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4-12 17:32 原文鏈接: 新型血液檢測早八年發現阿爾茨海默病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已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不幸的是,這種疾病目前還無法治愈。有人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太晚,耽誤了有效干預。他們認為在患者出現記憶喪失等典型癥狀前,疾病其實早已發生。那么,如何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早期診斷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德國和瑞典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血液檢測,能夠在患者首次出現癥狀很久之前就檢測到疾病的早期指標。因此,這種檢測有望發現那些存在風險的個體,并為藥物開發打開新局面。這項成果于近日發表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阿爾茨海默病的標志之一是淀粉樣蛋白斑塊在患者大腦中積累。于是,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Klaus Gerwert及其團隊開發血液檢測,來測定血液中β-淀粉樣蛋白的病理形式和健康形式的相對比例。

      病理形式是指這種分子的錯誤折疊形式,它會引起大腦中有毒斑塊的形成。早在疾病發作前15-20年,有毒的β-淀粉樣蛋白分子就開始在患者大腦中積累。在這項研究中, Gerwert及其同事探討了血液檢測是否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發現病理性的β-淀粉樣蛋白。

      首先,研究人員關注了瑞典BioFINDER隊列人群中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患者,也就是所謂的前驅期。他們發現,這種檢測能夠可靠地檢測到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血液中的β-淀粉樣蛋白變化,同時腦部掃描也發現了異常的淀粉樣蛋白沉積。

      接著,Gerwert等人又研究了他們的檢測是否能夠在疾病發作前很好地檢測血液變化。 他們這一次使用了ESTHER隊列研究的數據,這項研究是從2000年開始的。研究人員將后來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的65名參與者的血液樣本與809名對照進行比較。這項檢測平均能夠在患者出現臨床癥狀八年前檢測到疾病。近七成的病例被正確鑒定,而真陰性的個體中僅有9%被錯誤地判定為陽性。整體的診斷準確率為86%。

      在現階段,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方式包括大腦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或通過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樣品進行分析。這些方式不僅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也為他們帶來痛苦。研究人員認為,血液檢測是一種廉價而簡單的選擇,可針對一般人群進行預先選擇,再對個別對象進行進一步檢測,以便排除假陽性對象。

      Gerwert及其同事開發的血液檢測使用了一種稱為免疫紅外傳感器的技術,它可以測量健康和病理性的β-淀粉樣蛋白的分布。β-淀粉樣蛋白的病理結構富含粘性的片狀折疊模式,容易聚集,而健康結構則并非如此。這兩種結構吸收紅外光的頻率不同,因此能夠確定樣品中健康與病理性β-淀粉樣蛋白的比例。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今后計劃測定另一種疾病標志物α-突觸核蛋白,將這種血液檢測擴展到帕金森病。


    相關文章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約1/5患者攜帶特殊基因拷貝

    來自西班牙和美國多個機構的神經學家,研究了數千名已故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數據,以及另外10000多名在世患者的生物標志物。結果表明,約15%到20%的阿爾茨海默病病例可能要歸因于攜帶兩個APOE4基......

    阿爾茨海默病輔助診斷獲進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醫藥知識工程與智能軟件實驗室教授劉勇國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輔助診斷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IEEE圖像處理匯刊》。基于腦影像數據構建智能輔助診斷模型能夠為阿......

    家族性阿爾茨海默氏癥可通過骨髓移植轉移

    近日,《干細胞報告》的一項研究指出,家族性阿爾茨海默氏癥可以通過骨髓移植轉移。當研究小組將攜帶遺傳性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小鼠骨髓干細胞移植到正常小鼠身上時,接受者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癥,而且速度更快。研究示......

    阿爾茨海默病或可通過光療改善

    25日,記者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周非凡教授團隊發現,對衰老及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實施無接觸經顱光療,可緩解小鼠病理現象、提升認知能力。這一發現為改善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種潛在的調控策......

    新研究為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提供潛在標志物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宋忠臣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剛團隊,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牙周齦下菌斑微生物組學及齦溝液代謝組學特點及其潛在診斷價值。相關研究發表......

    AdvSci:新研究揭示Lag3蛋白促進致病性Tau蛋白在神經元之間擴散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用實驗室培育的腦細胞和小鼠模型進行的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Lag3的細胞表面蛋白不僅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的刺激免疫系統攻擊癌癥......

    年度盤點:2023年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初現曙光

    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癡呆,起病隱匿,病程緩慢且不可逆,以智能障礙為主。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全球AD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回望2023年,AD......

    新藥獲批上市,阿爾茨海默病離“治愈”還有多遠?

    今年1月9日,我國繼美國、日本之后,正式批準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侖卡奈單抗上市。這款藥曾被美國《科學》雜志列為2023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如何攻克阿爾茨海默病一直是醫學界的重要課題。據世界衛生組織......

    一場學術報告,成了他權威人設崩塌的開局

    如果世上有后悔藥,DomenicoPraticò一定不會去作4年前的那場學術報告。如今他學術權威人設的崩塌,正是發端于那場報告的提問環節。時鐘撥回到2020年2月5日,美國天普大學阿爾茨海默病中心主任......

    研究發現貝伐單抗可減緩早期阿爾茨海默病進程

    近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葉小菁團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腦科學中心唐亞梅團隊和林偉杰團隊,研究發現了貝伐單抗可減緩早期阿爾茨海默病進程。相關研究發表于《轉化神經變性病》(TranslationalN......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