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很容易點燃人們的熱情,從《紅樓夢》里做法奢侈把劉姥姥聽傻了的茄鲞,到用幾十道繁瑣的工序把草莓重新做成糖皮草莓的日本龍吟草莓料理,人們對吃飽吃好的追求沒有窮盡。
近來,號稱純手工、無添加的食品越來越緊俏,私房、手作——這些名頭仿佛光環附體,讓平凡食物有了不凡出身。
純天然真的那么好?無添加就等于健康?是真厲害還是真忽悠,咱們聽聽科學的。
純天然≠更營養 未經相關檢測,或含有害物質
很多人覺得手工食品基本都采用純天然的食材,純天然的就是好的,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不一定。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陳芳表示:“純天然的食材只是吃起來更符合消費者的傳統要求,可能口感好一些,但其營養成分并不會比人工養殖、培育、加工后的食材更豐富。”她認為,過分追求“純天然”并不能攝取更多營養。比如有些媽媽擔心奶粉的安全問題,考慮給孩子選擇更“天然”的鮮奶,但其實對于鮮奶來說,配方奶粉用不飽和脂肪酸代替了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結構更科學,更利于吸收。“嬰幼兒奶粉通過適當添加牛磺酸、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元素等營養強化劑,能保證寶寶在各生長發育階段獲得合理均衡的營養,滿足人體生理活動的正常需要。”陳芳解釋道。
除了營養并不占優之外,手工食品還可能因為沒有經過相關檢測,而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陳芳舉了土法壓榨花生油的例子:由于精煉環節少,因此那種花生油聞起來特別香,但黃曲霉素超標的可能性也非常高。而正規企業加工的花生油,由于從原料就有嚴格的把關措施,加上加工、檢測工藝標準,有多個環節管控,質量更有保證。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也曾表示,有些地區的“傳統工藝”本身就不安全,比如用含鉛配料做松花蛋、用硼砂處理米粉和粽子,用含鉛小轉爐爆米花,用硫磺熏果脯蜜餞,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工藝”。
無添加≠更安全 容易腐爛變質,很難保證品質
而手工食品主打的“無添加”,似乎也不像看起來那么可靠。
談到無添加是不是更安全,陳芳直接否定。她詳細解釋了食品添加劑的概念: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多樣、功能強大,不僅可以滿足加工工藝的需要,延長食品的貨架期;減少食品腐敗,防止食源性疾病,還可以滿足口味或營養的需求,形成更好的色香味。
我國國標GB2760《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明確規定了各種食品添加劑允許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限量。這是參考了國際標準和我國消費者的食用習慣,在充分考慮到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制定的科學標準。因此,合理、適量地使用添加劑不僅不會影響人體健康,還可以延長保質期,保障食品安全,優化營養和口味。
相對于企業生產的食品,純手工制作的食品可能確實如宣傳的那樣沒有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等食品添加劑,但是正因為這樣,它們更容易出現腐敗變質等問題。尤其純手工食品主要通過網絡銷售,更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也就是說沒有添加劑反而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風險,效果適得其反。
另外,絕對的“無添加”很大概率上是個偽命題。畢竟食用鹽中有抗結晶劑、食用油中有抗氧化劑、醋里有防腐劑,宣稱“絕對無添加”的制作者除非自己曬鹽釀醋,否則一定是使用了含有添加劑的原材料的。
吃,很容易點燃人們的熱情,從《紅樓夢》里做法奢侈把劉姥姥聽傻了的茄鲞,到用幾十道繁瑣的工序把草莓重新做成糖皮草莓的日本龍吟草莓料理,人們對吃飽吃好的追求沒有窮盡。近來,號稱純手工、無添加的食品越來越緊......
吃,很容易點燃人們的熱情,從《紅樓夢》里做法奢侈把劉姥姥聽傻了的茄鲞,到用幾十道繁瑣的工序把草莓重新做成糖皮草莓的日本龍吟草莓料理,人們對吃飽吃好的追求沒有窮盡。近來,號稱純手工、無添加的食品越來越緊......
野生蘑菇吃死的都是老司機。有蟲眼的蔬菜不一定沒有農藥,可能是耐藥的蟲子。土法壓榨的花生油黃曲霉可能超標。排骨湯喝了不能補鈣,只會讓你長胖。小龍蝦吃多了只會變窮,因為太貴……昨日,多家武漢市直機關的代表......
雖然我們隨處可見標榜著“天然無添加”的食品廣告,但事實上,隨著人口增長,食物緊缺等問題的出現,未來的食品可能更加人工化。在2013年推出的試管漢堡就已經將美國政府應如何規范新興的細胞農業領域這一問題放......
德國著名雜志《明鏡》網站8月9日報道稱,食品中含有色素、香精、防腐劑等令人反感的添加劑。為了不嚇跑消費者,廠商們通常采用一些技巧來將這些添加劑隱藏在他們的產品中。報道稱,餐點、奶油制品、速食湯、一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