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號(1999年11月)
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此外,還搭載了有利于心腦血管疾病藥物開發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神舟一號科研實驗相對較少,但自此開啟的“太空誘變育種”實驗影響深遠。
什么是太空育種?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就是將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無法模擬的環境(高真空,宇宙高能離子輻射,宇宙磁場,高潔凈)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太空育種具有有益的變異多、變幅大,以及高產、優質、早熟、抗病力強等特點。
神舟二號(2001年1月10日)
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第一次全系統執行在軌飛行試驗任務,中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比如開展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是中國航天領域首次進行多物種綜合性生物學研究。
神舟三號(2002年3月25日)
中國飛船第一次搭載生物樣品,包括一種被稱為Monascus的生物菌株,果蠅、靈芝、烏龜的心臟細胞、大白鼠腿的脊髓神經組織等20種生物樣品。
重點進行了空間生命與空間材料科學領域的相關實驗,這些研究成果對于獲取以至生產高純、高效的生物制品和進行生物藥品研制具有重要意義。
神舟四號(2002年12月30日)
首次將杜康酒曲及植物種苗紅豆杉的組胚試管苗帶上了天。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實驗和空間生物大分子和細胞的空間分離純化實驗可以為空間制藥和培育生物新品種探索新的方法。
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
搭載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以載人為主要任務,科學實驗較少,其軌道艙運行100余天,神舟五號軌道艙開展了空間環境監測、空間定位等科學實驗,獲得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科學數據。
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
搭載的生物菌株、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用于太空育種實驗。并且是中國第一次實現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以航天員本身作為生理試驗的對象,考驗人體在太空環境中的新陳代謝情況。同時也是中國首次在自己的載人航天任務中進行航天醫學空間實驗研究,為人類將來在太空生存的航天醫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推薦:太空致命射線致基因突變
神舟七號(2008年9月25日)
搭載物品包括微生物菌株和雜交水稻。其中微生物菌株包括靈芝等;雜交水稻包括“洲A”和“洲B”兩種。同時釋放了伴飛小衛星,以及進行了固體潤滑材料外太空暴露試驗。
神舟八號(2011年11月1日)
搭載共有33種生物樣品,其中包括桂花樹、羅漢果和蘆竹,河北懷來縣的葡萄種子,以及“日本晴”的水稻品種。“神八”以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為主,搭載了中德合作的有效載荷。有效載荷是中德合作的生物培養箱,是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的一個改革。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里面首次開展空間應用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
此外,在神八中還搭載了一種奇特的蠕蟲——秀麗隱桿線蟲。為什么要選擇線蟲上天?一是因為線蟲在-80℃長期凍存后仍能恢復活力,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低溫凍存的多細胞真核動物。線蟲在逆境時進入休眠期,像熊冬眠一樣,不發育、不吃東西,時間可以長達2個月左右。二是線蟲基因組很小,僅為人類基因組的3%,但有約40%的基因與人類同源。據科學家們說,線蟲身上很多調控發育的基因和人類很相似,一旦研究清楚在空間輻射環境或空間輻射和微重力同時存在的環境下,線蟲的這些基因是如何變化的,將給航天醫學及空間輻射損傷預警做出巨大貢獻。
神舟九號(2012年6月16日)
航天員承擔15項航天醫學相關空間實驗。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這其中最主要的實驗有5項。
——航天飛行對前庭眼動、心血管及腦高級功能影響研究。這是我國在微重力環境下首次進行的系統(人體)生理學研究實驗。
——失重生理效應防護的細胞學機制研究。實驗的目的在于探討失重條件下整合素與細胞因子對成骨細胞的調節作用。
——空間骨丟失防護技術研究。在組合體飛行階段,航天員將采用對人體無損、高效、耗能低、重量輕、體積小、使用方便的力刺激儀進行力刺激防護,增加骨間隙液流增強骨細胞活性,從而達到對抗空間骨丟失的效果。
——在軌有害氣體采集與分析。通過分析目標飛行器艙內的空氣質量,對目標飛行器內的微量有害氣體進行評估,了解飛行器內污染水平。
——航天員在軌質量測量。神九任務中,3名航天員將使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自主研制的質量測量儀對人體質量進行測量。
2月3日,新華社受權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簡稱《一號文件》),對生物育種產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生物......
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
太空也可以種植瓜果蔬菜,味道還很不錯;運載火箭不僅可以安全回收,還能重復使用;采用電推進既能節約成本,又能延長衛星壽命……作為中國航天的發源地,北京聚集了全國主要的航天機構和最完整的產業鏈,也是全國商......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給航天工作者回信、致電,同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天地通話”……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全年......
近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北京開艙,云南省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陜西榆林市政府、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農發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等單位搭載的作物......
中新網三亞2月24日電(記者尹海明)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唐浩23日在三亞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生物育種專區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入試運行,目前已有10家單位入駐。這是我國第一個生物育種......
6日凌晨升空的“實踐十號”衛星,搭載了來自內蒙古的牛、羊等家畜的體細胞、干細胞、精子等材料,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太空進行家畜航天生物育種實驗。內蒙古賽科星家畜種業與繁育生物技術研究院開展的這項以體細胞、干......
“如果我們陷入‘轉基因安全問題’之爭而止步不前,將失去難得的發展機遇。這不僅會讓我國的生物育種技術與市場受制于人,農業生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在日前舉行的中科院機關轉基因科普報告會上......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這一預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美國《科學》周刊評選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2014年,科學家們在衰老......
“深圳土地資源有限,有一定的種業基礎,2009年開始,我們更加意識到做農業肯定不能做傳統農業,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亮點。”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現代農業處處長鄭璇告訴記者,2009年深圳率先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