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遇上科普,恰似氧化鈣碰到了水,化學反應非常激烈。科學熱點、健康知識、辟謠文章……一時間,你想知道的科普內容在這里應有盡有。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傳播渠道廣,這些互聯網與生俱來的傳播優勢給科普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
為了全面把握中國網民的科普需求,預判科普趨勢,中國科普研究所歷時三年,對互聯網科普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研究,發布了《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17》(下稱《報告》)。這個《報告》為科普工作者精準定位科普受眾、推送科普內容出謀劃策。
“信息社會已經走入數據時代,《報告》通過對互聯網數據的挖掘,記錄著我國科普工作在互聯網上的發展歷程。”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說。
弄清楚公眾需要什么科普內容
“傳統的科普方式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受眾主要是被動接收,主動性比較低。”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鐘琦一直從事科普信息化相關研究。她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互聯網的出現讓科普載體、受眾、作者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科普需求也從“你能給什么”轉變為“我想要什么”,“公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科普內容成了最重要的課題”。
鐘琦團隊通過中國網民的搜索行為來反映其真實的科普需求。他們在確定主題、種子詞的基礎上,以百度搜索為數據平臺,對相關數據進行抓取、分析,從而得出研究結論。“所謂種子詞就是數據抓取的一個標準,我們和科學家、技術人員進行反復討論,篩選出了一批普通群眾應該知曉的科學詞匯。”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黎明解釋說,“根據近年來的科普熱點,我們確定了健康醫療、食品安全、航空航天、信息科技、前沿技術、氣候環境、能源利用、應急避險8個科普主題,每個主題都有像白細胞、溫室效應、紅外線這類的種子詞”。
《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網民最關注的科普主題排名前三位是:健康醫療、信息科技、應急避險,其中健康醫療的搜索占比達53.78%;最關注的科學常識排名前三位是:生命與健康、地球與環境、物質與能量,其中生命與健康的搜索占比為65.62%。可見,跟人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知識是公眾最為感興趣的話題,這些數據為科普工作者今后選擇科普內容提供了依據。研究中還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女性群體的科普搜索意愿比男性群體更高,并且對養生、抑郁癥、宮頸癌等生理健康問題尤為關注。男性群體則表現出對飛行器、碳纖維等“黑科技”的癡迷。
“同時,我們還發現,很多時候熱點新聞中會涵蓋某些科普元素,在這些新聞播出后的兩三天內,公眾對該知識的科普需求非常強烈。”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艷麗舉例說,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人類兩次探索到引力波、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實現對接、“阿爾法狗”橫掃李世石……諸如此類新聞中包含的科學原理、前沿科技極大地激發了網民的科普熱情。
科普內容與新聞發布相結合是未來科普工作十分重要的發展方向。獨立的新聞報道或是單純的科普文章,傳播效果并不理想,但如果在新聞中穿插一些科普知識,再以短視頻、小動畫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加以呈現,效果就要好一些。這種新的傳播模式不僅讓公眾更容易接受比較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也達到了科普工作“蹭熱點”的效果。
要掌握發布科普信息的最佳時機
了解了公眾科普需求以后,什么時候是科普內容發布的最佳時間,給研究者們提出了新的課題。對此,2015年,中國科協、中國科普研究所就與新華網合作共同建設了科普輿情數據監測系統——科普中國實時探針,從而實現了對數據的實時獲取和在線分析。
研究表明,每天上午9點左右和下午3點左右以及每周三和周四是網民對科普信息關注度最高的時段,在此期間科普文章的閱讀量、轉載量和評論回復數都達到了一天或一周的峰值。從每月輿情熱度走勢來看,用戶在工作日通常生活比較規律,使用互聯網比較便捷,對科普信息的閱讀、分享、評論會較為活躍;周末時,用戶通常選擇休息、娛樂或者是看一些“輕新聞”,對科普信息的關注度會有所下降。
“這項成果對于我們在重要活動或是熱點新聞發布時機的選擇上,具有一定指導意義。”鐘琦以科普日為例介紹說,目前,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六是全國科普日,許多科普活動會在當天開展。“為了提升科普日的影響力,我們建議在9月的第三個周三和周四開始進行預熱宣傳,從而調動公眾參與當天活動的積極性,增強科普日的傳播效果。”
科普輿情監測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意義是針對網民的回復、評論,發現新的科普需求,從而進行二次傳播、深度解讀。“2017年12月,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成功,我們對2000條網民言論進行抽樣分析。”對于調查結果,王黎明介紹說,有24.8%的網民期待我國為全球大氣污染治理作出貢獻,有15.9%的網民表示對碳衛星的功能及意義有興趣,但也有20.6%的網民依舊吐槽霧霾。
通過對這些觀點的分析,正面也好負面也罷,都會得到新的科普方向。比如,碳衛星如何破解大氣污染問題、霧霾與碳排放的關系、航天技術的各種應用等,這種根據網友反饋細分出不同角度的傳播內容,加速了科普工作向精準化、精細化發展。
須明白科普形式要因人而異
我國早期科普讀物的目標對象是中小學生以及廣大農民、市民等群體,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到來以后,受眾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數據顯示,在移動端科普受眾中,超過57%的用戶來自23至40歲群體,18歲以下青少年占比較低;20至29歲網民占據了2016年中國網民科普搜索的最大份額,達43.82%。
此外,45.5%的移動端科普用戶具備大專及以上的教育背景,新科普的受眾已經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的特點,覆蓋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領、大學生、企業管理者、人文學者等。
“對于這類人群我們通常采用深度文章的形式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小學生、老人以及學歷較低的人群的科普需求。”在鐘琦看來,中小學生是一個社會化程度較低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小圈子”,用QQ交流而不是微信,身上流露著濃重的二次元氣息……“如果我們用他們的思維邏輯生產科普內容,用他們的語言制作科普視頻,傳播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雖然老年人對智能手機已不再陌生,但他們通過看電視獲取信息的習慣卻很難改變。在社區里安裝具有科普頻道的電視,會讓老人們在閑暇時掌握一些科學知識,這未嘗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科普手段。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活動并作“科學與中國”20周年總結與展望報告。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科技部......
8月22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的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桂建芳、鄧子新、孫和平、丁漢、徐紅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等7名院士聯名發起倡議,號召......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騰訊推出系列科普活動,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創意形式,讓藏羚羊、大熊貓、東北虎、海南長臂猿、黃腹角雉等國家公園旗艦物種,借助騰訊天琴實驗室MUSEA......
7月1日,由廣州市科協主辦的廣州科普開放日系列活動之2023年廣州科普游正式啟動,首期活動共有49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科普基地等單位向市民免費開放,超過2萬名市民報名參加。其中,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8.shtm......
最近,C919完成首次商飛,神舟十六號發射成功,一件件科技盛事令人心潮澎湃,也點亮了廣大青少年的科學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
有人之所以會覺得物理枯燥,除了學科本身的嚴謹特質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第一次接觸物理時一般在小學、初中,未知的領域還有很多。但當你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把生物切片,每一個過程都是化學,把化學切片,每一個過......
比賽現場廣東省科技廳供圖中新網廣州6月12日電(王堅王子杰)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12日消息,主題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已在廣州舉行。該賽事以“線上+線下”方式,旨在激......
按照北京市科協《關于征集“2022年北京市科普資源”選題的通知》要求,經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孑心》等10個優秀科普選題的創作作品為“2022優秀科普創新成果TOP10”(見附件)。現予以公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普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同其他行業和領域一樣,做好科普工作必須立足我國國情,探索中國式科普新思維。具體而言,中國式科普新思維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強化價值引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