對黑龍港流域更為適宜,因此我所根據錄音摘要整理印發,供有關單位參考。”

      美國土壤學會前理事長D.R.Nielsen曾在國際土壤學會會員通訊刊中介紹1985年在我國濟南召開和由我和賈大林同志主持的“國際鹽漬土及其改良學術討論會”時寫道:“對中國科學家提出的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的有關理論,以及采用灌溉、排水、農業、林業對區域水管理的綜合治理鹽漬土的辦法予以肯定。與會科學家認為,中國人民應為此成就而自豪。”

      土壤水鹽運動研究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學術思想,是地理學與水鹽動力學、傳統方法與數學模型方法、理論與治理實踐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成果。

      “舉報文”說:“石元春的‘新理論’,早在10多年前,前人們都已經論述過了。”提出的前人中有上世紀50年代熊毅先生等的《華北平原土壤》、侯光炯先生的《中國農業土壤概論》、蘇聯專家柯夫達的《中國之土壤與自然條件概論》,以及粟宗崧先生1962年10月16日《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綜合防治鹽堿化的一些問題》。“舉報文”說,我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已經論述過了”,但沒有提出具體內容。我在這幾本書文中來回翻找,沒有找到前人有我們上述研究內容的任何敘述。以上作者都是我尊敬的師輩,他們的著作是我學習的教科書。但每本著作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和主體內容,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與七八十年代的科學研究背景和條件是很不相同的。

      “舉報文”說,“半濕潤季風氣候水鹽運動理論”是前人的成果。我不僅沒有找到前人有這方面的論述,而在我們研究期間,這些前輩多已作古,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參加過和指導過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研究成果怎么會成為“前人成果”呢?

      學術舉報應當建立在研究成果的辨別和實證材料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無證謊報或誣報。

      其他舉報內容更加容易說明,因為都是些無中生有、歪曲事實、張冠李戴和時間錯位的言論。

      1.“舉報文”列出了我的院士推薦材料中的一段話:“由石元春教授主持和建立的曲周旱澇鹽堿綜合治理試驗區(面積4390畝)的研究工作,據上述理論觀點,大膽提出了‘打破咸水禁區,以淺井和深溝為主體,農林水并舉’的新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綜合治理試驗僅二三年即取得明顯效果,五年使旱澇鹽堿基本得到治理,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產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以后又在3萬畝和8萬畝上取得成功。此成果引起了聯合國農業開發基金會(IFAD)的高度重視,貸款近二千萬美元治理開發整個曲周北部20多萬畝低產土壤。此項目現已完成,土地面貌和生產完全改觀”。

      這段話一點沒錯,全是實情。可是“舉報文”說:“非也!”具體有三。一是說:“石元春‘打破咸水禁區’的成果是剽竊來的”。

      上世紀70年代在鹽漬土治理上,一是強調打深井而淺層咸水是禁區,二是重視水利工程而忽視農業措施。針對張莊試驗區情況,我們確實大膽提出了“打破咸水禁區,以淺井和深溝為主體,農林水并舉”的綜合治理體系,故而能夠迅速改變當地面貌,其成功事實是人所共知,張莊一帶的農民心里最清楚的。上面這段話明明說的是在張莊試驗區(4390畝)的旱澇鹽咸綜合治理中要“打破咸水禁區”,打淺井和利用微咸水。這種學術思路和工程設計從未有人在張莊一帶提出過,那么這是剽竊了誰的成果呢?“舉報文”沒有提出任何舉證。

      2.其二是說:“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實踐主要是田園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為。”

      自1973年秋以后,北農大土化系的六七位老師(后有十多位及其他系老師)創建曲周張莊試驗區和長期“蹲點”(一年八個月左右時間),與當地農民一起進行了大量艱苦的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實踐。田園是華北水利電力學院的一位老師,當時在石家莊蹲點,聽說農大在曲周張莊搞了個試驗區,想過來看看。在張莊試驗區住過一兩夜,以后再也沒有來過,張莊試驗區的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實踐怎么會變成是田園教授的成果了呢?該“舉報文”沒有出示任何這方面的舉證,如田園老師關于張莊試驗區治理實踐方面的設計、文章和參加了什么實踐等。故此純屬捏造。

      3.其三是說:“多方材料證實,石元春沒有參與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實踐的具體工作。”“曲周張莊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的成果被石元春侵占了”。

      該文的具體起草者如果不是故意說謊,就是對我那一時期的工作太不了解。在曲周張莊試驗區工作期間,包括試驗區綜合治理方案制定和實施、水鹽運動研究以及面上的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農業發展戰略研究以及準備召開1985年的國際會議等都是我參加主持和親自動手的。從我提供的張莊試驗區建站初期,1974年和1975年我的部分工作手稿(有工程設計、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研究報告等),以及以后陸續的工作和科研報告、發表的文章和著作中可以證明,我是個實干者,而不是“舉報文”描述的“行政管理人員”形象。張莊試驗區的老村民更能為此作證。這是又一件無視事實依據的謊報。

      4.“舉報文”說:“雷浣群教授設計了PWS區域水鹽運動測報體系以后,石元春要竊為己有,就借口另有工作需要,把雷浣群調離曲周工作,此項成果就被石元春和石的妻子李韻珠霸占了。”

      黃淮海平原“七五”項目中的“區域水鹽管理體系”課題是我主持的,下面的“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子課題,PWS區域水鹽運動測報體系主要工作是由我指導的研究生李保國完成的。在1991年出版的《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一書中的3、4、7、8四章主要作者的署名都是李保國。此項目與雷浣群老師毫無關系。“舉報文”竟如此張冠李戴地對我和李韻珠老師進行誣陷和攻擊。

      5.“舉報文”說:“‘七五’黃淮海課題主持人辛德惠因病臨時住院,石元春靠主持單位北京農業大學校長的權力,奪取了課題主持人的身份。”

      “黃淮海”科技攻關項目是由前國家科委主管,水利部、農業部和林業部參與領導的大型攻關項目,主持人是國家科委任命的。1984年國家科委局發文指出,“黃淮海”科技攻關項目專家組已經成立,專家組組長石元春(副教授,北京農大研究院副院長),副組長賈大林、左大康,組員有辛德惠(副教授,北京農大曲周實驗站站長)等18人。該文件證實1984年我已是黃淮海項目組組長,辛德惠是曲周實驗站站長。我是1987年才任校長的,這和我“用校長權力去奪取課題主持人身份”完全不沾邊。顯然又是一起歪曲捏造事實的誣報。

      6.“舉報文”說,“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戰略”不是石元春做的。

      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為制訂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而于1981年布置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全國有40個課題,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戰略研究是其中第7項。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1983年編印的《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的“后記”中有一段說明:“本報告是在全國區劃委員會領導下,由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和北京農業大學牽頭組織的一個有冀魯豫蘇皖五省和京津二市區劃委員會參加的‘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組’討論和編寫的,主編和執筆人是石元春、賈大林和劉巽浩”。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于1983年頒發的獎勵中我是獲獎人之一。怎么會不是我做的?

      7.“舉報文”說:“‘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不是由石元春編制和提出的。”

      1979年1月在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召開的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科研工作會議上布置了區劃工作。同年4月,時任國家農委副主任的何康同志視察農大曲周試驗站期間,在邯鄲地區招待所聽取了賈大林同志和我對整個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情況的匯報,指示由賈大林同志和我主持“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工作,組織由參加黃淮海平原科技攻關的有關單位和科技人員共同承擔。1979年11月提出了區劃圖及文字征求意見稿(一稿),以后又陸續出了二稿、三稿和1980年10月出了第四稿。在正式成果——《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1982年)中清楚地說明了項目的來由、工作過程與內容、圖幅,以及主編是賈大林與石元春。這些都有原始證據。

      8.“舉報文”說,“《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是中國農業大學教師董綿昆完成的”。

      《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是上述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項目的后續成果,所有圖幅內容都是區劃項目成果的一部分。此《圖集》的參加單位有北京農大等13個單位,參加工作人員24位,主編是我和賈大林,這些在《圖集》的前言中寫得很清楚。各有關圖幅都有出處和完成人員,其中《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圖》是由賈和我組織各試驗區科技人員編制的。考慮到董綿昆同志在圖幅整理、清繪和制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具體工作,列為了該《圖集》的副主編。如此大量資料和豐富內容的《圖集》怎么會是董綿昆一人完成的呢?

      9.“舉報文”中的第一句是“原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石元春在任期內(1987年5月~1995年9月)利用職權竊取他人治理黃淮海鹽堿土的成果……”我任校長期間,涉及到的黃淮海項目成果主要是“PWS區域水鹽運動測報體系”和《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以上第4和第8條已經證明這是誣報。

      我在黃淮海工作的全過程以及任校長期間,凡與我工作有關的學術文章,都是誰做誰寫誰署名,研究生也一樣,非常干凈。專著中的每一章是誰寫的都有署名,清清楚楚。可以查看凡與我有關的黃淮海研究成果(書刊和文章)。舉報的“利用校長職權竊取他人治理黃淮海鹽堿土的成果”純屬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10.“舉報文”說,“石元春拿著李季倫的科研成果阿維菌素等在深圳開辦了深圳綠鵬公司并親任董事長,與深圳博大天然產物有限公司合作,在國內建起了6個生產該產品的控股公司,并接到國外10億美元的訂單,石元春成了暴發戶”。

      1994年到1998年間,我參加了國家科委為制訂21世紀的高技術研究(S-863)規劃的戰略研究組和負責農業高技術戰略研究。其間曾發表過《迎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現代農業和農業科技產業》、《高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等文章并曾熱衷于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從校長位置下來之后,于1996年積極參與深圳綠鵬公司,研發的主要項目是陳永福教授的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技術和產品。既未開發過李季倫的阿維菌素,更不知什么6個股份公司和10億美元訂單。

      至于北京農大京農公司的事,在十多年前有人就鬧了很長時間,歷經了三任校長。學校教師以國家撥經費進行研發的成果知識產權屬國家所有,由所在單位持有和管理,阿維菌素開發問題是我任校長期間職權范圍以內的事。離開校長崗位后產生的事情與我無關。

      11.“舉報文”說,我對造紙廢液利用項目“科研成果眼饞了”,拆遷了趙時來老師的實驗室等。

      在1994年,為打通校區與東部“268”(指268畝的試驗地)的通道和修建“神內農業技術開發中心”,該實驗室是主要搬遷戶之一,多次做工作就是頂著不搬。由于工程施工在即,為顧學校工作大局,在作好安排條件下,不得不下令拆除。這已是20年前的事了,現在又被搬了出來。

      阿維菌素和造紙廢液利用實驗室拆遷是當時學校的正常工作,“舉報文”翻出這兩件20年前的陳年往事,是為了給我羅織新的罪名。說我對趙老師的“科研成果眼饞了”,“利用手中的權力搶奪他人的成果”;在阿維菌素上“石元春對此垂涎三尺,必占為己有而后快”。想通過這兩件事給我扣上一頂“以權謀私巧取豪奪”的“帽子”。我的專業是土壤學,主要研究項目是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有必要去掠奪阿維菌素和造紙廢液成果嗎?我用他們的成果以我的署名發表過文章或是報過獎嗎?

      以上所列12條(含本文開始的關于水鹽運動理論條)的所謂指控沒有一條能站住腳,全部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歪曲與捏造。“舉報文”還大量使用了極具侮辱性的語言,誹謗我的名譽,進行人身攻擊,這不能不激起我極大的憤慨。

      我擔任校長的八年間,學校正處于一系列重大改革和發展時期,在進行改革和推動工作過程中,難免會有某些工作失當和不周之處,進而在感情上傷害到一些同志。對此,我表示歉意。但是,對我學術道德方面的所有指控,都是沒有事實依據的,我是堅決不能接受的。

      至此,有關事實我已澄清。社會上也許會關注為什么會出現六人聯名“舉報”事情的發生?以下將部分真相作一說明。

      在我任職校長期間,各高校都在抓科研成果轉化與開發,北農大當時也有增產菌、阿維菌素等。在開發阿維菌素項目上,李季倫教授對當時學校的做法不滿,1995年曾就此向科學院等投訴過我,科學院也曾派人調查。如今李先生又拿出20年前的事,還無中生有地弄出個什么綠鵬公司開發阿維菌素和10億美元訂單等本不存在的事來。李先生是著名的微生物學家,但對黃淮海項目和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的研究根本不了解,竟以86歲高齡和資深院士身份為他人沖鋒陷陣。順便問一下,李先生最近接受采訪時,說我曾說過:“利用太陽能養活7500億人。”望告知我出處,因為我也是頭次聽說的。

      我從校長崗位下來后,先后參加了“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農業方面的戰略研究。使我有機會思考農業及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寫過不少這方面文章。近年來十分關注生物質能源和能源農業,積極寫文著書,為國家建言獻策,這不應該是學術腐敗吧。我認為發展生物質產業是利國利民,李先生認為是禍國殃民,這是學術觀點不同。學術上鼓勵百家爭鳴,不應該是個人指責。

      再說祖康祺。在1992年報黃淮海項目特等獎時,他是當時黃淮海項目辦公室主任,因在擬定北農大報獎名單(只有三個名額)時沒有他而對我不滿,與我大吵大鬧,甚至在公開場合對我破口大罵。該“舉報文”的主要內容均涉及黃淮海項目,除錯誤百出外,就是一項實證材料也沒有,只有些“某某人說”(且不說其真實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科學院等一批專家在黃淮海平原鹽漬土改良方面做過許多工作,還有冀魯豫蘇皖和京津的地方科技人員也做了許多工作,北京農大曲周實驗區是1973年建立的。1978年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綜合治理被列為了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后,中國農科院的賈大林研究員和我成為“六五”期間的主持人,“七五”期間我又成為第一主持人,北京農大成為黃淮海大項目的主持單位。此項目是由科委領導,涉及農業部、水利部、林業部、科學院、農科院到冀魯豫蘇皖五省即京津二市的有關部門的102個研究單位的1000余名科技人員。當時我40多歲,是個資歷不深的講師(后為副教授),工作上難免會有失誤,一些背后議論是可以理解的。再說,當時黃淮海項目有12個試驗區,同行間有不同觀點和看法也是正常的。科技問題是靠資料、成果、論文和著作說話的,祖康祺正是用“某某人說”給我扣上“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帽子的。

      關于舉報人楊智權和田向榮,我根本不認識他們,他們與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和黃淮海項目毫無關系,他們扮演什么角色,大家并不難看清。另外兩位是我的同學,都比我年長4歲,為了保護他們的健康,我不想談他們的簽名緣由。

      “士可殺不可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傳統。老舍先生投湖自盡、原北農大一級教授陸近仁夫婦雙雙在家里懸梁等都是因為在“反右”和“文革”中斯文掃地,不堪其辱。中國有多少優秀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人格摧殘,因為“大字報”是不需要任何事實依據就可以捏造事實,上綱上線,批倒批臭,讓你永世不得翻身的。想不到40多年后,個別人為泄私憤,捏造出這篇網文,用“文革”大字報的語言,并借用當今的網絡技術,極短時間在全球范圍內將我丑化到了極致,想把我搞臭,讓我身敗名裂。40多年前滿校園大字報和人與人之間慘斗的情境又成了我的噩夢。

      近年來,我國學術圈里出現了一些學風和學術道德問題,激起了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憤怒與譴責。作為一個老科學工作者,深知學術道德和學風就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學術生命,喪失了學術道德和學風也就喪失了學術生命。我們對少數科技人員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深惡痛絕,應當及時揭露和嚴厲處置。但也要注意少數人利用網絡捏造事實,進行人身攻擊,注意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中減少和避免傷及無辜。

      我作為一個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培養成長起來的科學工作者,在農業科教戰線上拼搏了半個多世紀,長期風餐露宿和在農村蹲點,至今一刻也未敢懈怠。現已耄耋之年,竟遭此不白之冤。我請求黨組織和上級科教部門對我以上提供的事實和材料進行調查,還我以清白。

      我相信法治,相信組織,相信有判斷力的公眾。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謠言止于智者。

      附:石元春公開發表律師函全文

      舉報內容選登

      “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理論”是前人的成果并非石元春的發明創造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著名土壤學家熊毅、席承藩和粟宗嵩等人在我國華北平原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華北平原鹽漬土的成因和防治、對其水鹽運動的規律進行了翔實的論述,并已付諸實踐和取得了很大成績。

      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實踐主要是田園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為

      直接參與此項工作的田園、雷浣群和祖康祺教授提供的材料證實:“張莊鹽堿土治理方案最早于1973年是田園教授提出的,地下水治理方面的工作也是以田園教授為主干”。

      石元春“打破咸水禁區”的成果也是剽竊來的

      多方材料證實,石元春沒有參與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實踐的具體工作。田園教授說:“在此,我可以公開對石元春先生主持曲周縣張莊鹽堿試區的工作做一評價。他主持工作不過掛名而已,實際上他對試區內各項工程的作用并不理解。”

      PWS區域水鹽運動測報體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并非石元春所做

      雷浣群教授設計了PWS區域水鹽運動測報體系以后,石元春要竊為己有,就借口另有工作需要,把雷浣群調離曲周工作,此項成果就被石元春和石的妻子李韻珠霸占了。

      石元春對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和農業開發沒有做任何具體實際研究工作

      “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不是由石元春編制和提出的。南京土壤所王遵親研究員說:“石元春是1973年才開始去河北曲周基點,而且一直沒有做具體實際科研工作……甚至在‘六五’、‘七五’期間作為農業系統的黃淮海項目主持人,也未到過一個試驗基點查看過。”

      《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是中國農業大學教師董綿昆完成的。

      石元春以權謀私巧取豪奪

      李季倫教授研制的阿維菌素和依維菌素是開發前景看好的成果……手握校長權力的石元春對此垂涎三尺,必占為己有而后快。

      石元春拿著李季倫的科研成果阿維菌素等(知識產權屬農大)在深圳開辦了深圳綠鵬公司并親任董事長……并接到國外10億美元的訂單(詳見1995年9月12日《深圳特區報》)。

      趙時來教授研究的亞銨造紙廢液……由國務院生產辦公室公布為“八五”國家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石元春對這一科研成果眼饞了,在未和趙時來教授商量的情況下,他組建了亞銨法造紙及制漿廢液綜合利用開發中心,派他的親信去當中心主任兼造紙廠廠長。

      不顧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10名教授聯名上書農業部的反對,于1995年4月27日凌晨3時許,乘夜深人靜,強行拆毀國家投資建設的唯一的“亞銨制漿廢液綜合利用研究室”,理由是要在這個地上蓋樓房。

    相關文章

    以單篇論文評價學術恐催生新型學術腐敗

    職工代表大會聽園領導匯報。講述去年取得的各種成就。聽完感觸頗多,竊以為:以單篇論文評價自然資源科學,基本就是偏廢的總結,甚至有催生今日最嚴重學術腐敗的感覺。鑒于當下中國激烈的學術競爭,大家只能拼命“搞......

    科研造假還可以這么“玩”?!手法之多令人吃驚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日前通報一批2015年至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通報結果顯示,自2015年至2016年11月底,基金委就接收日常舉報案件、專項案件及主動核查案件38......

    石元春:發展生物質能源是“一石二鳥”

    “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已經形成氣候。”近日,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生物天然氣,既是環保的需要,也可以彌補我國在天然氣領域日益擴大的缺口。“一石兩鳥......

    石元春:中國新能源發展已成氣候

    當下,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尤其是近幾年出現的“霧霾圍城”,更是讓大家意識到調整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在日前于京召開的第八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

    石元春院士:發展煤制油氣無異飲鴆止渴

    石元春■石元春前幾年,“煤制油”很是熱鬧,近來“煤制氣”消息頻傳。日前,美國杜克大學發布研究報告,建議中國應謹慎推行煤制氣(詳見本報10月16日6版)。筆者深感今日中國能源窘境之深重,但也不該走上飲鴆......

    石元春:我國的能源憂思

     2011年是石油戰事多發的一年。3月,爆發了由“北約”直接軍事干預的利比亞戰爭,法、英、意等幾個歐洲國家不惜投入巨額軍費而積極參與,重要原因是保護英國BP、法國道達爾、意大利埃尼等石油巨頭......

    石元春:生物質能源仍被邊緣化

    “我國的風電與太陽能發電‘大躍進’式地發展,我有些擔心。”在日前舉行的中科院“十二五”研究生青年發展系列活動環境保護與綠色產業專場上,兩院院士石元春對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網瓶頸......

    熊丙奇:對學術不端誰最不該失聲

    包括4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在內的6人,實名舉報農大原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學術腐敗,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中國農業大學宣傳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涉事人士均已退休,所以舉報屬于其個人行為;被舉......

    六農民為石元春院士喊冤官方無回應受質疑

    令人頗感意外的媒體見面會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中科院院士李季倫等6人公開舉報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學術腐敗一事,9月19日有了最新進展。6家媒體記者18日晚先后接到中國農業大學......

    六農民為石元春院士喊冤官方無回應受質疑

    令人頗感意外的媒體見面會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中科院院士李季倫等6人公開舉報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學術腐敗一事,9月19日有了最新進展。6家媒體記者18日晚先后接到中國農業大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