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污染已成上海大氣污染元兇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昨起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可吸入顆粒物“PM2.5”是否將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成為焦點話題。商報記者昨天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環境系莊國順教授課題組發現,機動車尾氣、中長途傳輸的沙塵和生物質燃燒是上海大氣顆粒物污染的主要來源,這項大氣污染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學界關注。
滬PM2.5濃度高于國際標準
PM2.5指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是造成灰霾天氣的主要“元兇”。然而,事實上,根據現行的空氣污染指數的標準,即使城市當天沒有出現明顯的灰霾天氣,未被納入標準評價因子的PM2.5仍然在“偷偷作祟”,這就是為什么公眾對于優良天氣的實際感官感受與空氣污染指數常有背離之感的原因。
“上海的空氣質量優良率已連續6年高于85%,但市民感受上海的天空有時還是灰蒙蒙的,藍天數似乎并沒有統計的那么多。”莊國順教授解釋說,“目前上海空氣質量監測的可吸入顆粒物是PM10,當PM10濃度低于10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即可達到良。但如果納入PM2.5評價因子,就無法達到優良。”
莊國順教授告訴商報記者,本市PM2.5占PM10總量的比例為60%至80%,如果以100微克/立方米計算,PM2.5濃度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至80微克/立方米,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小于10微克/立方米是安全值。
國際知名環境類權威學術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氣環境》雜志近日公布了2006-2011年引用率最高的10篇科技論文。其中,復旦大學環境系莊國順教授課題組的論文《上海細顆粒物PM2.5和總懸浮顆粒物TSP的離子化學,季節變化和來源》成為中國大陸唯一入選的論文。莊國順課題組從2003年至2006年共8個季節在上海兩個典型監測點采集氣溶膠樣品462個樣品,分析結果顯示,上海的細顆粒物(PM2.5)和總懸浮顆粒物(TSP)的日平均濃度高于國際衛生組織建議標準 15微克/立方米。
PM2.5來自工業和交通排放
莊國順教授在論文中指出,導致產生灰霾的主要因素即可溶性離子的總濃度占上海TSP和PM2.5粒子質量濃度的26%和32%。
這些離子在顆粒物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硫酸銨、硝酸鈣、氯化鈣和硫酸。上海顆粒物中的硝酸鹽對硫酸鹽的比值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最高,說明了上海的機動車尾氣造成的大氣中細顆粒物污染的貢獻在全國最高,進一步說明了交通污染已經愈來愈成為上海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莊教授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在TSP樣品中,污染組分(硝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和礦物組分(鈣元素和鋁元素)濃度最高,主要源自交通和建筑活動以及外來源所導致;PM2.5樣品中,污染組分(硝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銨根離子)濃度最高,說明污染組分以及污染物的二次轉化主要集中的細顆粒物上。
因此,莊教授得出的結論是,根據上海盛行的風向可以將離子和元素分類為海洋源、工業污染源和本地源。二次氣溶膠、礦物、工業和交通排放是上海大氣顆粒物污染的主要來源。上海的大氣污染除了受到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影響,還受到外來源,包括外地生物質燃燒和亞洲沙塵暴長途傳輸的影響。
PM2.5納入監測指標有必要
傳統認為,PM2.5中的細顆粒物對呼吸系統有害。PM2.5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不能完全適應空氣質量管理要求。11月16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與現行標準相比,《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最主要的突破就是調整了污染物項目及監測規范,增設了顆粒物(PM2.5)濃度限值。
根據專家預測,一旦發布PM2.5監測指標,即便按照相對寬松的世界衛生組織的評價標準,全國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也會從現在的80%下降到20%。“雖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監測技術,但我們國家空氣質量很難達標,所以遲遲沒有將PM2.5納入監測指標。” 莊教授話鋒一轉,“但我肯定支持將PM2.5盡快納入監測指標。”
莊教授認為,公布PM2.5標準,政府和市民將更主動積極防治 PM2.5。“機動車尾氣是城市中PM2.5主要污染源,政府方面在城市規劃中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減少機動車使用,并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標準,可視作為降低城市PM2.5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市民也可以通過PM2.5標準,進而通過合理安排出行來降低PM2.5對于自身的影響程度。
“無論有多大困難和阻力,如果從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護人民健康的角度考慮,PM2.5納入監測指標的進度越快越好。”莊教授希望。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程師開發了一種電子貼片,可監測深層組織中包括血紅蛋白在內的生物分子,這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獲取關鍵信息的途徑,可幫助發現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器官功能障礙、腦......
北京時間12月8日23:00,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召開了全球微生物耐藥性和使用監測系統(GLASS)2022年報告的線上新聞發布會,該報告已于12月9日發布,總結了來自87個WHO成員國的微生物......
北京時間12月8日23:00,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召開了全球微生物耐藥性和使用監測系統(GLASS)2022年報告的線上新聞發布會,該報告已于12月9日發布,總結了來自87個WHO成員國的微生物......
北京時間12月8日23:00,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召開了全球微生物耐藥性和使用監測系統(GLASS)2022年報告的線上新聞發布會,該報告已于12月9日發布,總結了來自87個WHO成員國的微生物......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了《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監測便攜式聯機比對篩查技術規定(試行)》、《環境監測用57種臭氧前體揮發性有機物標準氣體比對抽測技術要求(試行)》、《環境監......
名稱關于公開征求《關于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95分類生態環境監測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2-12-14文號環辦便函......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中國碳衛星(TanSat)研究團隊聯合芬蘭氣象研究所團隊,最近首次利用中國碳衛星觀測定量識別和計算城市碳排放,這也是中國碳衛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
一、項目編號:N5100012022001663二、項目名稱:省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控分析”重點實驗室標準化建設項目(二次)主要標的信息合同包1:貨物類(成都煒燁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合同包2:貨物類......
溫室氣體的高精度監測是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要工具,而要保障監測數據的精確度與可比性,就依賴于完善的標準計量體系。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監測評估試點方案》明確要求“構建量值準確、統一的環境溫室氣體監......
近期,中央宣傳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出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深入學習《綱要》,深刻領悟“十個堅持”,用蘊含其中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做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