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7-07 21:49 原文鏈接: 丁肇中:2024年暗物質來源或有決定結果


        

      今天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在山東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隨著AMS項目的進展,到2024年,周期表上的元素可以推到什么地方,反物質最終結果是什么,暗物質的來源是什么,這些問題應該有決定性的結果出來。

        

       丁肇中教授是在介紹AMS項目近兩年最新進展時公布上述結論的。據了解,AMS是由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是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計劃之一。作為首個安置于太空中的最強大、最靈敏的精密粒子探測裝置,AMS是目前唯一被永久安放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具有開創型的大型科學實驗。

        

       目前,AMS項目已經收集了1200億個宇宙線數據,這被丁肇中教授視為AMS項目目前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而相應結果已經整理成數十篇學術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世界頂尖學術期刊上。

        

        

       該項目最近一次發布五年太空實驗結果是在2016年12月8日。結果顯示,該項目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測了宇宙線中正電子流強,正電子比例,反質子-質子比,以及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氦核以及其它核子的流強,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線的認識。

        

       “這兩年收集了更多的數據。兩年以前,實驗結果推翻了以前所有的理論,最近兩年又推翻了更多的理論。”丁肇中教授在今天舉行的發布會上向媒體介紹。

        

       從1994年該項目啟動至今,已有16個國家的優秀科學家參與其中,不乏年輕人。對于年輕人的培養,丁肇中教授認為,“特別優秀的學生越早畢業越好,因為一個人只有獨立工作的時候,才能想象有很多的困難,越有困難的時候才想象怎么解決。跟老師學習的東西是有限的,尤其是跟我做,學習的東西更有限”,丁肇中教授緊接著補充,“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很多人不贊成”。

        

       此次是丁肇中教授第十次訪問山東大學。2004年起,山東大學正式加入AMS項目,時任該校熱科學工程與研究中心主任程林教授擔任該項目熱系統總負責人,全面負責AMS熱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與實驗,歷時7年最終完成。

        

       “沒有山東大學熱系統的貢獻,AMS不會存在。”丁肇中教授評價。

        

       據了解,熱系統是在國際空間站運行的AMS最關鍵的部分,因為AMS探測器的溫度波動必須保持在1攝氏度之內,當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飛行一周時,探測器外部溫度在-40攝氏度和+40攝氏度之間不斷變化,而熱系統相當于給所有元件穿上一件“保溫衣”。“有這種溫度的平衡才能使我們儀器很精確地測量所有粒子的軌道。”丁肇中教授解釋。

        

       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介紹,下一步根據AMS項目的需要,該校將計劃派出物理學科,特別是粒子物理方向的學者和博士研究生參與到AMS項目組中,在丁肇中教授的親自指導下,從事探測和尋找暗物質的研究工作,積極貢獻山東智慧和山大力量。

        

       整場新聞發布會貫穿著鮮明的“丁氏風格”——面對媒體關于青年人才培養、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科學探索等提問,丁肇中教授仍謙遜直言:“不知道。”

        

       “我有一個要求,我們組里的科學家來自很多國家,有不同的政治背景,我對他們唯一的要求是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在我面前說。所以今天你問的問題我根本不知道,我真不知道這個事情。同時我的回答也沒有意義,因為我不是學這一行的。”丁肇中教授平靜回答。

        

       在談及AMS項目的研究價值時,這位82歲的老人開始變得有些激動,他一一舉例:一百年前,最難的科學是光學、力學和電學,如今應用在航空工程、電視上;上世紀30年代最尖端的科學是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學,現在應用于通信網絡;上世紀40年代最尖端的科學是原子核物理,現在應用在能源和國防上。

        

       “花這么多的努力,到底結果對人類有什么好處?沒有想象到的是,實驗從出結果到應用可能要二三十年的時間,一旦應用就會改變整個人類的生活。”丁肇中教授說。

        

        

        

        

    相關文章

    丁肇中談與國內科學家合作40年體會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象力、有......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里,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諾貝爾獎......

    科學研究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諾貝爾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訪談錄已經82歲高齡的諾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還沒有退休,早八點至晚八點的12小時工作量并沒有讓他感到疲憊,因為浩瀚宇宙中的那些未解之謎仍在吸引......

    丁肇中:大科學項目,要選對題目

    反物質是否存在?暗物質源于何處?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團隊,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7月7日,丁肇中造訪山東大學時表示,這些......

    丁肇中演講啟發的“中國科學家的升官悖論”

    世界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2018年7月6日在山東大學發表演講,介紹了自己經歷的現代物理的重要實驗以及自己做自然科學研究的體會。在演講中,他還特別指出:中國的科學家一有成績以......

    丁肇中:2024年暗物質來源或有決定結果

     今天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在山東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隨著AMS項目的進展,到2024年,周期表上的元素可以推到什么地方,反物質最終結果是什么,暗物質......

    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今天受聘擔任四川大學物理學院和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聘任儀式在此間舉行的四川大學發展戰略國際咨詢理事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

    瑞士丁肇中AMS實驗室博士學位研究生遴選通知

    為配合人才強國戰略,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將選派優秀在校生赴瑞士丁肇中AMS實驗室及有關國家高校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具體推薦程序和選拔標準如下:一、被推薦......

    丁肇中:AMS太空實驗結果顛覆人類對宇宙線認識

    當地時間12月8日,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

    潘國駒:我眼中的諾獎得主丁肇中

    前不久,我訪問了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實驗中心,有二十幾個國家參與,數千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這里合作研究,這次的訪問主要是為了增強新加坡與CERN在教育、科研之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