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了立體足跡的鴨嘴龍復原圖
5月9日,來自中、美、加等國的學者宣布,通過對中國重慶綦江世界罕見的立體保存的恐龍足跡進行深入研究,他們重新構建了鴨嘴龍類恐龍的腳部運動形態,為恐龍的運動力學提供了新的解釋。本月出版的《地質學報》雜志報道了這一發現。
“立體恐龍的足跡極為罕見,目前全世界發現得極少,而其中保存了恐龍運動信息的就更屈指可數。”恐龍研究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菲利普·柯里說,“目前鴨嘴龍類立體足跡只在中國綦江有所發現。因此,綦江的恐龍足跡與西班牙卡梅羅斯盆地的立體獸腳類足跡一起,并稱世界最好的兩例立體恐龍足跡。”
據了解,重慶綦江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是目前中國西南地區白堊紀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發現于2003年。140平方米的范圍內分布有300多個古生物足跡,包括恐龍中的甲龍類、鳥腳類和獸腳類以及翼龍足跡。
此次宣布的立體足跡最初發現于2007年,高達半米,形態古怪。起初考察人員認為其為硅化木,在取樣分析后,卻找不到任何與木化石有關的紋理。于是,該足跡便成為了“懸案”。
直到2010年夏天,中美綦江恐龍足跡考察隊對化石點進行新一輪考察時,才判定它是一個恐龍足跡,其高度遠超以往常見的幾厘米深的恐龍足跡。隨后,學者們對其進行了細致分析。
我國足跡學青年學者邢立達推測:“在發現該足跡的地方,當時可能存在一個軟泥坑,當鴨嘴龍行走至此時踩入坑中。此后,足跡大坑逐漸被沉積物充填,形成一個鑄模。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巖石風化,足跡邊緣逐漸暴露并被發現。”
在對綦江鴨嘴龍足跡的研究過程中,加拿大派普斯通恐龍研究所博士菲爾·貝爾再現了造跡者腳步運動方式。研究表明,造跡者有能力在意外遇到黏稠沉積物時,切換兩足與四足的運動姿勢。
“此外,我們還在足跡外側趾觀察到一個不尋常的彎曲,這個彎曲指示了一次重要的橫向運動,而足跡缺失鱗片刮痕和趾頭拖痕的現象,與足跡垂直踏下以及隨之而來的各趾彎曲狀態相符。這表明,造跡者的足部機動性超出預期,并影響著鴨嘴龍形類恐龍運動的重建。”貝爾表示。
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課題組供圖) 湖北恐龍足跡。(課題組供圖)1月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至少包括1......
5月11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聯合發表論文,描述了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贛州盆地上白堊統河口組的恐龍胚胎,記錄了迄今為止科學......
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近日,該中心工作人員在春季野外化石勘察過程中,從諸城市主要化石遺跡區新發現一處較為完整的水波紋遺跡化石和一些大型恐龍足跡化石。該化石遺跡區地質地貌發育及保存比較完整......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本報訊(記者屈暢)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
保留了立體足跡的鴨嘴龍復原圖5月9日,來自中、美、加等國的學者宣布,通過對中國重慶綦江世界罕見的立體保存的恐龍足跡進行深入研究,他們重新構建了鴨嘴龍類恐龍的腳部運動形態,為恐龍的運動力學提供了新的解釋......
保留了立體足跡的鴨嘴龍復原圖5月9日,來自中、美、加等國的學者宣布,通過對中國重慶綦江世界罕見的立體保存的恐龍足跡進行深入研究,他們重新構建了鴨嘴龍類恐龍的腳部運動形態,為恐龍的運動力學提供了新的解釋......
覆盾甲龍類與獸腳類恐龍復原圖北京延慶縣日前公布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之后,相關人士紛紛將目光投向此處。“這次發現的恐龍足跡所代表的恐龍類型具有多樣性,這也使延慶成為我國侏羅紀晚期恐龍足跡種類最豐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