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已按照立項程序經過嚴格論證和審議于近日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范式,提升中國科學院乃至國家層面地球科學領域數據資源的集成共享與挖掘分析能力,在資源環境、海洋、三極、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安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地球大數據技術創新、重大科學發現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觀決策支持,全面提升該領域在國家技術創新、科學發現、宏觀決策和社會公眾知識傳播服務等方面的重大成果產出。
專項將以目標導向進行任務分解和項目設置。圍繞專項目標,結合頂層設計,按照專項論證確定的總體實施方案框架,專項共設置九個項目,包括:CASEarth小衛星,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數字一帶一路,全景美麗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三維信息海洋,時空三極環境,數字地球科學平臺,CASEarth科學工程總體。每個項目下設若干重點研究方向,重點研究方向分為定向委托和自由申請兩類。定向委托重點研究方向是針對已有較好基礎的研究方向,委托相關課題組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自由申請重點研究方向是支持研究人員在專項資助方向內圍繞目標自主確定技術路線,開展創新性研究。兩類任務均由專項總體組根據任務性質,結合評議專家意見最終確定,并報請院主管業務局批準后啟動實施。
此次擬對“數字一帶一路”、“全景美麗中國”、“數字地球科學平臺”3個項目的部分重點研究方向進行公開招標。
一、申報范圍及研究內容
(一)數字一帶一路項目
項目聚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我國一帶一路建設決策需求,以地球大數據信息挖掘為主線,建立一帶一路區域多要素、多時空、多維度綜合地球大數據庫;建成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國際卓越研究中心網絡,協同揭示區域地球系統整體動態規律,認知一帶一路資源環境格局與發展潛力;建立面向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區域空間評估指標體系,實現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進程綜合科學監測;建立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提供四大專題方向的決策支持信息,實現常態和應急模式的宏觀決策支持服務。
招標重點研究方向: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指標選擇與示范
開展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指標選擇及決策支持模型構建的全過程研究,實現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執行情況的度量和監測示范。
(1)研究內容:根據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的特點,研究可持續發展目標重點指標的選擇方案,構建簡潔有效的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空間評估指標體系,開展地球大數據為基礎的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執行情況的度量和監測示范,實現一帶一路科學數據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信息轉化,通過構建適用于固定周期和應急狀態雙模式下的決策支持模型庫,為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提供模型支持。
(2)研究目標:建立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空間評估指標體系,研發以地球大數據為基礎的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模型。
(3)考核指標:結合專項已有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資源,針對不少于8個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和33個指標,制定重點指標選擇方案,建立1套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空間評估指標體系;在不少于8個地區,實現一帶一路科學數據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信息轉化的典型示范;建立可交叉集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氣候與災害、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4大領域信息的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執行情況度量監測的決策支持模型庫;提供固定周期和應急狀態2類模式的一帶一路地球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的集成模塊。
(二)全景美麗中國項目
項目面向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資源環境本底分布與格局、清潔空氣與環境健康、生態文明建設、區域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大數據驅動的美麗中國全景評價與決策支持研究前沿,著力破解國家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緊缺、自然災害頻發等關系全局和制約長遠發展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在多角度、多維度、多環節、多因素、多層次的視角下,以地球系統科學和人-地關系理論為指導,開展基于大數據的資源環境本底分布與格局演變、清潔空氣與環境健康、生態文明建設、區域發展與智慧城市以及“全景美麗中國”評價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和開發,能夠全面展示“美麗中國”的本底特征、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發展等專題情景,對全國及典型區“美麗中國”建設現狀及未來情景進行評價與預測,為美麗中國建設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提供政策建議。
招標重點研究方向一:清潔空氣驅動機制及其時空變化
(1)研究內容:根據東亞地區的地形和天氣氣候特點,對WRF模式進行本地化的調優;并通過增量同化中國區域加密觀測資料,建立適用于中國的高分辨率環境氣象預報系統并提供環境氣象要素的7天預報場。基于WRF氣象預報模式和NAQPMS空氣質量模式,根據典型氣象場和排放源,構建高分辨率(不低于10公里)的過去20年大氣環境關鍵組分模擬格點數據集,并評估近20年氣象要素、排放變化對我國大氣環境歷史變化的影響,闡明我國省市間污染物跨界輸送影響。
(2)研究目標:通過開展長時間序列的大氣環境關鍵要素的數值模擬實驗,揭示我國大氣環境歷史變化趨勢,闡明我國省市間跨界輸送影響,量化大氣污染傳輸貢獻量,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模式的模擬預報效果。基于區域尺度氣象模式WRF和嵌套網格空氣質量模式NAQPMS,構建時間尺度2000年~2020年、空間分辨率不低于10公里的歷史時期高時空分辨率網格化氣象、污染三維空間模式數據集,并為ChemDAS同化系統開展污染再分析數據集的構建提供高分辨率的格點化數值模擬結果;基于WRF的快速循環同化預報系統,構建環境氣象要素高時空分辨率7天預報場。
(3)考核指標:建立適用于中國的高分辨率環境氣象要素實時預報系統(為空氣質量模式實時提供中國區域未來7天環境氣象要素預報場)。形成近20年中國區域大氣環境關鍵組分模擬格點數據集(不低于10公里)、中國大氣污染物省市間相互傳輸貢獻量格點數據集以及中國區域環境氣象要素客觀分析數據集(不低于10公里)。
招標重點研究方向二:農業產需結構優化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評估
(1)研究內容:面向農業產需結構調整和糧食質量安全的國家戰略,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構建農業生產結構時空數據庫、大宗農產品消費結構時空數據庫、大宗農產品典型重金屬含量及其人群暴露風險時空數據庫,分析我國大宗農產品質量安全、消費結構以及農業生產結構的時空格局及其演變規律,提出生產需求協調、質量安全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優化路徑,為“三生”空間優化決策及全景美麗中國建設提供農業生產消費領域的關鍵數據支撐。
(2)研究目標:面向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迫切需求,解決“三生”空間統籌優化過程中大宗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宗農產品供需、農業生產結構布局等問題,建立我國大宗農產品中典型重金屬含量、流通消費數據庫,構建我國主要農業生產結構(種植業和畜牧業)以及種植業內部結構(口糧和飼料糧)數據庫,對大宗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風險等級評估,提出適應消費端的大宗農產品國內及國際供需均衡路徑優化方案及不同尺度的農業生產結構優化方案,建立結構合理、高效安全的農業生產示范模式,為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3)考核指標:形成大宗農產品典型重金屬含量數據庫1套,大宗農產品供應流通消費數據庫1套,農業生產結構數據庫1套;同時提供全國代表區域示范應用案例不低于2個。
(三)數字地球科學平臺項目
項目面向國家宏觀決策、交叉科學研究和社會公眾服務的需求,構建國際領先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實現對地球大數據的綜合高效集成管理與信息服務,研發跨平臺、跨設備多種模式的地球資源環境與生物生態主題網絡化展示與綜合分析系統,具備強大震撼力展示,以及沉浸式、交互式科學分析和決策支持能力。
招標重點研究方向:地球大數據專題應用模型插件化集成與服務
實現支持專項綜合展示與決策分析的各類專題應用模型與系統快速部署、管理及服務等底層支撐。
(1)研究內容:根據項目需求,針對各類專題應用模型,研究專題應用模型集成規范和機制,研究開放平臺架構體系,研究各類應用模型的持續快速集成方法;研究各類專題模型觸發式啟動、自動化運維、關系發現和故障自動恢復等技術和方法;研究插件化應用模型集成管理和同一數字地球環境下多類型專題模型的疊加技術。
(2)研究目標:以支撐數字地球平臺決策支持、綜合展示、網絡服務及科學發現為目標,圍繞平臺對模型及其支撐數據、關聯關系等資源統一集成與服務需求,研究彈性可擴展數字地球信息集成與服務體系架構及相關資源高效組織與服務方法,研究跨領域、異架構、多版本多類應用模型與系統的集成部署與應用技術,提供多級應用系統的即時部署與調用,支持地球大數據在科學發現中的應用。
(3)考核指標:應用模型服務調用延遲小于1秒;基于指標監控的應用模型資源自動彈性伸縮時間小于1分鐘;支持應用模型服務管理規模達萬級;服務資源目錄檢索響應時間為秒級;應用模型升級、回滾時間為秒級。
二、申報要求
1.專項招標按照重點研究方向形式申報,每個重點研究方向原則上只支持1項,設1名負責人。
2. 重點研究方向的執行期限為五年。申請團隊根據擬承擔研究任務的實際需求提出經費五年概算申請,并給出前兩年的預算,總體組將依據專項總體任務安排確定經費量。
3. 重點研究方向的申請人申報要求如下:
(1)申請人應是中國科學院院屬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具備正高級或副高級職稱,在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前期基礎和成果突出。要求每年應保證2/3以上時間用于專項研究。
(2)每位申請人限申報1項研究任務,申報內容符合本招標指南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考核指標。
(3)申報單位對申請書內容和申請人員資格需進行嚴格審核,每個申報單位在同一重點研究方向限申報1項。
(4)申請人需簽署承諾書,具體見附件1。
4. 專項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科技成果及所形成的知識產權,由專項依托單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與任務承擔單位共有(具體共有方式、份額比例根據具體項目及雙方貢獻大小在相關合同中另行約定),并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統一管理。各類科技成果的發布、使用、轉讓等,應按照任務書及相關合同約定的知識產權歸屬及權益分配原則進行處理。
5. 專項形成的研究成果在論文發表、專著出版、ZL申請、獎勵申請時,應標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資助”及專項編號,代表性成果應標注在第一位。英文標注“Supported by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rant No. XDA19*”。
三、申報書撰寫要求
1.按照附件2中的申請書格式撰寫,要求文字精煉,數據真實、可靠。
2.申請材料使用A4紙、雙面打印并左側平裝成冊,同時附上電子版。
3.申請材料應有申請人和申請單位法定代表人簽字并加蓋公章。
四、申報受理與遴選
1.申請書由研究單位分類匯總、審核并加蓋本單位公章后,一式2份,連同匯總的電子版文件(光盤或E-mail至聯系人郵箱),請于2018年6月14日前送(寄)至郵寄地址,同時請提交申請匯總表電子版和紙質版1份。逾期不予受理。
2.申請受理后將進行形式審查,如申請內容不符合專項研究目標和支持方向或有違反有關規定等情況的,不予受理。
3.通過形式審查的申請書將由專項組織專家進行書面評審,通過書面評審的候選項目進行現場答辯。答辯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五、聯系方式
1.郵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鄧莊南路9號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
郵編:100094
2.聯系人:閆冬梅 010-82178960 yandm@radi.ac.cn
附件:
1月29日,“一帶一路”中阿國際交流會議在南昌正式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江西與阿聯酋大學共建數字孿生與智慧低碳聯合實驗室。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主任周建國表示:“我們將與華東交通大學、阿聯酋大學共建數字......
12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亞歐大陸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本底數據整編與空間化處理”項目(以下簡稱項目)2023年度工作總結會和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
記者從商務部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我國與其它20個APEC經濟體不斷深化經貿合作,為建設亞太經濟持續貢獻中國力量。2022年,我國與APEC成員進出口總額為37390.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9......
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將于11月6日到7日在重慶舉行。10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以“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為主題,圍繞政府間科技合......
10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關于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說,中方將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同更多國家商......
10月17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中車旗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與塞爾維亞建設、交通和基礎設施部正式簽署了塞爾維亞高速動車組車輛采購商務合同,這......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就關于全面深化長三角計量一體化發展的問題征求意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市場監管局,華東國家計量測試中心: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
10月10日上午10時,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此前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有130多個國家代表確......
9月4日,第七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在京開幕。作為科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全球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大會以“數字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來自芬蘭、德國、英國、巴基斯坦等20余個國家約250......
8月21日至22日,“一帶一路”大健康論壇暨重組膠原蛋白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聯合主辦,并得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生物工程學會生物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