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12末日論的陳詞濫調,美國宇航局近期再次進行澄清:完全子虛烏有,根本不用擔心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了,隨著2012年的鄰近,末日論也跟著愈發甚囂塵上,有末日預言家們聲稱在那一年將會有一次恒星大爆炸,這次巨大的爆炸將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作為專業宇航政府機構,美國宇航局也收到大量民眾咨詢,詢問2012末日論是否是真實的。
就在上周五,在一場非正式的即席公開活動中,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弗朗西斯·拉迪(Francis Reddy)再次對這些末日預言進行了回應,他說:“天文學家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地球附近沒有會對我們構成威脅的恒星存在。”
有關這場可怕預言的情節可謂五花八門:荒謬的所謂致命太陽耀斑,根本就不存在的神秘尼比魯星球,愚蠢的地磁倒轉,還有已經不攻自破的艾里寧彗星撞擊說等等不一而足。現在又有了關于恒星爆炸摧毀地球的說法。
拉迪說:“根據天文學家們的估算,每個世紀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會有一到兩顆超新星爆發,但是要達到損害甚至摧毀地球臭氧層的程度,這種超新星爆發必須發生在50光年之內。”
但是事實是,我們周邊的太空中任何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恒星都遠遠超過這一距離值。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體系,在未來12個月內發生任何可能影響到地球的星際事件的可能性都極其微小。
拉迪還專門就這一問題展開,探討了超新星爆發可能將對地球大氣層造成的損害。那么,既然前面提到超新星爆發只會發生在遙遠的距離上,因而不會對地球構成影響,那么這里又為何要關注這一點呢?這里就是問題所在。超新星爆發本身是無法對我們產生什么顯著的影響的,但是這種爆發同時一般都會伴有另一種劇烈的天文現象,那就是伽馬射線暴。
當一顆大質量恒星耗盡其內部核燃料并發生塌縮,如果其質量足夠大,其內核將一直塌縮,直至變成一個黑洞。這種大質量的瀕死恒星被稱為沃爾夫-拉葉星(WR)。一旦條件具備,物質將迅速向其核心塌縮,同時在其兩極發出兩束強烈的輻射噴流。這種噴流具有方向性,極具破壞力。那么我們地球有沒有可能非常不幸地位于其中某條噴流的正對方向上呢?是的,這有可能。
可能這將是最恐怖的一種情景:地球恰好不幸地位于一股伽馬射線流的正對方向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這一超新星爆發的發生地遠在1萬光年之外,地球仍將遭受嚴重損害。不過不要過分緊張,這種情況確實是可能的,但是其發生的概率僅為大約每1500萬年一次,并且有記錄以來最接近我們的一次伽馬射線暴的發生地距離地球也有13億光年之遙。
那么既然科學界不斷重申這種末日論是荒謬的,沒有任何依據的,那么末日論者們又是從哪里找來的這么多似是而非的“證據”呢?很顯然,這些所謂的預言家為了自圓其說,不僅搬出了瑪雅文明,其中還混雜著各種迷信和陰謀論,2012末日論預言家們不斷炮制出各種版本的末日理論。但是有意思的是,這些末日論預言家們幾乎都會著書立傳,并大肆宣傳。不過如果你不想上當的話,可不要去聽信或購買這一類的信息。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不尋常的Ia型超新星。這是第一次在無線電波中探測到它,并顯示出強烈的氦發射跡象。這顆超新星是由一顆白矮星引發的,它從一顆伴星中拉出了富含氦氣的物質。這一新穎的發現增加......
一方面,隨著恒星形成和星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物質,超新星爆發、活動星系核反饋活動等星系中的高能活動會將星系中的重元素物質拋射到大尺度環境系統中,形成星系外流。另一方面,在暗物質暈強大的引力作用下,星......
化石記錄已被廣泛研究,揭示了整個地質歷史中生命形式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進化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確定導致這些波動的過程。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附近超新星數量的波動與過去5億年來海洋物種的生物......
8月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白矮星吸積的物質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學厚星風的發生,這可能改變人們對Ia型超新星前身星單簡并星模型的認識。著名國際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崔英朕與孟祥存研究員在吸積白矮星領域獲得新的進展。他們發現白矮星吸積的物質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學厚星風的發生,這可能改變人們對Ia型超新星前身星單簡并星模型的認識......
科技日報昆明1月23電(記者趙漢斌通訊員陳艷)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麗江超新星觀測項目在已取得的系列成果基礎上,用外層鎳增豐現象解釋了高光度Ia的主要觀測特征,提出高光度淺硅型Ia......
古人早就意識到,天空不是永恒不變的,除了那些位置幾乎不變的恒星外,還有很多突然出現又很快消失的星星。在古代中國,這些星星被稱為客星,因為它們像客人一樣,“來”了之后很快就離開;在古代西方,這些星星被稱......
當某些類型的恒星演化至生命末期,發生劇烈的高能爆炸,這種現象被稱作超新星。爆炸的光芒通常可以照亮整個星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曉鋒將其形容為“一場宇宙的‘煙花’”。王曉鋒想象過,如果人類能夠站在宇宙的......
一個巨大的超新星和地球上一個微小的氣體爆炸似乎沒有太多的共同點。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它們的過程基本相同。并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一樣的。例如,煙花是由比聲速慢的火焰驅動的,這種火焰被稱為爆燃。在一定條件下......
超新星遺跡是大質量恒星(>8M⊙)或者雙星系統演化到后期,因爆炸產生激波并向外拋射大量物質,同時激波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天體。超新星遺跡對整個銀河系生態具有重要影響,如重金屬元素在星際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