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能源汽車大多使用鋰電池,但在實際運行中,因為鋰電一致性和安全性問題,新能源汽車著火事件常有發生。
圍繞鋰電池的相關技術問題,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核研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主任何向明。
強化電池技術、制造水平
中國能源報:您怎樣看待普遍存在的電池一致性問題。
何向明:手機電池都是單塊使用,但現在無論是大規模儲能還是電動車,都需要將很多電池連在一起。以特斯拉為例,幾千塊18650電池串并聯在一起,就會帶來一致性問題,電流電壓在實際分配中會出現不均。這會帶來兩大危害,一是系統壽命大幅下降;二是導致電池發熱,存在安全隱患。
中國能源報:如何確保電池的一致性,防止問題發生?
何向明:大家的普遍做法是,通過容量、電壓等一系列參數對電池進行篩選,但這些篩選的過程目前比較復雜,且效果都有局限性,也有很多的問題,有些是由于測量誤差造成的。
目前設備的測量誤差大多在1%左右,實際上要達到電池一致性要求,誤差就要低于1%。從制造角度來說,全自動化的制造工程因設備精度、測量參數固定,減少了人為因素,在提升一致性方面有了很大改進。
我們也在思考其他方法來解決一致性問題,由此提出了用串聯充放電進行一致性篩選的思路。具體是先對所有從工廠產出電池的一致性做篩選,然后串聯,再進行充放電,這樣就可以避免設備誤差。
中國能源報:新能源汽車電池著火事件經常見諸報端,進一步突出了鋰電池的安全性問題。如何確保電池安全性?
何向明:電池安全事故是概率性事件。目前的檢測標準不能完全消除電池的安全性問題。鋰電池屬于易燃物,其能量密度高,有正極、負極,使用過程中的發熱會帶來熱失控問題。目前從電池本體技術上加強技術攻關,5-10年左右可以做到保證電池的安全。
電池安全性和與制造水平密切相關,比如空氣中的粉塵,如若落在隔膜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這對電池性能影響很大。電池的安全性與電池廠的管理水平、制造水平息息相關。要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要在各方面逐步提升,要貫穿在生產管理的各環節。
10-15分鐘快充較現實
中國能源報:日韓在鋰電技術上領先中國,受益于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爆發,中國在鋰電方面也在迎頭趕上,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
何向明:在鋰電領域,論創新能力,美國第一;論質量水平,日本第一;論制造水平,韓國第一。但中國的綜合能力是最強的,在鋰電綜合競爭力上、性價比上是領先的。所以中日韓美對鋰電行業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能源報:現在關于電動汽車快充技術的報道很多,5分鐘快充是否可行?
何向明:鋰電快充是有希望的,但是像網上炒作的5分鐘即可充滿電,是偽命題。我們認為10-15分鐘是比較現實的目標。比如一輛車50度電,1小時充電就要50千瓦的充電樁;6分鐘充滿電,就要500千瓦的充電樁,500千瓦的充電樁,如果是220伏的電壓,電流就是2000多安培,這是不可能的,在小區里就不會讓用,這涉及到小區基礎設施增容。此外,快充對電池的壽命、安全性有著極大的隱患。
在快充方面,我們也在做一些技術上的儲備,自主研發了一種負極材料,可極大縮短充電時間,目前還處在實驗室階段。
不應單純以能量密度為指標
中國能源報:國家計劃到2020年,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瓦時每千克,據了解,寧德時代、天津力神、國軒高科企業研發團隊,已基本實現了300瓦時/公斤動力電池的研發。300瓦時的目標似乎已不是挑戰。
何向明:300瓦時的目標單純在技術上來說不是問題,但電池作為大規模應用的產品,最終是用在新能源汽車上,不能只考慮充放電容量,更要考慮安全性、可靠性,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在可靠性能上要絕對過關。
國家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對補貼設定門檻,規定了以電池能量密度為導向,本意是好的。
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首先在成本上推高了電池的制造成本,帶來企業成本的上漲,另一方面企業為達到技術指標要求,需負重前行。
比較而言,國外在電池發展上,在滿足一定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更多關注電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國能源報: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新技術不斷涌現,有專家認為鋰電能量密度在不斷接近天花板,對此您怎么看?
何向明:鋰電技術是由材料決定的,是從材料中不斷進化的電化學,鋰電進步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三天兩頭就有進展出來,而是像蝸牛一樣慢慢爬行的過程。
現在經常說有很多新技術取得這樣或那樣的進展,但技術進步突破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一個穩步發展的過程,實驗室的突破也往往需要很長的歷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另外任何電池技術都有天花板,技術好壞,市場是最好的檢測——用戶選擇和投資趨向,現絕大多數的新能源汽車都是鋰電池來驅動。
2024年4月25日,廣東廣州——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近日與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防腐院”)達成合作并共同成立“化學分析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基于防腐院檢測中心,將引入安捷......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郗凱、丁書江團隊聯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周光敏等人系統地分析了電池全生命周期中正極材料(鈷酸鋰、三元正極、磷酸鐵鋰、錳酸鋰)、石墨負極和集流體的降解機制、缺陷類型與表征方法,相關......
作為破解新能源車續航焦慮的關鍵突破,超級充電站讓新能源車補能時間與燃油車接近,短短幾分鐘,就可滿電出發。各地超充建設正在加速,不過,要達到怎樣的標準才是超充?4月1日起,超充有了首個地方標準。由深圳市......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固態能源系統技術中心在高電壓固態鋰電池關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自然-通訊》、《先進能源材料》、《先進功能材料》和《化學學會評論》等期刊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江桂斌“發展新能源對于實現碳中和非常關鍵,但也要防范其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風險。”中國科學院院士江桂斌近日......
【新能源重磅利好!外資突然唱多寧德時代黃仁勛、奧特曼:AI的盡頭是光伏和儲能】3月10日,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將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CATL)的評級上調至“超配”,并設定目標價為210元人民幣。這個......
導讀:兩會“新三樣”推動外貿問規模、優結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近日,兩會在中國北京召開。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李強總理作了政府工作報告。......
據媒體報道,沈陽遼寧大學和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科學家聯合開發了一款“水性金屬離子電池”,簡稱“水電池”。由于科學家利用水替代了有機電解質,這意味著電池永遠不可能起火,也不會爆炸。并且該電池還可......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被稱為“新三樣”的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總額達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2月......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被稱為“新三樣”的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總額達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