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3-19 08:30 原文鏈接: 施一公:居安思危實現強國夢想

      ●我們教給學生什么東西,其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學生走入社會,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社會現象,如果與他們在大學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徑庭,學生就很難有堅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堅信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我們要揚其精華,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經輝煌的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已經不適應時代,也要有所揚棄。

     
    ■施一公

      在清華百年校慶之際,胡錦濤總書記專門提到了創新。我常常想,如果沒有錦濤書記的提倡,我們是否會認真討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否會讓大學回歸自然,成為一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發源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和包容百家的氛圍,現在我們大學的體制允不允許有這樣一個氛圍?

      最近發生的很多事情——例如人大一位老師對學生會的評價,上海一位教授對小學干部的評論等等——這些評論引發了人們議論與思考。

      我個人覺得,這種思考對創新是有益的。我們怎么樣教育學生,我們教給學生什么東西,其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學生走入社會,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社會現象,與他們在大學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徑庭,學生就很難有堅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非常敬佩朱镕基在清華百年校慶中和學生的談話,他特別強調要實事求是,要尊重事實。我深有感觸。我也經常在清華大學校內與學生開講座,我很關心我們的學生。

      清華學生很愛國,很愿意奉獻。汶川地震時清華一千多名學生排隊獻血,北京召開奧運會時的義務活動,清華的學生也全力支持,他們在清華的象牙塔里受到的完全是正統、正面的教育。

      但是很遺憾,從清華學生走上社會之日起,5年、10年、20年之后,很多學生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中很多人會放棄大學時代的信仰。

      原因何在?實際上就是朱镕基講的,我們沒有實事求是地教育和要求學生。作為大學教師,我們必須把我們相信的東西教給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把我們所遵循的理念、道德底線教給學生,而是給學生說教一些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我們怎么指望學生能一輩子相信這些理念?

      我深愛清華,也深愛中國。我剛回國的時候對清華學生講,你們中間只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離開校園后能夠保持初衷,10年、20年之后仍然不改變自己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理想,并一直不懈地努力,中國就會因為你們而變得更加美好。

      回來這些年,對有些方面的問題我感到失望。我覺得我們的教育和文化體系,難以支撐我們的學生這樣走下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創建一個鼓勵創新和包容的文化體系,如何才能夠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我堅信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我們要揚其精華,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經輝煌的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已經不適應時代,也要有所揚棄。

      什么叫創新?以我的理解,無論是文化創新,還是科技創新,都意味著創新者是少數,否則不叫創新,也就是說創新者常常會很孤獨。很可能他的觀點會受到爭議,甚至他的觀點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不正確的。那么,我們的文化是否鼓勵和支持創新?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氛圍,包容這種創新嗎?

      我的成年生活一大半是在美國度過的——回國時間不過四五年,在清華的時間不過四年多一點,而在美國卻生活了十七八年的時間,我相信我的思想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2011年5月10日,我應邀去以色列大使館參加一個晚宴。當時以色列大使大談特談以色列人、猶太人如何重視教育。我當時說,中國人更重視教育,例如,當年去給美國人修筑鐵路的中國人,他們不管自己多么艱苦,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孩子上學讀書,經過幾代努力,現在都站起來了,成為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我還講到中國自古以來是如何重視教育的。這位大使卻不以為然,他說中國文化的核心跟他們有區別,猶太人的文化特別鼓勵創新。我不示弱地回應說中國文化也鼓勵創新。他說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我們的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做過以色列外交部長、總統,他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以色列母親。每天放學回家后佩雷斯的母親只問他兩個問題,第一:你在學校課堂上是否問過一個老師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我聽到這里心里一涼。大使接著說,第二:你今天在學校是否做了一件令老師印象深刻的事情?我嘆了口氣,回答:大使先生,我的孩子現在上小學,他們每天回來我只問一個問題:今天聽老師的話了嗎?

      在清華大學的課堂上,我經常鼓勵所有的學生挑戰我的思維,挑戰我的觀點,如果學生對我事事順從、從來不提不同觀點的話,我覺得我失去了做教師的職責。但是在家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我卻要求他們聽老師的話!這也許還是因為我受到了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我提出上面的問題:我們的文化是否支持創新?

      此外,我們還需要居安思危。這個說法源自于我在國外和國內的感受。中國有很多令人驕傲的地方,例如在經濟上創造出了奇跡。1981年,我上初中二年級時,全國的鋼產量好像只有3100萬噸,現在一個普通規模的鋼鐵廠就年產2300多萬噸鋼。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一個中國人都揚眉吐氣。我國在科技、教育領域也有很多成就足以令我們驕傲,這是我們的“安”。

      比如科學論文的發表和引用方面,我毫不懷疑再過幾年中國會是世界第一。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說我們現在發表文章總數上去了,但是引用率沒有上去。我的預測是,5年、10年之后,我們的引用率也會極大地提高,走到世界前列。我們有龐大的科研人員隊伍,即便我們自己相互引用,也可以把引用率提升上去。

      在學習別人的能力上,世界上任何一個量化指標,我們都可以很快趕上并超越。然而,我擔心5年、10年之后中國的科技水平,能不能和文章數量、引用率一起提高?這就是我所說的“危”。不用講我們的經濟轉型,不用講我們如何轉變目前以中低科技為主,勞動密集型,高污染、高能耗的經濟,這不是我的長處。我還是講一些具體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

      這段時間我很少看電視,消息主要來自于手機報。最近,南海不太平靜,無論是我們的共產主義盟友越南還是與美國走得很近的菲律賓,無論是近鄰日本還是南亞的印度都在南海滋事,其他周邊國家也不安分,甚至包括關系一直不錯的緬甸。平心而論,中國在國際上是很負責任的大國,有很多義舉,但是為什么在外交上并不太順利呢?我們在周邊國家中,為什么朋友并不多呢?這很令人擔心。

      然而,更令人擔憂和關注的,是中國科技水平的現狀。新聞媒體當然要宣傳成就,否則普通百姓可能會失去民族自信和自尊。但我覺得精英階層則不同,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內的精英階層對這個社會負有直接責任,這部分群體對國家的現狀,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我們的科技水平究竟是什么樣的?它能否支撐我國未來的轉型?能否保證國家的安全?2011年我了解到的一些情況,讓我很擔心。

      2011年,在宣傳“十一五”科技成就的時候,宣傳了我們的航天工程、干細胞研究、大飛機計劃、天河一號以及高鐵技術。然而,每個人都應該想一想,這些成就有多少高科技成分是中國原創的?高鐵我不用評論,已經有很多相關資料。天河一號,我擔心里面有不少技術甚至部件是來源于國外。關于大飛機,我想問飛機的引擎是誰設計制造的?——這些重大科技成就中,有多少核心技術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我國的干細胞研究和技術真的是世界領先嗎?我們計劃2020年實現登月,而美國早在1969年就已經實現了。

      我們切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個小小的以色列,兩萬兩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我小時候生活的駐馬店地區一樣大。以色列人口七百五十萬,還沒有駐馬店人口多,但它的總體科技水平落后于我們中國嗎?

      也許是我杞人憂天,也許會有人說我危言聳聽,但從小“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教育讓我不能不有這樣擔心。記得第一次看“神五”發射的時候,好像是2003年10月,是美國晚上時間9點左右,我當時非常緊張,攥了一手汗。原因很簡單,我看了一些國外媒體對我國航空工業問題的報道,很擔心出問題。發射成功后,我長出了一口氣,激動得一晚上都睡不好覺。到了第二天晚上6點,“神五”飛船收回到地面以后,一顆心才算放下了,心里感覺真是好。我相信旅居海外的無數中國人都會有和我一樣的感受,他們都會為中國科技往前走了一步而激動不已,都想為國家作貢獻。

      在中國大事小事經常會被網民議論,有時會把很小的一件事情,不恰當地放大,網民拼命地跟帖,真正的大問題卻總是忽略。這個大問題,就是中國的未來。中國的科技之落后不容大家有其他的想法,我們要圍繞這個最主要的問題,圍繞這個中心一起努力,包括我們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實際上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強國之夢想。人一輩子有很多東西可以再生,可以重新擁有——財產、房產甚至國籍,但只有一點你沒法改變:從生下來那天起你就是中國人。

      我有時候甚至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就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傳承與創新文化。在清華大學校內,有時我對學生說,中國真的需要一場文化的革命,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創新與傳承。希望中國的年輕人里有一批人能夠堅守自己的信仰,能夠不為社會上的世俗觀念所動搖,10年以后、20年以后還能夠信守自己的理念,這樣的人會成為中國的脊梁,會讓祖國變得更加美好,中國的前途會一片光明。

    相關文章

    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高福、施一公說了什么?

    6月10日,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武漢開幕,眾多院士專家、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研討生物醫藥技術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等專家的主旨演講......

    科學界“勞模”施一公:我平均每晚睡5小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2.shtm......

    MolCell:施一公團隊解析人類pretRNA剪接機制

    長久以來,剪接體的調控機理是怎樣的,它們在細胞內部的動態組合和變化是怎樣的,深深地吸引著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但其神秘的面紗一直未被揭開。2023年4月6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在 Molecu......

    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新進展:解析人類pretRNA剪接機制

    從tRNA前體(pre-tRNA)中去除內含子在生命的三個王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人類中,這一過程是由tRNA剪接內切酶(TSEN)介導的,包括四個亞基:TSEN2、TSEN15、TSEN34和TSE......

    施一公校長,獲聯合國重要獎項

    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網公布了2023年(第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的4位獲獎者。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因在剪接體相......

    科學家找到可能觸發阿爾茲海默癥記憶衰退機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652.shtm科技日報訊(記者劉園園)記者1月15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施一公團隊歷經8年探索,在......

    施一公:最高2500萬元的資助給最膽大的人

    55歲的施一公很少如此動容。“如果回溯25年,我能夠得到穩定支持的話,我相信我會更大膽。我一定會按我的性格,選擇最不可思議的科學研究項目去進行,一定會的!”在“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鎂光燈下,中國科學院......

    最新!“新基石研究員”首期資助名單公布,58人上榜!

    2023年1月13日,備受關注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公布,首屆科學委員會主席施一公等人宣布了資助者名單。“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最大的特色是“選人,不選項目”,因此被稱為中國版的“HHMI計劃”。項目由騰......

    2023年開門紅!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CellResearch發文

    載脂蛋白E的三種亞型(APOE2,APOE3和APOE4)僅在兩個氨基酸位置上存在差異,但其免疫調節作用卻截然不同。這種APOE亞型依賴的潛在機制仍然是謎。2023年1月2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在Ce......

    讓更多世界級成果出自中國實驗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6.shtm◎本報記者劉園園從北京回到杭州,黨的二十大代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吳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