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海洋學家上周三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稱,如果人們不加快研究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措施,那等到2100年,氣候變化給全球海洋帶來的危害可高達每年兩萬億美金(1美金約為人民幣6.3元,下同)。
這項研究發現,如果對日漸增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加以限制,那么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增高4攝氏度。這會引起海洋酸化、海平面升高、海洋動物遷徙,以及更加劇烈的熱帶風暴,也會對珊瑚礁、漁業和魚群造成威脅。
在這份名為《估價海洋》的研究中,斯德哥爾摩氣象研究院(SEI)的一群海洋學家們分析了世界海洋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并估算了人們將為全球變暖造成的危害所付出的代價。
這項研究發現,富含氮的廢料和垃圾會剝奪大部分海洋中所含的氧,造成人們所說的低氧死亡地帶。目前已有超過500個地方存在這樣的地帶。
斯德哥爾摩氣象研究院在文中寫道:“如果我們不采取一些激進措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量,那么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使人們付出1.9億美金的代價,相當于全球GDP的37%。”其中,旅游業將遭受的最高損失可達每年6390億美金。
此外,水越溫暖,所能蘊含的二氧化碳量就越少。因此,全球變暖所導致的海洋碳匯,即海洋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的下降將帶來約4580億美金的損失。
這份研究還發現,如果能更加有效地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措施,從而將溫度上升值控制在2.2攝氏度以內的話,人們將節省約14,000億美金。
但是,本研究作者之一弗蘭克?阿克曼(Frank Ackerman)對路透社記者說,要取得這樣的進步,則需要廣泛應用一些更加激進的碳清除技術,例如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吸出去。
作為斯德哥爾摩氣候研究院美國中心的氣候經濟小組主任、資深經濟學家,阿克曼說:“我們現在越快停止排放量的上漲,未來所受到的危害就會越小。但就目前的科技而言,如果我們的氣溫最終上漲4攝氏度,我一點兒也不會感到驚訝。”
這項研究并未對其它一些氣候變化會為海洋帶來的危害進行估值,例如某些海洋物種的滅絕、類似營養物循環關鍵過程,或是沿海社區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
阿克曼說:“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搞清楚海洋環境的哪一部分可以用有意義的價格來衡量其價值。目前還有些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尚不能將其納入市場價格體系中。”
這項研究提出了幾項建議,例如聯合國應當任命一位海洋事務高級專員來協調理論研究與實際行動;海洋服務應當與經濟政策更緊密的結合;以及到這個世紀末,人們應當對海平面升高1到2米采取好足夠的準備措施。
斯德哥爾摩氣候研究院說,“藍色碳經濟”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機會。海洋生態系統,例如紅樹林和海草,蘊涵了比陸地森林更多的碳,但它們被破壞的速率比岸上的同類更為嚴重,而且尚未包括在碳補償框架中。碳補償框架以補償碳信用額度的方式來鼓勵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者進入有關減少碳排放量的項目。
阿克曼說:“海洋不同部分的法律責任尚存在許多疑問。追蹤陸地上的碳補償就已經是個挑戰,追蹤海洋的這部分更將成為新的挑戰。但我們絕對有必要將海洋的碳補償包括在內。如果將這樣一塊巨大的區域置之不顧的話,我們在其它區域所做出的努力也會受到損害。”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蘭亞乾教授團隊在光和電催化二氧化碳(CO2)還原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ScienceAdvances。光或電催......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魏偉、陳為團隊設計了銅中空纖維氣體透散電極,為三相界面活性位點提供無限量CO2突破低CO2溶解度限制瓶頸,實現了在安培級電流密度下電還原CO2生成多碳產物。相關研究......
11月15日,在第二十四屆高交會開幕首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與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招商局集團”)宣布共同成立“CO2綠色轉化未來產業聯合實驗室”,并在會展中心舉行......
關于公開征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發電設施》意見的通知為規范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最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21年,大氣中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濃度均創新高,并在2022年繼續上升,其中甲烷濃度增幅最大。WMO自20......
當地時間10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21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主要溫室氣體在地球大氣中的濃度均創新高。根據該報告,自近40年前開始系統測量以來,2021年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中國碳衛星(TanSat)研究團隊聯合芬蘭氣象研究所團隊,最近首次利用中國碳衛星觀測定量識別和計算城市碳排放,這也是中國碳衛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
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實現“3060雙碳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CO2注入地下儲層后,儲層溫度壓力條......
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陳宜法教授和蘭亞乾教授在共價有機框架(COFs)和金屬有機框架(MOFs)基雜化電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CO2)電催化還原領域的應用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Ad......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記者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