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感應入侵病原體激活免疫應答從而達到清除病原體的目的。針對于RNA病毒的入侵,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受體識別胞質病毒RNA并產生I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s ,IFNs)及細胞因子【1,2】。然而,IFN的過度表達則會引發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產生,因此,IFN的表達平衡調控是免疫學家關注的研究重點之一。
RIG-I的分子結構包含N端CARDs(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s, CARDs)結構域,DECH解旋酶結構域與C端CTD(C-terminal domain,CTD)結構域。靜息態的RIG-I分子以自身抑制狀態存在,其中CARD2結構域結合于解旋酶結構域的插入區;而當病毒的5’三磷酸雙鏈RNA入侵后,CTD結構域感應并結合RNA,使得RIG-I分子轉變為開放構象釋放CARDs結構域,介導下游信號傳遞與免疫應答【3】。因此,攜帶5’三磷酸的雙鏈RNA是激活RIG-I的要素之一【4】,然而RIG-1是否可以結合宿主自身RNA及其功能的研究目前處于空白狀態。
近年來,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通過與特定蛋白發生相互作用而參與眾多生理病理過程的研究愈發引人注目。利用紫外交聯免疫共沉淀測序技術(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immunoprecipitated RNAs after cross-linking,CLIP-seq)在人與小鼠中分別鑒定到21073與1662組RNA結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 ,RBP) -lncRNA互作關系【5】。然而,RBP-lncRNA互作關系在免疫與炎癥中發揮的作用目前尚未有研究報道。2014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長非編碼RNA–lnc-DC通過與轉錄因子STAT3相互作用促進其磷酸化從而調控人類樹突細胞分化的過程,拓寬了研究人員對lncRNA參與免疫細胞分化及功能的認知【6】。
4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所率領的團隊在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 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種起源于宿主自身的,IFN誘導的新型長非編碼RNA-lnc-Lsm3b,lnc-Lsm3b可與病毒RNA競爭性結合RIG-I單體,在免疫應答晚期發揮負反饋調節作用,抑制RIG-I的活性。機制上來說,lnc-Lsm3b通過其多價的長莖結構域結合RIG-I并阻止了其構象變化從而抑制了下游信號傳遞。BioArt還特別邀請了從事相關研究的兩位專家對上述工作進行精彩點評,以饗讀者!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紫外交聯免疫共沉淀技術(UV cross-linking an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UV-RIP)鑒定到了胞質lnc-Lsm3b,lnc-Lsm3b作為Lsm3基因編碼的唯一成熟性lncRNA,在RNA病毒感染宿主時表達顯著升高且可與RIG-I發生結合,同時IFN也可誘導lnc-Lsm3b的表達。隨后,lnc-Lsm3b在RNA病毒感染的巨噬細胞內可抑制RIG-I介導的免疫應答,阻抑IFN與抗炎因子的產生。與其他負調控因子在RIG-I信號通路早期發揮作用不同的是,lnc-Lsm3b阻止RIG-I引發的IFN的表達主要發生與抗病毒應答晚期。進一步地,研究人員在lnc-Lsm3b-/-敲除的小鼠中觀察到RNA病毒感染后,lnc-Lsm3b-/-敲除小鼠體內的IFN在18-24小時的表達顯著升高,且病毒滴度顯著減少,證明了lnc-Lsm3b主要在抗病毒信號級聯反應晚期有效抑制RIG-I的功能。
Lnc-Lsm3b參與RIG-I抗病毒信號通路主要是通過與RIG-I的CTD結構域發生相互作用,且lnc-Lsm3b與RIG-I的結合可以有效抑制病毒RNA-5’三磷酸雙鏈RNA結合RIG-I的CTD結構域。因此,RIG-I的CTD結構域作為兩種RNA重疊性結合區域可為兩者的競爭性結合提供分子基礎。機制上看,lnc-Lsm3b所擁有的多分支環狀結構為其與病毒RNA競爭性結合RIG-I提供結合條件。對于RIG-I的結合,Lnc-Lsm3b相比于病毒dsRNA擁有更高的親和效率,因此可以結合細胞內新合成的大部分RIG-I單體分子從而抑制信號的傳遞。
此外,研究人員探究發現,宿主自身對于lnc-Lsm3b的識別可以幫助RIG-I處于非激活狀態。lnc-Lsm3b通過穩定RIG-I分子內CARDs結構域與解旋酶結構域的相互作用,使得RIG-I分子在病毒刺激時處于自身抑制的結構,干擾了CARDs結構域與MAVS分子的相互作用。同時,在RNA病毒刺激中,由TRIM25介導的RIG-I K63泛素化在lnc-Lsm3b的作用下也受到抑制。因此,研究人員證實了宿主自身的lnc-Lsm3b是RNA病毒感染時RIG-I信號通路的強力負調因子。
總的來說,該研究的亮點在于不僅發現了一類新型的長非編碼RNA-lnc-Lsm3b并闡明了其抑制免疫反應過度激活的機制,為人體lncRNA與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思路,也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與預后奠定了研究基礎。
專家點評
徐平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國家杰青)
Comments:核酸固有免疫識別機制及其誘導的干擾素(IFNs)以及后續的干擾素誘導基因(ISGs)的表達組成了脊椎動物重要的宿主防御系統,在抵抗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感染中起關鍵作用。過度激活的核酸免疫識別則誘導細胞死亡、衰老以及炎癥、自身免疫等多種嚴重疾病。因此,宿主細胞對此“危險識別”系統有極為繁復的調控和保險機制,比如陳志堅實驗室2015年在Science報道的TBK1對其上游接頭蛋白MAVS、STING及TRIF的“逆向”識別與修飾,從而以信號的來源來決定信號的強度和廣度。但是,學界對核酸免疫識別信號的終止機制目前還所知相對甚少。
曹雪濤院士是核酸固有免疫識別調控機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尤其在鑒定該系統的表觀遺傳調控及蛋白修飾調控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曹雪濤院士最新發表在Cell的研究,以識別細胞質中異源RNA的受體蛋白RIG-I為對象,鑒定了干擾素誘導基因(ISGs)之一的長聯非編碼RNA lnc-Lsm3b是核酸免疫識別的重要調控元件。Lnc-Lsm3b能夠通過自我識別機制,利用其長莖及多枝環狀的特殊結構,作為誘餌富集多個RIG-I并限制其CARD結構域的開放,從而競爭性地抑制RIG-I對病毒RNA的識別,構成了核酸免疫識別機制后期的負反饋調控。這項工作不僅首次鑒定了lncRNA是核酸固有免疫識別及炎癥調控的重要調控元件,也揭示了lncRNA在哺乳動物抗病毒中的關鍵功能,因此是核酸免疫識別調控以及lncRNA功能研究觀念上的重要突破。這項工作同時也進一步證實了RIG-I這一重要“異源”RNA受體也能夠有效識別并結合宿主細胞“自身”RNA,驗證了長期以來領域內的猜測。工作深化了我們對RIG-I這一關鍵RNA識別受體調控復雜性的認識,也提出了通過調節lncRNA進行抗病毒或抗炎癥治療的創新思路。
由于lncRNA普遍的低豐度,其是否具有實質功能在業界仍然有非常大的爭論。曹雪濤院士的工作表明細胞內生成的約250個拷貝的lnc-Lsm3b,通過其“一對多”的結合特性,能夠富集宿主細胞內所有新誘導生成的RIG-I。這一有力證據從而給lncRNA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
侯法建(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PI,青年千人)
Comments:干擾素信號通路在宿主細胞防御病毒侵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RIG-I是定位于細胞質中的模式識別受體,RIG-I結合病毒相關的RNA后激活下游信號通路、誘導干擾素的表達。干擾素通過誘導幾百個基因(ISG)的表達從而發揮抗病毒功能,RIG-I也是ISG之一。以前人們猜測,RIG-I在病毒感染后期的上調表達可能會進一步放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以徹底抑制病毒侵染。另一方面,過度的天然免疫反應可能導致過度炎癥以及相關疾病,因此,近年大量的研究工作關注對RIG-I信號通路的下調。曹老師的工作(Cell, 2018)發現了一個新的ISG,即長非編碼RNA lnc-Lsm3b,能夠抑制RIG-I的激活。
以前的結構生物學研究表明,RIG-I的N端結構域CARD與中間的解旋酶結構域以及C端結構域CTD相互作用,處于非活性的“封閉”狀態;RIG-I結合病毒RNA以后,釋放其N端的CARD結構域,從非活性的“封閉”狀態轉變為活性的“開放”狀態;而lnc-Lsm3b能夠穩定CARD與解旋酶結構域以及CTD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從而阻止其激活,表明相對于病毒RNA,RIG-I對lnc-Lsm3b具有更高的親和力。這項研究解釋了在病毒感染后期RIG-I作為ISG而不能誘導產生更多干擾素的現象。這是曹老師實驗室繼前期發現Siglec-G降解RIG-I后(Cell, 2013),在RIG-I信號通路負調節領域的又一力作。
SMARCC1(BAF155,SRG3)作為SWI/SNF復合物的核心成分之一,在激活晚期炎癥基因以應對微生物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SMARCC1調控炎癥先天反應的機制尚不清楚。2023年2月15......
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癥反應源于對自身成分的異常免疫和炎癥反應,有助于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癥性疾病。RNA結合蛋白(RNA-bindingproteins,RBPs)是免疫細胞發育和功能所必需的,主要......
據人社部網站消息,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任命曹雪濤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任命林尚立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任命陳雨露為南開大學校長。免去陳雨露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職務;免去茍仲文的北京2022年冬......
RNA結合蛋白(RBP)在癌癥發展和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需要進一步確定可能作為癌癥治療靶點的促腫瘤RBP及其伴侶。2022年7月20日,海軍軍醫大學曹雪濤團隊在SignalTransductio......
曹雪濤宗琪琪攝6月21日,南開大學舉行2022屆本科畢業典禮。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叮囑畢業生胸懷偉大理想、投身偉大事業,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創新之我,筑就新時代的偉大征程!當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科技部發布了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公布了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等的相關論文涉嫌造......
肝細胞癌(HCC)是一種致命的惡性原發性肝癌,在與癌癥相關的死亡中排名第四,在全球突發事件中排名第六,其5年生存率低。持續的肝損傷會引起慢性肝炎和反復代償性肝細胞增生,最終導致肝癌的發生。肝癌發生的潛......
8月21日,生物化學界老牌期刊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發布聲明,撤回曹雪濤等人一篇題為:LeptinInducesCD40ExpressionthroughtheAct......
1先說幾句題外話吧。你可能還記得,2019年12月份,中國學術界出過一個大新聞——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控學術論文造假。短時間內,他實驗室發表的數十篇論文被人指出,可能存在圖片......
6月26日的《生物化學期刊》就曹雪濤團隊的12篇論文發表關注聲明。2020年6月26日,《生物化學雜志》(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JBC)編輯部在最新一期的雜志中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