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中華蜜蜂采到有毒花蜜后雖然會中毒,但進化中漸漸表現出更高的耐毒性,并形成自我解毒和適應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實驗生物學期刊》上。
圖片來源于網絡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譚墾介紹,植物花蜜中的生物堿有阻止盜蜜者、減少昆蟲取食頻次、鼓勵更有效的傳粉者等功能。如昆明山海棠,它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山區,常在6月開花,其花蜜中含有多種能引起蜜蜂中毒的生物堿,雷公藤甲素便是其中之一。人誤食這種蜂蜜,也會有中毒甚至死亡的風險。
“研究表明,如果有選擇,蜜蜂偏好采食無毒花蜜,但如沒有無毒花蜜,也會不顧危險去采食有毒花蜜。6月是蜜源匱乏期,卻是昆明山海棠盛花期,蜜蜂愿意冒這個險。”譚墾說。
為搞清有毒蜜源對中華蜜蜂采集行為的影響,研究組用含有雷公藤甲素的糖水喂食采集蜂,并用專門儀器開展蜜蜂學習和記憶的系列實驗。結果表明,高濃度雷公藤甲素會使蜜蜂快速中毒死亡,而正常濃度或低濃度雷公藤甲素對蜜蜂的學習或記憶都無明顯影響,也不干擾蜜蜂的采集能力。
譚墾說:“這充分說明昆明山海棠與中華蜜蜂存在微妙的協同進化關系,該植物在蜜蜂缺蜜期開花,彌補了蜜源匱乏的困境;但在進化中,中華蜜蜂又表現出對該植物更高的耐毒性,并形成相應解毒機制,從而能為該植物授粉。”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中華蜜蜂采到有毒花蜜后雖然會中毒,但進化中漸漸表現出更高的耐毒性,并形成自我解毒和適應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實驗生物學期刊》上。圖片來源于網絡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中華蜜蜂采到有毒花蜜后雖然會中毒,但進化中漸漸表現出更高的耐毒性,并形成自我解毒和適應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實驗生物學期刊》上。圖片來源于網絡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
中華蜜蜂繁衍保護搭上標準快車廣州質監局發布實施《中華蜜蜂飼養技術規范》近日,廣州市質監局發布實施《中華蜜蜂飼養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農業標準,將對保護生態環境發揮重要作用。中華蜜蜂(以下簡稱中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