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開展學術活動,在學術引領和文化宣傳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6月12日,在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學部第二屆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朱作言院士,用這句話總結了4年來的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
朱作言說,我國已進入一個科學和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時期。在國家科技、文化事業發展政策和方針指引下,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必將為履行學部的學術、科普和出版職能、建設國家科學思想庫作出貢獻。
在出版工作中,《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以下簡稱“兩刊”)建立了新型學術管理體系,以保證其發展方向和學術水平。4年來,“兩刊”各輯的總收稿數量和發稿數量分別增加52%和56%,審稿周期和出版周期分別平均縮短32%和42%,國際訂戶以及在SpringerLink上的全文下載量分別增加145%和250%。
如今,院士積極參與“兩刊”的建設與發展,向“兩刊”投稿和推薦優秀稿件,特別是新當選院士向“兩刊”投稿,已經開始成為了院士群體的一種責任要求。
“這幾年感覺到在銜接了院士平臺之后,‘兩刊’有了明顯變化。”中科院院士郭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鼓勵院士們在“兩刊”上多發表文章。
郭雷認為,這樣的做法會讓更多有水平的科學家,用本國的語言在本國的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這樣出版工作才能有更大的影響,這需要中國科學家共同的努力”。
學部科普出版委部署開展了“兩刊”改革發展咨詢研究,制定了“兩刊”“十二五”發展規劃;組織“科學與中國——‘兩刊’走進科研院校”以及“兩刊”代表團出訪等活動,推動“兩刊”進一步改革和探索國際化發展途徑。
此外,學部的出版工作逐步系列化,為弘揚老一代院士高尚風范、宣傳院士群體履行國家科學思想庫的職能發揮了重要作用。除“兩刊”學術出版物以外,學部積極開展了《院士傳記》、《院士隨想錄》、科普文集和音像制品等“國家科學思想庫——科學文化”系列出版物的組織工作。
朱作言說,未來,學部將以“兩刊”國際化為改革重點,努力創辦國際科技大刊。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打造期刊的國際化信息綜合平臺,大幅提升期刊在線投送、審核、發布能力和數據庫建設水平,逐步擴大“開放獲取”期刊資源。
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學部平臺辦刊的優勢,積極探索期刊改革的體制和機制,充分融合學部的思想庫資源,跟蹤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協助辦好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緊緊依靠廣大院士謀求發展。
在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及朱作言看來,“科學與中國”是學部科普工作的一面旗幟,它已走過十年的歷程。
為滿足國家和社會對科普的需求,4年來,“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深入革命老區、祖國邊陲、中原腹地、工業重鎮、沿海經濟區和香港特區等,配合地方科技周、學術年會、技術交易會等活動,共組織巡講報告會300余場,直接聽眾十余萬人。
朱作言介紹,委員會還創建“科學講壇”和“科學思維講壇”科普陣地。與中國科技館聯合舉辦的“科學講壇”,共舉辦講座近100期,現場聽眾共計3萬余人,報告音像出版物將從今年開始陸續出版發行。
另外,“科學與中國——‘科學思維’講壇”的創建,也為巡講工作創立了面向公務員、結合黨校課程的科普陣地。該項活動已在湖北省委黨校舉辦數次。
“說實在的,做科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郭雷直言,作科普報告,需要把一些知識講得深入淺出,把歷史上的來龍去脈弄清楚,需要特別精心的準備。
與很多院士的觀點相同,郭雷認為,院士應該進一步加強參與科普工作。“做科普需要科學家用一般聽眾能聽得懂的語言說出來,院士們只有對深刻和前沿科學知識的把握更深入,才能做到這一點。”
朱作言說,4年來,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利用咨詢調研的間隙,共組織80余位院士赴中小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對年輕一代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的崇高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都有很好的垂范作用。
談及發展,朱作言說,未來學部的科普傳播體系要根據目標要求和資源條件進行全方位系統設計、逐步建設,既要成為吸引優秀資源的中心,又要成為建設和輸送優秀科普資源的中心;既要開展現場講座,又要通過網絡和出版擴大受眾面;既要組織科普報告,又要組織科普展覽、技術咨詢和學習實踐活動;既要圍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重大熱點問題,又要加強按照地方和部門需求開展活動。
4年來,學部的學術基礎性活動不斷得到拓展和鞏固,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學部學術年會等成為了學部重要的學術工作。“學部的學術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歡迎。”朱作言說。
“今年的學部學術年會第一次正式組織外籍院士作學術報告,第一次探索網上直播等,這些工作正在積累經驗,為擴大學部的學術影響發揮作用。”朱作言認為,這是一種新探索。
在此基礎上,學部以“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為代表的學術交流高端平臺,正在院士們的共同努力下發揮作用和產生影響。該項活動至今共舉辦了8場,形成了各學部共襄的學術交流高端品牌。
朱作言說,未來將繼續完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營造學術爭鳴氛圍。在主題設計上要緊扣時代脈搏和學科前沿;在成果產出上要體現學科戰略性和聚焦關鍵創新突破;在學術研討中要鼓勵與會者暢所欲言,積極體現學術爭鳴、懷疑批判和敢為人先精神。
“未來要積極體現開放辦院方針,加強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朱作言說,集成社會科技界力量開展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建設學科發展戰略支撐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開放辦院的一個重要標志,學部還將努力提升學部出版工作的系列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水平。
吉林省第二批4項科技攻關“揭榜掛帥”機制項目,正式啟動實施。在第一批項目基礎上,第二批擇優選取了中車長春軌道客車、奧來德光電、華信科瑞光電、通化東寶藥業等4家行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發榜,......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2023年10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如下:號采購單位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081.shtm直播時間:2023年10月12日(周四)18: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科學網微......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師范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長尾鼩鼱屬分類和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在喜馬拉雅地區發現2個哺乳動物新種以及一個待描記新種。圖為雪山大爪鼩鼱生態照。中國科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蘇剛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利用自己發展的精確高效有限溫度張量重正化群方法,完整給出了Shastry-Sutherland晶格量子磁性模型的壓力—溫度相圖,發現該相圖與水的相圖極為相似,同......
2023年10月4日,《NationalScienceReview》期刊在線發表題為《DecodingEffectsofPsychoactiveDrugsinaHigh-DimensionalSpac......
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也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簡單的元素。在常溫常壓下,氫以氣態分子的形式存在。然而,在一些極端的條件下,例如巨行星內核、聚變實驗中,稠密的氫(或其同位素)表現出更加豐富的相圖,其中可能包......
中新網南京10月2日電(記者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日消息,北半球金秋十月,成為星空愛好者的黃金季節。天宇在十月期間迎來群英“接檔”:金星合月、日環食、獵戶座流星雨極大、金星西大距、土星伴月......
嫦娥激光三維敏感器工程樣機測試。 本文圖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承擔“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科學與工程載荷研制任務,為世界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研制量子密鑰通信機、量......
金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影響其大氣演化的重要因素。雖然金星沒有內稟磁場,但是太陽風與金星大氣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感應磁層。感應磁層和磁鞘的磁場的三維形態關系著太陽風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