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趙寶升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的X射線調制源和一種基于微通道板的X射線探測器,這兩者分別作為發射和接收裝置,實現了新的空間X射線通信方法實驗。
自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這種波長很短而具有很高穿透性的射線可使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固體材料發出可見熒光,因此在醫療透視和無損探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實際上,作為波長很短的電磁波,X射線同樣可在空間傳輸,成功實現通信功能。
目前,空間無線通信的研究應用已涵蓋無線電波、微波到紅外、可見光、紫外等電磁波范圍,而對X射線通信的研究應用還是空白。因此,利用X射線作為信息載體的新概念空間通信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及應用前景。
由于X射線波長很短,穿透能力很強,當X射線光子能量大于10千電子伏特(波長小于0.12納米)、在大氣壓強低于10-1帕斯卡時,X射線透過率為100%,傳輸幾乎無衰減。這意味著可利用很小的發射功率實現遠距離空間通信。因此,與微波、激光等其他電磁波的通信相比,X射線通信具有方向性好、發射功率低、傳輸距離遠、保密性強、不受空間環境電磁干擾、通信頻帶寬等優點,有望未來實現衛星實時通信。2007年,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文物理學家Keith Gendreau提出了利用X射線實現空間衛星飛行器點對點通信的概念,被認為是“下一代新的空間通信方法”。
趙寶升等開發的X射線調制源是將真空三極管和X射線管的技術結合,實現了X射線能量的高速調制,理論設計發射帶寬可達50G赫茲。同時,基于微通道板的X射線探測器具有時間響應快、接收面積大、最小可探測功率小等優點。利用該技術方案,當X射線發散角小于2毫弧度、X射線光子能量大于20千電子伏特、X射線發射功率為100毫瓦,可在太空傳輸6000公里以上。
目前,西安光機所已搭建了基于語音通信的X射線數字傳輸驗證系統,主要包括X射線的發射裝置和接收裝置,已實現OOK(開關鍵控)和PWM(脈沖寬度調制)兩種調制方式下的語音通信,在6米真空管道中通信速率達64千比特每秒。
記者6月3日從安徽大學了解到,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惠教授課題組在電磁波吸收材料方向取得新進展:在原子尺度上通過調控金屬物相和基質之間的電子結構和界面微環境,實現了對電磁波頻率響應的精確控制。相關研......
22日,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獲悉,該校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教授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首次觀測到電磁波(光波)動態傳播,證實太陽日冕的特殊結構以及行星等大型天體可作為電磁信號放大器,或可實現星際......
日前,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制造出一個長度僅為0.2毫米的粒子加速器,是迄今為止同類設備中最小的,甚至小到可以裝在筆尖里。該粒子加速器是第一個能夠產生快速且聚焦良好的電子束的微型加速器,可......
我們腳下的地球究竟埋藏著多少秘密?地層深處還有多少資源可供人類使用?為了探究這個答案,地質勘探人員的足跡遍及高山、峽谷和荒漠。隨著技術進步,現在科研人員用電磁波給地球做一次成像觀察,就能探明大量的礦產......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納微快報(英文)》(NML)編輯部主辦的“電磁波吸收與屏蔽材料”學術論壇在線上召開。來自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9位專家就電磁波吸收和屏蔽......
隨著電子設備高頻高速化發展,電磁干擾(EMI)問題日益嚴重。在電子設備和電磁波源之間用電磁屏蔽材料阻隔是解決EMI問題的簡單有效方法。電子設備閉合處是發生電磁波泄露的重要場所,一般采用加塞導電膠條、導......
迄今為止,人類仍然在使用短波和中波進行通信,這要歸功于地球空間存在的比較濃密的電離層對這些波段人造電磁波的反射,使得電磁波無法逃出地球范圍。然而,就像一枚硬幣總有正反兩面,來自地球以外的中波和短波波段......
“我們就想來看看,這口‘大鍋’到底是怎么樣的……”一位來自南京的游客說。9月中旬,貴州境內大范圍降溫,細雨綿綿,但這絲毫抵擋不住游客的熱情。在天文小鎮,一輛輛標著“平塘天文科學旅游”字樣的旅游大巴接踵......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固體物理實驗室研發成功一種可精確測定電磁波頻率的量子傳感器。這種量子傳感器的基礎材料是寶石,具有完好的由碳原子形成的晶格,通過將氮原子滲入其中,氮原子取代其中的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教授明海、王沛領導的微納光學與技術研究組成員張斗國,與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J.R.Lakowicz、深圳大學納米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