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陳良怡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譚山團隊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分辨率顯微鏡 --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此項成果近日以全文形式在線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影響因子41.67),論文題目為“Fast, long-term,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with Hessia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圖1:海森結構光顯微鏡解析囊泡融合孔道形成全過程。上圖:實際的動態過程解析;下圖:由實驗結果得到的囊泡融合的四個中間態。
在每秒鐘得到188張超高分辨率圖像時,海森結構光顯微鏡的空間分辨率可以達到85納米,能夠分辨單根頭發的1/600到1/800大小結構,而所需要的光照度小于常用的共聚焦顯微鏡光照度三個數量級。由于極低的光漂白以及光毒性,實現了100 Hz超高分辨率成像下連續采樣10分鐘得到18萬張超高分辨率圖像,或者是在1 Hz超高分辨率成像下連續1小時超高分辨率成像基本無光漂白。
與獲得2014年Nobel化學獎的受激輻射損耗超高分辨率顯微鏡(STED)相比,海森結構光顯微成像以極高的時間分辨率、極低的光毒性在活細胞超高分辨率成像方面占顯著優勢。例如,在觀察細胞內囊泡與細胞質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和激素過程中,海森結構光顯微鏡與STED顯微鏡(分辨率60納米,每秒5幅左右; 巫凌鋼實驗室2018年3月Cell上線的文章)都可以觀察到囊泡融合形成的孔道;但是,海森結構光顯微鏡還解析出囊泡融合時四個不同中間態,包括囊泡打開3納米小孔、囊泡塌陷、融合孔道維持和最后的囊泡與細胞質膜完全融合的過程,真正可視化膜孔道形成的全過程(圖1)。
圖2、海森結構光顯微鏡顯微鏡下觀察到COS-7細胞中的內質網和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藍色的線粒體用MitoTracker Green標記,可以清楚辨識內嵴結構;品紅色的是用SEC61-mCherry標記內質網結構。
此項突破一方面是基于硬件自主設計的新偏振旋轉玻片陣列、高精度的時序控制程序以及高數值孔徑物鏡的應用;另一方面是創新的重構算法,借鑒了人眼區分信號和噪聲的機制,首次提出將生物樣本在多維時空上連續、而噪聲是完全隨機分布的先驗知識用于構建海森矩陣,指導超高分辨率熒光圖像的重建。
超靈敏海森結構光顯微鏡是目前活細胞成像時間最長、時間分辨率最高的超高分辨率顯微鏡,適用于各種細胞、不同探針的熒光成像 – 可以說,所有應用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的場景都可以使用海森結構光顯微鏡,因而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黃小帥、華中科技大學范駿超和北京大學李柳菊,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陳良怡、華中科技大學譚山。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研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專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的資助。陳良怡、黃小帥等主創成員參與了早先發表于Nature Methods的高分辨率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的研制,榮獲2017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等榮譽。未來,他們將進一步實現微型化海森結構光的顯微在體成像。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115
項目概況2024年度攻堅第十二批醫療設備采購項目(1-5包)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通利晟信管理咨詢有限公司3樓(大連市沙河口區萬歲街135號)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4年10月09日09點30分(北......
2014年夏,舒琦剛完成浙江大學的本科畢業答辯。他沒有參加班里同學一起的畢業旅行,而是去圖書館泡了兩三個星期。他在學習使用Node.js——一個跨平臺、開源的JavaScript運行環境。有了這個工具......
“體重管理和慢病到底有什么關系,健康生活方式和慢病有什么關系,為說明這些問題,我經常引用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以下簡稱CKB項目)的結果。”9月7日,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二十周年大會在北京大學......
濟南微生態生物醫學省實驗室關于原子力顯微鏡的儀器設備采購中標公告發布,布魯克中標,中標(成交)金額為363.5萬元。一、項目編號:BHGJ20240819001(招標文件編號:BHGJ20240819......
近日,2024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以表彰他開創性地使用化學小分子方法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改變細胞命運和狀態。鄧宏魁的這項......
電子的運動速度極快,一秒鐘內就能繞地球好幾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團隊開發出一款世界上最快的阿秒顯微鏡,能做到抓拍運動電子的定格圖像。該顯微鏡將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工程、材料科學等領域帶來突破。研究成果發......
2024年度ParkAFM獎學金第三位獲獎人為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先進電子中心的高陽飛博士,高博士導師為中心主任婁曉杰教授(國家級別青年人才)。高陽飛博士作為2024年第三位獲得ParkAF......
兩彈一星”元勛周光召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周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相繼發文悼念這位杰出的科學家。其中,北京大學新聞網8月18日發文介紹,周光召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1951年到北京大......
構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讓模型具有更加廣泛和通用的認知能力,是當前人工智能(AI)領域發展的最大目標。目前流行的大模型路徑是基于“尺度定律”(ScalingLaw)去構建更大、更深和更寬的神經網絡,可......
河南農業大學的先進農業技術開放創新平臺建設項目是一個旨在提升學校科研能力與技術創新水平的重要舉措。該項目聚焦于農業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應用,通過采購先進的科研設備來增強學校的科研硬件設施,從而促進農業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