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制定《復旦大學章程》,相當于復旦“憲章”,以限制校長和其他行政管理者的權力。朱慧卿/畫
今年4月,在選舉產生的復旦大學新一屆學術委員會中,43名委員無一校領導。原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現任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教授,也不例外。
對于校領導退席學術委員會,社會和媒體幾乎都以“邁出了‘去行政化’第一步”而加以贊譽。在當前高等學校逐步改革、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大力提倡學術獨立的前提下,復旦大學在探索大學精神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復旦學術委員將如何行使“最高學術審議機構”的職權,如何求出“行政與教學分離”的方程解?
必須把學術委員會還給教授們
7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開始并不同意擔任復旦大學第六屆學術委員會的主任,但最終她又同意了。原因是,她聽說這次自己是被真正“民主選舉”出來的。而且,她覺得“這次的學術委員會可能真的要發揮學術上的作用,而不是一個掛名的”。
“我們的核心理念是:教授治學就是治理學術,要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維護學術的獨立性和純潔性。”在復旦大學新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前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換屆工作小組組長王迅介紹說。
重組學術委員會成員班子,王迅是積極推動者。“我這屆學術委員會從2001年6月成立到 2010年底,只開過兩次會,其中一次還是去年10月份的委員換屆會議。按照規定,學術委員會委員的任期只有4年,可我這個委員已經擔任了10年!”王迅一直對多年來沒有實現制度化運作的學術委員會非常擔憂,要改變這一狀況,改革是必由之路。
外界的焦點是新委員會名單的變化——43位委員無一校領導。其下設的5個學術分委員會也不再設主任,只設組長和副組長。因為“設了主任或者副主任,聽上去就和行政級別掛了鉤。如果只有組長,當選者連印在名片上都不好意思吧。”王迅說。
“校領導不能在校學術委員會任職,必須把學術委員會還給學校的教授們”,復旦校長楊玉良在去年年底就已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明了這一立場。
不過比“誰不在里面”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里面的人”能做什么。在新修訂的《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里,第一次將學術委員會明確為學校的“最高學術審議機構”。
聯系起長久以來學術委員會在大學的尷尬地位,復旦學術委員會新章程里的“最高”兩字意義深遠。我國的《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設立學術委員會,“審議學科、專業的設置,教學、科學研究計劃方案,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等有關學術事項。”但對學術委員會的權力和地位并未明確。
而在現實中,學術委員會在高校中多定位為“學術審議機構”“咨詢機構”, 并由校長領導,不見“最高”二字。沒有獨立運作機制、聽命行政安排,學術委員會漸漸淪為無足輕重,甚至可有可無。
不破,則不立。重新修訂學術委員會章程,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章程中的廢話、官話和套話都刪除,首當其沖就是“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學術委員會要考慮的是如何營造一個自由而嚴謹的學風、鼓勵學術創新、維護學術規范,這與是否建設一流大學無關。
新章程還刪去了“在校長領導下開展工作”“本章程解釋權在校長辦公會議”等條文,并規定在任的校黨政領導成員不參加校學術委員會。
被刪改的還有學術委員會成員的選舉條件。過去,章程給成員身份劃了等級,同樣是教授,但有院士、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江學者等區別。在新章程里,當選條件只有一個,即現在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的教師。
制度性框架搭建好了,學術委員會可以重裝上陣。“有些學校的院士認為我們拋開行政是做不好的,他們以為我們就是獨立門戶,自搞一套。有些事不要看表面現象,要看做得怎么樣。我覺得我們先要做給大家看。”聞玉梅說,“學術委員會應該主動發出更多聲音,學校的行政方面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如果反對,完全可以把反對的原因攤開來講。多方互補,這才有利于大學的發展。真理越辯越明,讓人說話,天塌不下來。”復旦新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聞玉梅表示新一屆的學術委員會將“不做泥菩薩”。
繞不開的學術獨立與大學行政化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刺痛著中國的教育現狀,而“行政化”的高校管理體制無疑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去行政化”一直是國內高校的共同努力,但行政權和學術權并未真正分離。大學的管理人員官員化,大學用行政的思維和手段解決學術和教育問題。高
校考核教師越來越像考核GDP:科研論文多少篇、科研經費多少萬元、科研項目級別多高……整個環節統一管理、統一標準,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學術自由和學術精神自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爭論,而非順從”。行政化使大學多了順從的奴性,扼殺了大學的自由精神與創造性。
對于大學,行政要為教學、科研服務,而不是管理,更不是管頭管腳。“我們的學校都是靠行政權力治校,下級服從上級。教授沒有話語權,只能去迎合權力,或者主動去做官。于是產生了大學不去競爭學術好,而是崇尚權力大、地位高的校園文化。在這種氛圍中,學術就萎縮了。”原中科大校長、現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一語戳破高校“行政化”的弊病。行政思維主導著大學,大學所真正需要具備的精神和本質日趨沒落。
“領導退席”曾引起熱議。不少人認為,這是高校“去行政化”的一大步。也有人提出,校領導中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水平完全夠格的人選,“一刀切”有矯枉過正、浪費人才的危險。
“一所大學如果沒有學術,那大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同樣,一所大學不以育人為本,那么大學也沒有存在的價值。學術既不需要行政來干涉,也不需要民主來決策,因為學術不是依靠行政領導發布指令來進行管理的,學術也不是靠少數服從多數來實現發展目標的。一所大學的學術必須保持獨立,思想必須保持自由。這樣,一所大學才能有發展的前景。”楊玉良說。
作為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耶魯大學是美國“教授治校”的典型,“耶魯教授做主”成為它的最大特色。耶魯設立文理科教授會,而且耶魯的每個學院都有教授會。教授會有權制定學院的教育政策,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工作,監督大學政策的貫徹與執行,向院長推薦系主任人選。
教授治校的傳統使耶魯形成了學術自主、中立、自由的良好風氣。在耶魯,教授就是學校的主人,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學者、研究者。這種教授治校的傳統使耶魯沒有龐大的脫離教學的行政人員隊伍,也沒有專門的行政大樓。
“我們是選出來的,就要盡職盡責。”在聞玉梅看來,作為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就要有三個 “觀”:“一是良好的道德觀,特別是科學道德觀。二是全面觀。現在的教授都喜歡把自己的專業說得非常重要,好搶錢、搶人、搶地方,這樣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第三要有可持續發展觀,考慮問題要有前瞻性。不是說我這一任做三年,要做出什么成績來,而是應該推動整個學校、整個中國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對學校,對全體的師生員工,你的責任是長期的。”
求解“教授治校”的過程將更復雜
改革最根本的不在于把權力交給誰,而是建立起一套健全合理的機制。
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是西方現代大學管理的三項基本原則。法律確認的大學自治是最基本的前提。沒有大學自治,就談不上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但是,在中國實行“教授治校”的難度非常大。如果說“行政與教學分離”是擺在中國高等教育面前的方程式,那么求解的過程將更加復雜。
在各類行政部門主導大學治理的環境下,學術委員會成為捍衛學術自由的一座新的堅固的堡壘。復旦新的學術委員會章程強調學術的職權要與行政權力區分開來,給教授更多自主權。新的學術委員會運行時間還不長,“領導退席”之后的效果如何還難下定論。但委員們已經互相約好,開會時一律互稱“老師”,什么“院士”、“院長”、“所長”、“主任”之類的稱呼都不提。第一次開會時合影留念,大家站的位子也不是按資歷高低誰居中、誰站第一排,愛站哪兒站哪兒。時任黨委書記秦紹德站在第二排的最左邊,校長楊玉良站在最后一排的右邊第二個。事后,有委員表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雖然都是小細節,卻有利于形成更加自由、民主的氛圍,這是解方程的第一步。
復旦大學還試圖將這個方程解得更透徹一點。今年初,楊玉良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透露復旦正在制定被稱為“復旦憲法”的大學章程,劃分和限定各種權力,包括校長的權力,摒除行政權力對教育的過度干預。
大學章程要解決的遠不止是學校內部治理問題,還應包括界定學校與政府(財權、人事權)、學校和社會的關系等重要內容,這些都迫在眉睫。目前,包括復旦在內的26所高校已經被列為教育部建設大學章程的試點。如何通過程序處理好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的關系,更好地發揮作用;如何在制度設計上打破由傳統的學科劃分帶來的功能上的分割,實現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對于這些重大問題,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們正在摸索中,因為“沒有先例可循”。
我國一批高校要實現“教授治校”、“教育家辦學”,都面臨著傳統管理體制的強大慣性和障礙。盡管雄關漫道,但學術委員會、大學章程等改革都必將為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方程式提供有價值的注解。
美國的“教授治校”
美國大學每個系都有自己的“憲法”,即 “次要法規”(bylaws),可根據情況不時進行修訂,每次修訂都需要全系教授投票通過(指全系終身系列的正、副、助教授,講師和行政人員都不屬于終身系列,無投票權)。法規是系的“管理大法”,規定了各種重要決策決定方法,系主任職權范圍,各種委員會組成及其職權、投票程序等。系里除教授以外的所有人員,都是為教授服務的。
重要決策和管理由教授組成的各委員會完成,如執行、人事、研究生、本科生等委員會。其中以執行委員會最為重要,是系的決策機構,由系主任外加若干人組成,都由選舉產生,每個級別(即正、副、助教授)都至少有一個代表,任期兩年,可連選連任,但不得超過兩屆。執委要決定的事務有研究經費分配、每個教授的表現評級、工資晉升幅度等。
聘任權亦完全在教授手中。一旦職位空缺,系里必須打廣告全國招聘,并為此成立一個委員會以專其責,負責經初選、面試、無記名投票等程序。整個招聘過程都由教授獨立操作,其他人無權干涉。
晉升也是由同系教授決定。每年要對助教授包括研究、教學、專業服務三方面的活動進行評估,由人事委員會負責。這個委員會由本系已有終身職的正副教授組成,并進行不記名投票,看第二年是否繼續聘任。
——2020-2023杭州質譜學術大會系列報導2023年6月10日,2020-2023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杭州盛大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
閑暇之余看了幾個有關學者給我發來的國內某些專業學術會議信息,發現了一個長期以來帶有共性的見怪不怪的現象。會議安排中參雜了一些非學術因素,例如會議主辦方往往由于某些需求邀請并不處在學術一線的學者、政府官......
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聯合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的《2020—2023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將于2023年6月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4月11日的通報還涉及一篇中文期刊論文相關的學術不端案件。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通報了2023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第一批次8個案件的處理結果。因涉嫌買賣實驗數......
聆聽院士和知名教授講座報告,參觀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機構,進入華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理)生物采油實驗室科研輪轉,負責“航天育種菌種及代謝產物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科協組織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新地標”建設工作部署,建設學術創新高地,中國科協組織面向科技領域征集高質量學術會議,形成《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3)》(以下簡稱《指南(2......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大學、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中國科......
導讀最近,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火到了天際。它能夠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內容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像人一樣來溝通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翻譯、代碼等任務。......
一些學者官員(以下簡稱“學官”)憑借著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牟取學術頭銜,無疑將引起學術界內外人士眾多微詞。“學官”手中握有的學術資源及其資源分配權力越大,其學術頭銜往往也越“高級”。這種非學術因素對于學術......
一篇學術造假論文,撤稿是其“命運”的終結嗎?至少現實不是這樣,它還可能反復被后續發表的論文所引用,繼續誤導研究。美國著名麻醉學家斯科特·魯本(ScottReuben)學術欺詐案曾轟動一時。他至少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