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先進制造仍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工業基礎存在短板、高端人才短缺、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等方面
當前,我國科研方面主要以模仿和跟蹤為主,原創性成果較少,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高層次人才仍然稀缺
中興事件給中國敲響了警鐘,現在必須摒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做法,痛下決心、堅持不懈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
近日,美國商務部禁止美企向中興通訊公司出口產品,引發了人們對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的關注。業內人士稱,“禁售令”既透露出美國對中國邁向高端制造的焦慮,也警示我們要正視自身存在的短板和高新技術領域的差距。
經濟學家張連起認為,中國“缺芯”困境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國制造夠大而不夠強的現狀。其實,無論是芯片,還是被視為飛機、汽車“心臟”的發動機,都折射出了我國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短板。今后要破解“缺芯少心”之痛,關鍵在于創新,在于加快突破核心技術,鑄就“國之重器”。
1.創新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數據】
據統計,2017年,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達1.75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的比重達2.12%,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角,2017年,源于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已近八成。“華為去年研發投入占營收的15%,達800多億元,今年預計將超過1000億元。”華為企業業務全球營銷總裁邱恒說。
360度柔性屏、C919飛機模擬艙、5G網路智能機器人、無人機快遞平臺、智能診療系統、無人超市、虛擬現實智慧教室……在日前舉行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讓參觀者贊嘆不已。
峰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占GDP的比重達到32.9%;大數據核心產業規模為234億元,同比增長39%,大數據應用正在從互聯網、電信、金融、交通、醫療等領域向傳統領域拓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5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
專家表示,如今,我國在平臺、應用創新以及集成創新方面能力持續增強,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我國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創新的中國,正在給世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動能新產業茁壯成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創新引領發展作用更加凸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興動能茁壯成長。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超過10%。移動終端、數字消費、線上支付等技術日臻成熟,有效帶動了平臺經濟、智能經濟發展。
2.核心技術能力仍存短板
【現狀】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熱鬧”的背后,也面臨著“高端產業低端化”等問題,并有投資過剩的隱憂,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患也逐步顯現,小、散、弱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認為,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弱是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短板問題。
其實,不只是機器人產業。有專家指出,在高端數控機床產業,我國同樣仍未掌握一些真正的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一些關鍵部件對進口依賴嚴重……這是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面臨矛盾和困境的縮影。
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坦言:“我們在芯片設計、制造等方面確實存在短板,特別是制造環節相對較弱,部分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沒有完全掌握。”在近日舉行的2018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一位中國參展商也表示,在制造業上,我們還存在短板,一些核心部件的研發技術并沒有掌握。
先進制造,是制造業中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也是價值鏈上高利潤、高附加值的領域。有研究顯示,美國先進制造領域年人均產出是非先進制造領域的2倍,每個先進制造崗位可帶動供應鏈上3.5個工作崗位。
工信部副部長羅文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先進制造仍然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工業基礎存在短板、高端人才短缺、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發展環境亟待優化等方面。加之國外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化的生產網絡和組織模式,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掌控價值鏈高端環節,我國先進制造發展面臨被“低端鎖定”的風險。
“我國集成電路芯片、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高端傳感器等技術領域明顯落后。”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表示,當前,我國企業創新觀念需要提高,創新能力需要加強,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未來,應加大創新生態鏈的建設和完善,特別是在關鍵技術領域具備原始創新實力。
寧吉喆指出,當前,我國科研方面主要以模仿和跟蹤為主,原創性成果較少,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高層次人才仍然稀缺。2017年,最能衡量核心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占全部專利的比重不到40%和20%;目前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1000人左右,遠低于高收入國家4000人左右的水平。要轉變這種不利局面,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全方位創新。
3.原創成果期待重大突破
【案例】
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新大陸集團發布了全球首顆數字公民安全解碼芯片和數字公民安全碼。據介紹,數字公民安全碼是在通用二維碼上創新“復合賦碼”技術研發的防篡改、防偽造、防抵賴的安全二維碼,它與數字公民安全解碼芯片一起,為數字公民技術的應用提供安全保障。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近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與學生、企業家對話時表示,美國搶占了芯片研發的先機,芯片市場完全由美國人控制,“如果他們突然停止銷售芯片,意味著什么,你們心里清楚”。中國、日本等國家需要開發自主半導體技術,以擺脫美國對全球芯片市場的控制。
“中國只有兩種云,一種是拿來主義的云,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云。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遠。”阿里云副總裁李津說,目前,阿里巴巴正在自主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加速打造芯片競爭力。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葉甜春表示,中興事件給中國敲響了警鐘,現在必須摒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做法,痛下決心、堅持不懈把關鍵技術設備掌握在自己手上,否則會持續受制于人。
“中國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只有科技這塊‘骨頭’足夠硬,我們才有機會與國際巨頭平等對話。”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馬化騰說。馬云認為,核心技術并不是高不可攀,大企業要有大擔當,掌握核心技術也是大企業當仁不讓的責任。
那么,應如何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我國有規模雄厚的產業優勢,制造業需求潛力大,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及人才資源優勢,“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辦法應對創新發展過程中的沖擊和干擾”。
羅文表示,當前要突出抓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面向行業關鍵共性技術,解決行業反映突出的專用設備、材料、工藝等共性問題,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的“死亡之谷”。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先進制造業快速健康發展。
11月28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建設主體工程“進度條”正全力推進,關鍵子系統和大型測試平臺研制取得階......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有望在2023年塑造世界面貌的8大科技趨勢。人工智能無處不在2023年,人工智能進一步滲透于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企業可以利用無代碼人工智能創造更智能......
以色列的科學家們創造了第一個旨在對抗癌癥的納米機器人抗體,首次人體試驗將很快開始,將確定這些抗體的效果如何。這些特殊抗體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們被編程來決定腫瘤周圍的細胞是"壞"還是&......
11月16日,第十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以下簡稱“科博會”)在四川綿陽開幕。本屆科博會以“科技引領·創新創業·合作共享”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展示重點領域科技自立自強成果,展......
2022年中科院分區表即將公布。據官方透露,今年的中科院分區表“預計11月底或12月初上線”。(之前幾年基本都在12月末,甚至次年1月)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分區表將會有較大變化。從今年開始,分區表將只發......
經過10年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上海師范大學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從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并通過雜交實驗,有效提高了現代玉米的蛋白含量,這一成果11月1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14日對外表示,最新測年研究可有望解決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的瓶頸問題。日前,由青海鹽湖所和蘭州大學合作的研究——復雜沉積物的單顆粒釋光測年研究取得新進展。鹽湖作為工業和農業生產所......
地球環境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回顧介紹老一代科學家的科研工作事跡。學習參觀老一代黃土研究科學家的事跡展覽。照片均由張行勇攝1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和腦科學與教育創新研究院教授蒯曙光團隊利用虛擬現實結合計算建模方法,巧妙地對人類社會行走行為進行了量化,并進一步設計出基于人類行為特性的算法,顯著提升了機器人的擬人......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京區院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并講話,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主持會議,黨組成員、秘書長汪克強出席會議。座談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