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基礎性研究,是深圳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每到傍晚,匯集了一大批摩天大樓和“超級總部”的深圳灣就會燈火璀璨,這與30多年前的圖景相比,已是霄壤之別,甚至與5年前相比,都是“煥然一新”。深圳灣正迅速崛起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顆創新明珠。
從要素集聚到生態躍升,深圳灣的創新發展可謂是近年來深圳以超前理念布局創新產業、營造創新環境,實現從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轉變的一個生動注腳。
圖為徐揚生校長向阿龍·切哈諾沃教授贈送禮物。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提出:深圳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科技、產業、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著力構建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協同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金融支持”的創新全鏈條,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活力之都。
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歷史使命。這座已經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正在“高位過坎”的超大城市,又將如何進一步強化創新優勢,助推創新要素高效轉化成創新價值,并為全球創新生態體系探索出中國路徑?
1、攻堅源頭創新
一年半落戶6家諾獎科學家實驗室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實驗室、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科比爾卡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
“諾獎得主在深圳扎堆了!”從2016年10月至今,短短一年半時間,深圳已先后設立6家諾獎科學家實驗室。他們的聚集為深圳探尋更前沿、更尖端領域,提供了重要支撐。
關注源頭創新,是深圳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一直以來,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圳的創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毋庸置疑。但相比之下,基礎學科和源頭創新則是一塊不容回避的短板。
在此背景下,立足源頭創新,為實現創新能力再突破,2017年深圳全面啟動“十大行動計劃”,并組織開展重大項目技術攻關,積極籌建了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組建基礎研究機構3家、制造業創新中心5家、海外創新中心7家,新增福田區、騰訊等3家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新設立新型研發機構11家和創新載體195家。目前在深圳,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和國家基因庫建成使用。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到1617家,其中國家級110家,覆蓋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成為集聚創新人才、產生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
面向未來,深圳堅定不移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之都。2018年1月召開的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以規劃建設國家級綜合性科學、技術中心為抓手,加快推動創新能力再突破。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機構,爭取若干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落戶,集中力量打造大科學裝置群。
與此同時,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提出建議:“希望在國家實施‘十三五’科技規劃過程中,支持深圳更廣、更深地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計劃。”
“深圳最初的定位是經濟特區,并沒有布局大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的平臺,但如今,深圳作為南方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對外開放的重鎮,所承擔的角色與使命和原來不一樣了。”劉若鵬說。
圖為深圳國家基因庫。重大基礎研究設施是源頭創新的重要載體。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2、緊盯新興經濟
培育“獨角獸”壯大“500強”
源頭創新之外,多年來,深圳經濟能夠實現有速度有質量的發展,還得益于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走向,一次又一次地踏準了新經濟、新產業、新技術的節拍。
走進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智園的研發中心,仿佛進入了機器人的王國。“研發人員幾乎人手一臺測試機器人,隨時測試。”優必選副總裁和研究院執行院長龐建新告訴記者。在優必選,研發人員占比超過40%。
優必選僅用了6年時間,就成長為估值超過4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也是國內首家實現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公司。
從南山智園向南出發,大約30分鐘車程,位于高新區聯合總部大廈的是另外一家“獨角獸”企業——奧比中光也憑借“黑科技”頻頻刷爆網絡。
在展廳里,記者看到,奧比中光的3D傳感技術已被應用在多個領域:機器人、智能家居、汽車輔助駕駛、3D刷臉支付、體感沉浸式游戲……成立于2013年的奧比中光,正憑借自主研發的3D傳感攝像頭成為亞洲唯一量產消費級3D傳感器的公司,也是繼蘋果、微軟、英特爾之后的全球第四家。
“當每一波新經濟浪潮襲來,都有一批深圳企業站立潮頭,深圳才算是成色十足的創新之都。”對于創新之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憧憬,但是對于這一點,很多人都有共識。
以實施新經濟培育壯大工程為抓手,深圳不斷加快推動創新經濟再升級。根據相關計劃,深圳將在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業態新模式搶先發力,構建新經濟發展政策體系,加快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壯大“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新增一批“獨角獸”企業和若干家世界500強創新型企業。
今年,深圳將出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成立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規劃建設石墨烯產業基地,培育第三代半導體、新材料等創新型產業。
3、營造創新生態
實施最嚴格知識產權保護
要素集聚之外,良好的創新生態,一直被認為是深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知識產權到底有多值錢?侵權產品或者商品的非法經營額如何認定?賠償金額又該怎樣計算?2017年10月,《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送審稿)》公開征求社會意見。這意味著,深圳經濟特區將立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根據該條例,被認定存在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單位或個人,將在3年內不得承接政府投資項目、不得參與政府采購,也不能獲得政府的獎勵、資助等。對于惡意侵犯知識產權的,還規定了最低5萬元的處罰標準。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高水平打造知識產權強市,是深圳實施創新生態營造行動計劃、加快推動創新生態再優化的重要舉措之一。
事實上,自2016年以來,深圳先后制定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發展、醫療衛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不斷優化創新生態。
為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之都,加快推動創新生態再優化,深圳還提出,要加快建設科技金融示范市,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轉化+金融支持”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2018年3月26日,深圳市天使母基金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出資設立,首期規模為50億元。天使母基金將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和財政資金引導放大作用,滿足深圳企業早期融資,助推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助力深圳打造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
接下來,深圳還將出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措施,探索設立科技金融租賃和科技保險公司,制定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專項政策,以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初創期、種子期企業,加快建設風投創投中心城市。
“改革是土壤,創新成果是花朵。”采訪中,不少觀察人士表示,如今的深圳,正像一塊磁石,把所有創新資源都吸引過來。進入“深水區”,深圳如何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以“鏈式躍升”賦能未來,令人期待。
代表建言
深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深度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
對于深圳將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活力之都,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深圳的全國人大代表共同聯名提交的一份建議,給出諸多寶貴經驗。
這份《關于在深圳建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議》呼吁,在深圳建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議認為,此舉不僅有助于國家創新戰略力量的區域布局,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一個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科技創新活動集中、科技創新實力雄厚、創新成果輻射廣闊、創新范式自我迭代、在全球創新價值網絡中持續占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現代化國際化協同創新區域,還能有效發揮深圳改革開放前沿、市場機制完善、新興產業發達、創新創業活躍的優勢,以產業創新牽引技術創新、帶動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孵化技術創新、催生新興產業。
建議指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世界科學技術前沿,有效整合粵港澳三地高端創新資源,結合深圳本地區的學科基礎布局一批前沿和交叉學科平臺建設,推動在信息通信、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深海探測等領域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學科集群。具體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建議支持深圳建設多層次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深圳以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和支撐重大科技突破為目標,在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材料科學等重點方向和優勢領域,穩步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建議支持深圳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載體。建議參照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模式,懇請國家科技部等相關部委與深圳建立部市會商機制。
三是建議支持深圳深度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希望在國家實施“十三五”科技規劃的過程中,支持深圳更廣、更深地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進一步發揮深圳在科技和產業結合發展上的成功經驗,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四是建議支持建設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創新中心。支持深圳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構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系統提升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協同創新能力。
五是建議支持深圳在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國際合作等領域先行先試。支持深圳全球遴選和發掘前沿領域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企業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招聘、科研資助制度。完善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居留制度,在申請永久居留、延長居留期限、過境免簽、聘雇外籍家政服務人員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構建便捷高效的創新要素出入境通道,提升與全球創新網絡節點的交流可達性。
5月7日,華南理工大學-廣東保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倫電子)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暨聲光電視訊設備技術交流活動在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舉行。活動上,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徐向民,保......
細胞培養中的無菌技術無菌技術事細胞培養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保持實驗無菌性、防止污染對于保證細胞狀態、維持實驗結果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而言,都有著重要意義。污染會嚴重影響實驗結果,危及整個實驗的完整性。......
各市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創新戰略部署,系統構建以省實驗室為核心、省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省級實驗室體系,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更好地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4月11日上午,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到湖北九峰山實驗室調研,并出席湖北實驗室建設推進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加壓奮進、攻堅突破......
4月11日上午,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到湖北九峰山實驗室調研,并出席湖北實驗室建設推進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加壓奮進、攻堅突破......
2023年3月23日,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市計測院)與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默飛世爾)共建的“集成電路檢測技術應用示范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上海張江舉辦。賽默飛色......
摘要:國外頂尖國家實驗室建設的主要特點包括:關鍵實驗室由國家部委直接管轄,實施實驗室主任負責制;人均研發經費較多,非競爭性經費遠多于競爭性經費;實驗室人數由研究需求決定,但總體規模效應明顯;人事管理靈......
據《科學》報道,目前,全球各地研究已知最致命病原體的高密封實驗室數量正在激增。一項新分析警告說,越來越多的實驗室正在增加意外釋放或濫用埃博拉病毒和尼帕病毒等病毒的風險。德國里姆斯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數......
為進一步優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布局,引導高校面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技術,開展有組織科研,匯聚和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區域發展需要,教育部于2021年啟動首批“十四五”......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通知,擬開展2023年度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申報工作,申報時間為2023年3月15日—5月15日。市監科財函〔2023〕56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