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衛星觀測數據,美國研究人員揭示了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交鋒”后在電子尺度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為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大氣免遭太陽風“傷害”提供了新證據。
太陽風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地球繞太陽旋轉過程中,會穿過太陽風。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遇處會形成激波,被稱為弓形激波,看起來就像破浪前進的摩托艇前方形成的弓形波浪。
研究人員此前推測,弓形激波將太陽風的能量轉化為熱能,存儲在電子和離子中,這才讓地球免遭災難。最新一期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發表的一項研究說,借助美國航天局“磁層多尺度任務”衛星系統的觀測數據,他們首次揭示了這一過程如何發生。
由馬里蘭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顯示,太陽風中的電子與弓形激波相遇時,會立即被加速,使電子流變得不穩定而發生崩解。崩解過程又導致電子失去高速,并將其動能轉化為熱能,整個過程僅90毫秒。
研究人員說,這一研究對理解地球磁場和它如何保護地球免遭有害粒子與輻射危害提供了新證據,對衛星發射、太空旅行和未來人類探索其他行星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上獲悉,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這些成果涉及月壤樣品基本特性和新物質、月球火山活動歷史及年輕火山活動成因、月球水和揮發分的含量與來源......
前人通過對遙感光譜探測的研究發現,月表OH/H2O的含量與緯度可能存在正相關性,即從赤道向兩極,隨著緯度增加水含量逐漸增加,在極區達到最高值。有研究還發現,月表同一地區早中晚水含量有明顯變化。例如,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深空探測實驗室教授陸全明和王榮生研究團隊,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的直接證據,揭示了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發生率和背景太陽風風速的關系,證實了湍動磁場重聯......
通過比較進入磁層之前、期間和之后月表水含量的變化,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團隊證實了地球風(主要是來自地球大氣層的氧、氮、氫等離子)可以補充月表蒸發的水。因此,除了太陽風,地球風同樣可以與月球表面......
磁洞是空間等離子體中的一種重要結構,因為磁場強度有明顯的下降因此被稱為“洞”。大尺度磁洞的起源一直是個謎。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利用帕克太陽探測器(PSP)衛星和日地關系探測器-A(STE......
行星空間環境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外部太陽。除太陽輻射外,太陽還會以“太陽風”的形式不斷地向外噴射出速度高達400km/s左右的高速等離子體流(主要由質子、電子和少量α粒子組成),“凍結......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5日發表的一項地球科學模型,首次詳細分析了地球早期磁場是如何產生的。地球的磁場已經運行了至少34億年,而它的起源卻一直未知。磁場其實也是地球最神秘的特征之一,它對所有生命體都至......
一架掠過太陽的探測器對太陽風的誕生地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最佳觀測。太陽風是從這顆恒星向外噴涌出的帶電粒子流。太陽風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可能對宇航員安全、無線電通信、GPS信號和地面電網等產生影響,但科......
11月18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標志性設備“圓環陣太陽風射電成像望遠鏡”在四川省稻城縣傍河鄉和色拉鄉交界處開工建設,預計于2021年前后建成并投入科學觀測。圓環......
美國研究人員借助計算機模擬發現,借助太陽風有望在月球表面制造水,這將為未來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便利條件。太陽風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美國航天局20日發布新聞公報說,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程序,模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