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瞄準前沿,持續探索
今年3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獎項每年僅授予5人。頒獎詞稱:“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20世紀80年代,張彌曼在研究一種全新的肉鰭魚類化石——“楊氏魚”時,發現一個不尋常的現象:“楊氏魚”身上很多特點和肉鰭魚類中的總鰭魚類很像,但卻沒有內鼻孔。
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是從總鰭魚類演化來的,而內鼻孔是魚類“登陸”時學會呼吸的關鍵構造。為什么這條“楊氏魚”沒有內鼻孔?之后,張彌曼又對國內外發現的若干種總鰭魚類化石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全都沒有內鼻孔。
張彌曼的研究動搖了權威理論,在國際古生物界引發強烈反響。由此,科學界開始重新審視四足動物的起源問題。她還與相關科學家一起提出另一種假說,即一種接近古總鰭魚類和肺魚類共同祖先的魚類是四足動物的祖先。
瞄準科研前沿、做開創性研究,提有價值觀點,是很多科研人員畢生的追求。湖南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能讓這片土地長出獨特而多樣的辣椒地方品種。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思考著:如果把外地辣椒優質品種引進來,與本地品種雜交,會有什么“化學反應”?
經過多年研究,鄒學校和他的團隊篩選出數百份優異種質資源,培育出豐富的辣椒品種。市場上買到的辣椒品種,很多來自于鄒學校團隊。
品種的性能通常會逐年退化。為了讓人們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地方都能吃上鮮辣椒,鄒學校團隊的品種培育工作從沒有停止。
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團隊總設計師、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認為,現代與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碰撞能夠產生美妙的火花。在這一理念指引下,他提出了“勝景幾何”思想理念。
李興鋼說,“勝景幾何”,就是“勝景”和“幾何”的有機結合。“勝景”包含人、景、界面以及敘事和隔離物等要素,展現的是與自然緊密相關的空間詩意;“幾何”與建筑本體相關,是結構、空間、形式等互動與轉化的基礎。
“‘勝景幾何’理念既是建筑師努力的方向,也是對當下缺失詩意的反思,亦是對自己關于理想世界營造努力的省問。”李興鋼說。
選擇挑戰,不畏艱辛
專注,往往是科研人員取得開創性成果的鑰匙。
張彌曼與魚化石結了一世情緣。在數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她經常背著30多公斤重的行囊在荒野間跋涉,尋找化石。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鄒學校就在國內率先系統性地開展了辣椒種質資源研究。30多年的堅守,他和團隊收集和保存國內外辣椒種質資源3219份,并建成了我國最大的辣椒種質資源庫。
鄒學校和團隊還在育種技術創新、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造性成果,帶領團隊育成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系列辣椒品種。而今,他和團隊培育的辣椒品種,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廣泛種植。
從事建筑設計20余年,李興鋼主持設計的項目不勝枚舉。績溪博物館、唐山第三空間綜合體、北京地鐵4號線出入站口、北京西直門交通樞紐、元上都遺址工作站……作為“鳥巢”的中方團隊總設計師,他承擔了體育場功能最復雜的底座部分設計工作。
2016年年底,時年只有47歲的李興鋼被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足見業界對他工作的肯定。
作為一名實驗病理、傳染性疾病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曾因抗擊非典而被人們熟知。但她更多的時間,是在為實驗動物這門“小學科”奔走。
“實驗動物科學是支撐學科,是‘無名英雄’,它默默無聞,卻為生命科學和醫藥研究的進步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秦川和同行正試圖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一學科的重要性。
創新,有時少不了“做點新東西”的追求。
讀博期間,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李賀軍做的是金屬鍛壓研究,但帶著“做點新東西”的念頭,李賀軍一頭扎進當時剛剛興起、頗具挑戰性的碳/碳復合材料新領域。
選擇挑戰就意味著艱辛。李賀軍和團隊走上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他泡在圖書館,如饑似渴地學習,啃著一本本艱澀的專業書,做著一本本筆記……“起初的半年,就是天天蹲圖書館、天天看書。”
有心人天不負。經過多年艱苦攻關,李賀軍帶領團隊在高性能碳/碳復合材料低成本制備與應用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他本人也成為我國復合材料領域領軍人物之一。
看輕榮譽,看重科研
面對成績,科研人員能夠淡然處之,因為他們更關注研究本身。
獲得“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殊榮后,張彌曼笑稱:“我成為科學家是歷史的偶然,榮獲這一獎項也是歷史的偶然,我只是比較早做了中國肉鰭魚類化石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而已。”
近年來,張彌曼把注意力轉到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魚化石上。她認為這些豐富、保存精良的魚化石,有助于揭開這一地區的“演化進行時”。
“我的課題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是我們團隊20多年的持續探索和攻關的結果。”每當有項目獲獎,李賀軍總要強調團隊的貢獻。
“國家發展離不開高端材料。”李賀軍說。雖然他帶領團隊在復合材料上做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但他認為,置身于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需要不斷設定新的目標、有新的超越,國家戰略亟需的下一代高尖端裝備的材料難題就能被攻克。“盡管攻關任務艱巨,但國家需求就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無論多難都得干下去。”
提到城市建筑,李興鋼憂心的是“千城一面”問題。“生活環境的過度人工化,讓人們遠離往昔的生活理想。在這樣的現實之中,我們應當思考:如何才能將人與自然和諧的傳統帶到現代城市和建筑中來。”
文化是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的“根”和“魂”。李興鋼呼吁,更加詳盡地研究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將城市空間營造得更有品質,更加適合人們的棲居、工作與生活。
今年4月26日,載有4條斑馬魚和金魚藻的小型受控生命生態實驗組件由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送往中國空間站問天艙的生命生態科學實驗系統的小型受控生命生態實驗模塊中,開展在軌實驗,目前已經過去了二十余天,科研人......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科學家領導的聯合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衰老》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脊椎動物種系調節與壽命、體細胞修復的復雜平衡之間存在新的聯系。該研究揭示了對脊椎動物壽命存在重要影響的因素。......
近日,科學家通過掃描3.19億年前的魚化石,發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完整大腦。該大腦及其腦神經約1英寸長,屬于一種已經滅絕的藍鰓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這項最新發現,為摸清當今主要魚類“鰭魚”的神經解剖和早......
一個多世紀前,一塊3.19億年前的魚化石在英國一煤礦中被發現。它的頭骨顯微CT掃描圖表明,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動物大腦。據掃描,該大腦及其腦神經大約有2.5厘米長,屬于已經滅絕的早期輻鰭......
一個多世紀前,一塊3.19億年前的魚化石在英國一煤礦中被發現。它的頭骨顯微CT掃描圖表明,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動物大腦。據掃描,該大腦及其腦神經大約有2.5厘米長,屬于已經滅絕的早期輻鰭......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取得了“基因單個位點敲除導致整個動物器官丟失”的創新性研究進展,揭示了海馬基因tlx1的特異性位點突變(tlx1A208T)調控......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孫自法)包括人在內的脊椎動物使用聲音通訊從何而來?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稱,這可能起源于4.07億年前的共同祖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演化研究論......
近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盧建國團隊成功構建脊椎動物基因組復制數據庫DupScan和一站式分析平臺,實現了脊椎動物基因組復制的的可視化分析。相關研究發表于NucleicAcidsResearch......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研究員林強團隊和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大志團隊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魚類恒溫與環境適應機制解析的最新研究進展,發表在T......
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對生活在太平洋沿岸水域的近三分之二巖魚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并揭示了導致它們壽命大相徑庭的一些基因差異。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科學》。太平洋巖魚是生活在從阿拉斯加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