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多年前建國初期的貧窮落后,發展成為今天能源資源豐富、農業科技領先、工業穩步上升的經濟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讓世界為之驚嘆。
摘掉“貧油”的帽子,打贏農業“黃淮海戰役”,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突破煉油催化劑的國際封鎖、解決千年漢字印刷術的瓶頸……在數不清的一個又一個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攻關突圍中,院士的身影總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
憑著那種特有的鋼鐵般的意志,憑著要用智慧為國家創造財富的堅持,兩院院士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我國的工業起步晚,曾經的技術落后發達國家幾十年,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國家需要院士們的智慧,并期盼院士在這一特殊歷史階段大有作為。
1955年,閔恩澤在美國學成后沖破重重阻礙回國,迅速投身到新中國的石油煉化事業。1956年初,閔恩澤在大連中科院石油研究所第一次看到了鉑重整催化劑的實物。“那3毫米藥片狀的小片,我永遠也忘不了。”從此,他和他的團隊開始在摸索中前行。
1964年,在閔恩澤的領導下,我國自己的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工廠投產,終于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
從實驗室的幾十克催化劑,到成噸催化劑生產,閔恩澤讓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
人們稱王選院士為“當代畢升”、“漢字激光照排之父”,他主持研制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使漢字印刷告別了“鉛與火”的歷史。
從1975年開始,王選開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開發,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激光照排技術開始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地,并在國外引起轟動。
漢字激光照排的誕生,給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西方國家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才從第一代照排機發展到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而我國卻從落后的鉛字排版一步就跨進了最先進的技術領域,使得我國印刷業的發展歷程縮短了將近半個世紀,印刷行業的效率也提高了幾十倍。
王選和他的激光照排在市場上也創造了一個神話,現在它已占據了中國報業的99%,海外中文報業80%的市場份額。
因而,人們這樣評價王選的成就:如果沒有他,我們的漢字印刷業將會倒退多少年?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院士的行動,為技術產業的發展指明著方向。
高速鐵路、煤焦油化工、航空航天,我國曾經極為落后的工業領域,因為院士而閃耀出光芒,中星微、曙光大型計算機、龍芯芯片,一個個成功的企業背后,是院士們的無私奉獻。
而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科技的顯示度從沒像這些年如此突出。
在浙江,一些企業不僅抓住了已經成熟的科研成果,還瞄上了院士們正待開發的科研項目;在江蘇,為吸引更多的關鍵技術與產業結合,上百家“企業院士工作站”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
這些信號所釋放的,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科技與經濟互動規律越來越深的把握;而體現在戰略與舉措上,就是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中,賦予院士們更加緊迫的歷史使命。
1953年,當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能源,特別是石油的匱乏,是擺在新中國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當時探明的石油儲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
在中國的土地上,美國人曾兩手空空,徒勞而返,并因此給中國扣上了“貧油國”的帽子。可是,要發展工業,振興經濟,沒有石油怎么行?解決經濟建設中的能源緊缺問題,讓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極為關切。
此時,一位有獨到見解的中國學者好像已透過厚厚的地層,看到了深埋在中國國土下的豐富石油寶藏。他是新中國的第一批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他的名字叫李四光。
1956年,中央根據李四光的意見,找油工作進行了戰略轉移,由原來僅局限于西北一隅開始向東部轉移,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石油大會戰。
僅用4年時間,大慶油田會戰就順利告捷,李四光的科學預見得到了證實。此后,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我國東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與發現,迎來了我國石油工業的高速度發展,宣告了“中國貧油論”的徹底破產。
如今,作為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現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除了石油和天然氣,礦產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
根據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需要,1950年,業治錚院士根據中國基本建設的需要,在雞西、雙鴨等地從事煤田和沙金地質調查,不久后又奉命調查蘭州阿干鎮煤田。這些煤田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先后投產,對中國工業基本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打贏了1975年那場全國富鐵礦會戰,涂光熾院士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2001年,已經81歲的涂光熾還提出要親自考察云南的3個礦床。而直到2007年生命的最后一刻,涂光熾仍在為尋找超大型礦床作著最后的思考。
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迫切需求,周孝信院士參與我國多項大型超高壓輸電系統工程關鍵技術的研究,破解我國第一條330kV超高壓輸電線路工程、第一條±500kV高壓輸電線路工程等電力系統工程中的關鍵技術;年逾八十的錢鳴高院士,還在為煤炭的科學開采一直奮斗。
當院士們為中國能源問題傾盡畢生心血并取得輝煌成績時,中國的經濟騰飛“勢如破竹”。
60多年來,侯德封、孫樞、李德生,一代又一代的院士們奮戰在我國能源科技領域的第一線。他們用自己的腳丈量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學識,讓腳下的黑土“變黃金”。
農業,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
經歷了1959年至1961年那場全國性糧食短缺的“三年自然災害”,重壓下的中國農業,勢必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排除萬難,院士一馬當先。
在田間地頭,在荒野山坡,頭戴草帽,手拿農具的院士們或俯身查看作物長勢,或低頭記錄實驗數據,能看到的只是他們被汗水浸透的衣襟,被晚霞照紅的背影。
1985年~1987年,我國糧食產量下降,人口卻大幅度增長。中科院27個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員投入冀、魯、豫、皖4省農業主戰場,啟動了以鹽堿地治理和中低產田改造為主的“農業黃淮海戰役”。
作為這場戰役的領頭人,李振聲院士提出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的建議,讓過去80%為中低產田的黃淮海地區,畝產提高了1倍以上。
此后,通過育種實踐,李振聲又相繼培育成了小偃54、小偃81等多個小麥新品種,并大面積推廣,使農民大幅度增加了收入,更讓國家的農業發展穩步向前。
50多年來,這位小麥遠緣雜交育種世界性難題的攻克者、藍粒單體小麥染色體工程的開拓者,把他的滿腔忠誠和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祖國的農業經濟發展。
正如李振聲所言:“中國完全可以養活自己,現在如此,將來我們相信憑著中國正確的政策和科技、經濟的發展,也必然能夠自己養活自己。”
除了李振聲和人們所熟悉的袁隆平,還有一批院士在用行動捍衛著“中國人能養活自己”的信念。
火辣辣的太陽高高地掛在黃土高原的上空。熱浪掃過干燥的土地,揚起陣陣塵沙。在陜西楊凌農業開發區的試驗田里,山侖院士正認真地觀察著莊稼。
“我主宰不了老天爺,但我可以研究出一種抗旱劑,給種子賦予頑強的生命力。”這是山侖許下的諾言。
用抗旱種子降伏旱魔的想法一確立,山侖就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田間地頭、簡陋的實驗室里進行艱苦的實驗。經過多次篩選,山侖終于找到了一種種子抗旱劑——鈣赤合劑。如今,這種成本低、操作簡便的抗旱劑在西北地區推廣了20多萬畝,增產率達15%左右,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研究中的一項創新成果。
劉昌明院士是我國地理水文研究領域的重要倡導者與開拓者。他將水文學的地球物理、工程方向與農田水利等學科相結合,在水文水資源研究中開拓創新。過去十余年,劉昌明參加咨詢項目近30項,圍繞水領域問題開展咨詢研究,為國家解決重大水問題獻計獻策,為國家水戰略提供了科學咨詢意見。
金黃的麥穗、飽滿的谷粒、殷實的糧倉,在艱苦的環境下,院士們不懈辛勤耕耘,讓大片的荒地變為良田,讓農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胡錦濤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句話說出了國家賦予院士們的使命,也道出了院士們在心底所吶喊出的希望。
科技日報記者龍躍梅“1984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博士學位后,很快就回國工作。那時候國內沒有人才引進政策,工作條件也比國外差很多,但是我只有一個信念:中國的科學技術,歸根結底要靠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
近日,99歲的任繼周注冊了微信公眾號,取名為“草人說話”。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草業科學奠基人,與草打了一輩子交道,自稱“草人”。就在不久前,任繼周感染了新冠,他笑稱早已想通生死,但害怕與社會脫節,......
2月17日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國投生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岳國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紀檢監察組紀律審查和安徽省池州市監察委員會監察調查。201......
趙仁愷院士(1923.2.16~2010.7.29)是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設計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核潛艇守護神。今天是趙老誕辰百周年。他的一生可謂經歷豐富,為中國核潛艇研制、為......
今天,記者從北京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管委會了解到,以“精準醫療與IVD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為主題的2023年第一期中國藥谷院士專家大講堂舉辦。生物信息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和10余位相關領域專家、企......
據中國醫科大學消息,2月13日上午,該校在青海省心腦血管專科醫院舉行中國醫科大學雙聘終身教授授予儀式,聘任“七一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杰出校友吳天一為該校雙聘終身教授。聘任儀式上,吳天一院士飽......
據山東科協官微消息,2月15日,在山東省科協第九屆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當選為山東省科協主席。凌文,漢族,1963年2月生,廣東番禺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
“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在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推動AI技術與各行業的融合、創新等一些問題,盡早確立我國人工智能的整體性競爭優勢。”在近日舉行的2023北......
人物名片秦裕琨:1933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熱能工程領域研究的奠基人,參與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鍋爐制造專業,設計制造了中國第一臺自然循環熱水鍋爐,發明了用于火力發電廠的風控濃淡煤粉燃燒等技術。近7......
2月14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數學家、中國計算數學事業的建設者和領導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石鐘慈先生,于2023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