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1-04 08:04 原文鏈接: 201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結果公布

      根據《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條例》(試行)的有關規定,經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現將有關建議名單予以公布,同時在中國科學院院網站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1個月內為異議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評審結果如有異議,應以書面形式向中國科學院科技獎勵管理部門(計劃財務局)提出,我們將本著對異議提出者負責的態度予以嚴格保密。

      以單位名義提出的異議,應在異議材料上加蓋單位公章,并寫明聯系人地址、電話和電子信箱。

      以個人名義提出的異議,應在異議材料上簽署真實姓名,并寫明本人工作單位、聯系地址、電話和電子信箱。

      聯系單位: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知識產權處

      聯 系 人:呂連清

      聯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聯系電話:68597360

      傳  真:68597311

      E-mail:lqlv@cashq.ac.cn

      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

      2011年11月4日

    拓撲絕緣體研究集體

      研究集體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該研究集體通過計算、理論、實驗的緊密結合,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與創新:(1)發現了Bi2Te3、Bi2Se3系列拓撲絕緣體材料,使廣泛的實驗研究成為可能,這也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標準拓撲絕緣體材料;(2)突破單晶制備的難題,在國際上率先制備出了原子級平整的Bi2Se3、Bi2Te3單晶絕緣薄膜;(3)實驗驗證了拓撲絕緣體所特有的拓撲物性;(4)發現了拓撲絕緣體Bi2Te3在壓力下的超導態;(5)提出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具有電荷共軛—時間反演不變性的拓撲絕緣體等新概念。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方 忠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領導并組織實施了主要研究工作。預言了Bi2Se3、Bi2Te3系列拓撲絕緣體材料,提出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

      戴 希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主要的研究工作。預言了Bi2Se3、Bi2Te3系列拓撲絕緣體材料,提出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

      吳克輝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通過MBE制備出了高質量的Bi2Se3、Bi2Te3單晶薄膜。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馬旭村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何 珂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李永慶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呂 力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靳常青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孫力玲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孫慶豐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謝心澄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姚裕貴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張海軍 斯坦福大學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團隊

      研究集體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2004年至2009年,完成BEPCII的設計、建造、調試和試運行并通過國家驗收。驗收報告指出:“BEPCII工程按指標、按計劃、按預算、高質量地完成各項建設任務,是我國大科學工程建設的一個成功范例。”工程采用雙環大交叉角對撞和國際首創的“內外橋”聯接兩個外半環形成同步輻射環的“三環方案”,設計亮度是BEPC的30~100倍。工程建設取得一系列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的技術突破,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發展。BEPCII實現高能物理和同步輻射“一機兩用”,加速器和探測器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后即投入高性能、高效率運行取數,最高對撞亮度達6.49×1032cm-2s-1,為改造前的65倍,是此前世界紀錄的9倍以上;獲取的J/ψ、ψ"和ψ""數據超過此前國際上最大樣本的3~4倍,并為多學科研究提供平臺,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保持和發展我國在粲物理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陳和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工程經理,首先提出BEPCII的方案,領導BEPCII的設計、預研和工程立項,制定雙環方案,主持工程建設和調試。

      張 闖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工程副經理,負責加速器設計和建設,采用一機兩用、三環結構的創新方案,確定高亮度的技術路線并組織實施。

      李衛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工程副經理,負責北京譜儀設計、研制和工程建設,直接領導和參與超導磁鐵和量能器的研制,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馬 力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王貽芳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黃開席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王九慶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劉培泉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徐中雄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裴國璽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林國平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秦 慶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呂軍光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徐 剛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陳元柏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朱科軍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屈化民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盛華義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吳英志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朱自安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神經發育與可塑性研究集體

      研究集體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在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產生極性,即生長出接收信息的樹突和輸出信號的軸突,數以億計的神經元之間通過軸突與樹突之間形成的突觸結構進行連接,形成眾多的功能特異性神經環路。這些神經元及其環路在發育和成熟大腦中均可產生分子、結構和功能的可塑性改變或修飾,是產生學習記憶等腦功能的基礎。過去十多年來,該研究集體成員圍繞神經元極性的產生、突觸連接的形成、突觸傳遞效率可塑性變化、學習記憶與抉擇的機制等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問題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揭示了神經元極化、細胞遷移和軸突導向、突觸形成和可塑性以及學習記憶與抉擇行為等機理。近五年來,他們在軸突發育和生長導向的分子細胞生物學調控機制、神經元中蛋白質的極性轉運機制、發育中突觸連接的功能活化和可塑性調控機制、神經元與膠質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學習記憶與抉擇的神經環路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新概念和新理論,促進了人們對腦發育和腦功能調控機理的深入了解,同時也積極推動了我國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蒲慕明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神經可塑性、神經元極性建立和維持的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袁小兵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軸突生長導向的鈣離子信號機制、神經元遷移的基本動力原理及導向機制等研究中獲得了重要發現。

      羅振革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神經元軸突發育的胞內外信號機制以及突觸形成與重構的機理等方面獲得了重要發現。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單位:

      郭愛克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王以政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段樹民 浙江大學醫學部

      張潤志

      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張潤志與張廣學院士共同提出植物應當并且可以作為生物防治因素加以利用的“相生植保”害蟲防治思路,發展和豐富了植物保護理論;主持創制利用棉田邊緣苜蓿帶作為害蟲天敵自然繁殖庫控制棉蚜的生態治理模式,大幅度減少了農藥污染;研究并參與實施了入侵害蟲馬鈴薯甲蟲綜合控制技術,為保護全國馬鈴薯等安全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他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發表蕭氏松莖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等新物種120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均為第一完成人);建議并參與制定《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建設》等國家規劃;發表論文230篇(其中SCI收錄30篇),出版專著、譯著等10部;發明和實用新型ZL各1項。

    沙塵暴發生發展機理及監測預測和災害評估研究集體

      研究集體所在單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研究集體由中國科學院與中國氣象局專家共同組成,針對沙塵暴發生發展機制和規律,作了系統、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涵蓋了監測方法、機理研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災害評估及沙塵洲際傳輸和氣候效應等方面。在起沙揚塵機理、邊界層和陣風等方面有重要發現和理論創新;研制和建立了集地基遙感監測、大氣動力學和風沙動力學、數值預報和模擬及地理信息系統于一體的中國沙塵暴監測、預測預警和災害評估集成業務系統,在相關關鍵理論和技術以及系統集成上有重大創新;該集成系統在國家業務單位得到廣泛應用,對推動沙塵暴監測預測和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技進步產生了巨大作用,形成了廣泛和深遠的學術和社會影響。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曾慶存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負責總體框架設計,指導該業務系統的研究、建成、應用和推廣,在各主要方面都作出創新貢獻。

      趙思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組織實施核心專家,特別是深入研究和組織了沙塵天氣集成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和業務應用。

      王自發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組織實施核心專家,特別是建立我國沙塵資料同化和集合預報的理論和方法,自主研制了全球輸送和區域空氣質量預告模式。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單位:

      林朝暉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孫建華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胡 非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朱 江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趙翼俊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程雪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陳 紅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羅衛東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彭公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張時煌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董超華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矯梅燕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

      張 鵬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楊忠東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方宗義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胡秀清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趙琳娜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

    甲醇制烯烴技術研究集體

      研究集體所在單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傳統生產技術強烈地依賴于石油資源。甲醇制烯烴是實現煤或天然氣資源生產烯烴的關鍵技術環節。2006年6月完成了世界首次萬噸級甲醇制烯烴技術(工藝名稱:DMTO)工業性試驗,2010年5月完成新一代技術(DMTO-II)工業性試驗。2010年8月,采用DMTO技術的世界首套神華包頭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生產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2011年1月正式進入商業化運營。DMTO工業化進程、裝置規模、技術指標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煤代油制烯烴技術邁向產業化”被評為“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完成了多套工業化裝置建設的技術實施許可,對于促進我國甲醇制烯烴新興戰略產業的快速形成及煤代油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劉中民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研制了甲醇制烯烴催化劑,作為DMTO技術總負責人,負責制定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帶領團隊完成DMTO技術小試、中試研究,合作完成萬噸級工業性試驗和工業化。

      許 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DMTO技術專用催化劑負責人之一。催化劑分子篩工業化生產技術負責人,編制催化劑工業化生產裝置工藝包。

      呂志輝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DMTO工業性試驗項目現場技術負責人,負責具體實施工作。DMTO技術商業化推廣主要負責人。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單位:

      田 鵬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齊 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今令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何長青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葉 茂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洪學倫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王賢高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袁翠峪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魏迎旭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李 冰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楊 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楊虹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李銘芝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孟霜鶴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孫新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李世英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相關文章

    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十大科技成就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

    國之重器亮相“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5月31日晚,北京展覽館內,剛布置完的“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迎來了第一批客人。展現國家尖端科技實力的諸多新奇展品,讓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的代表們流連忘返。不同于尋常科技展覽,展品多為體積龐大的實物,許......

    《科學美國人》:2015年十大“科技成就”出爐!

    又是一年將盡,到了盤點的時候,且看《科學美國人》評選出的2015年十大科技成就。眼控機器:運動受損人士的福音今年早些時候,當艾瑞克?索拓用思維直接指揮機器手臂將一杯啤酒送入口中,媒體瘋狂了。這是一個令......

    201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結果公布

    根據《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條例》(試行)的有關規定,經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現將有關建議名單予以公布,同時在中國科學院院......

    中科院頒發了2007年杰出科技成就獎

    3月26日,中國科學院在京頒發了2007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獲得個人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EAST大科學工程研究集體、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強場物理若干前沿......

    2007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結果公示

    根據《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條例》(試行)的有關規定,經2007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2007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楊學明、EAST大科學工程研究集體、強場物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